分享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HZAAAAAAA 2022-11-22 发布于广东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一时间北方和中原大地惨遭战火荼毒,百姓四散奔逃,饿殍遍地,尸骨成堆。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遭受重创,在风雨中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郭子仪、李光弼虽平息了叛乱,恢复了社会稳定,但大唐的危局却远远没有结束,经济体系的崩溃犹如一根套在大唐脖子上的绳索,越拉越紧。

由于战乱导致物资紧缺,长安的米价飙升到每斗一千文,战乱之前每斗米才十三文,通货膨胀率超过了5000%,更为致命的是即便有钱也时常买不到粮,皇宫也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宫中的禁卫军一度因为饿肚子,闹得要造反。

代宗每天上朝,第一句话就是问大臣粮食何时能够运到。皇帝尚且如此,可想而知百姓的日子有多么艰难。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乱世出英雄,危局显身手。绝境中的大唐迎来了曙光,这次的破局者有两人——刘晏和杨炎,他们是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任何一个时代能够出现一个这样的能人,那绝对是时代之幸,然而大唐却一下迎来了两个。

先说刘晏,五十岁的他被重新起用,当务之急便是解决粮食紧缺的问题。由于粮食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如何把它们运到长安,就成了一件让人无比头疼的事情。刘晏经过反复的思考,决定走水运:把江南的粮食经长江运到扬州集中,再从扬州经运河进入淮河,由淮河转入汴河,再由汴河进入黄河,入黄河之后西上再转入渭河,最终到达长安。这条水路路程遥远,河道又年久失修,再加上战乱导致大面积的人口流失,要想重新恢复,其难度堪比登天,可刘晏的心里就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干”。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确定了运粮路线,下一步就是造船和疏浚河道。刘晏拨付重金在扬子开设10个船厂,每艘船的造价达到一千缗(缗mín,穿铜钱的绳子,每缗一千文)。有人提醒他,每艘船五百缗足够了,刘晏却说造船一定要用好的材料,这样质量才可以保证。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刘晏的远见卓识,反观后来的宪宗、懿宗时期,不断缩减造船经费,不重视质量,选用次等物料,造出来的船只损坏率极高,漕运渐渐就废了。

在人力使用上,刘晏废除了无偿徭役,改为工资雇佣制,给工人丰厚的工资待遇,充分激发工人的斗志和积极性。这些举措都有着超前的意义。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在运输方案设计上,刘晏也有两个突破。一是改全程运输为分段运输。运粮船每到一个地方,就检查船只和粮食的受损情况,再安排新的船只起运。二是把整船散装运输改为袋装运输,这样一旦船只出现破损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也方便粮食上下搬运。为了确保安全,刘晏还派军队沿途押运,一站接一站。最终到达目的地时,100万斗粮食居然没有1斗损失。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解决了物资运输的问题,新的难题又摆到了刘晏的面前——漕运经费开支巨大,去哪里弄钱?

这个难题难不住刘晏,他经过苦思冥想,将目光锁定在了“盐”上面。

唐朝初期,对食盐的管控比较宽松,民间可以自由买卖。安史之乱之后,朝廷财政困难,开始实行食盐官府专卖。但由于各级官员上下串通、贪腐严重,盐税难以持续增长。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刘晏把官产、官运、官销改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撤销地方负责监管的小吏,彻底放开食盐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他还奏请取消了各州县设置的“食盐过境税”,保证食盐销售的畅通无阻。

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方,刘晏下令建造常平盐仓,避免盐商囤积居奇,哄抬盐价。他还在产盐区设立13个巡院、10个盐监,专门处理盐务。

经过他的一系列举措,唐朝的盐税从六十万贯增长到六百万贯,足足增长了十倍。

刘晏开创的“民产、官收、商销”的食盐间接专卖制,影响极为深远,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采用。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刘晏最让人称奇的还是他对市场的预判和调节能力。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传递信息比较慢,自然灾害又频频发生,对百姓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国家的运作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刘晏深知通信的重要,他在各地设立了巡院,并高薪招募善于奔走的信息员(当时叫疾足),传递经济信息。

刘晏让人统计各地的生产信息、天气变化、物价涨跌、人口增减等情况,再进行汇总,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官府收购粮食时,产粮少的地区就高价少收,产粮多的地区就低价多收,这样既保证国库粮食充足,又保证百姓的收入不受影响。

由于信息掌握得及时,所以他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经常在灾难来临之前就让人们做好应对的措施,使得灾难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因此在当时他被人们称之为“市场之神”。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尽管刘晏在经济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还是漏掉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那就是赋税制度的改革。也许是他要操心的事情太多,没有精力去做;也许是他还没来得及做,就被人诬陷,屈死狱中。那么这项未完成的使命就落在了另一个能人——杨炎的头上。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5月,代宗去世,德宗继位,杨炎由道州司马的小官直接被提拔为宰相。

他一上台,便将改革的目光瞄准了皇帝的小金库。

我国自西汉以来,就建立了国家经费与皇帝私人费用分开的制度。安史之乱发生后,朝廷一片混乱,当时负责经济工作的官员第五琦,为避免一些将领向国库勒索财物,便把国库运进皇宫的大盈内库保管。此后皇帝觉得这样用钱很方便,就没有再交出来。

杨炎当着德宗的面让他把国家的财富交出来,刚上台的德宗也想有所作为,就批准了杨炎的奏请。

杨炎并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几天后他又上书,提出用两税法代替行之已久租庸调法。

租庸调以丁为本,如果人没有了,一切就成了空谈。安史之乱导致人口锐减,大批百姓流离失所,均田制破产,租庸调法也就无法实施。

杨炎的思想是超前的,他的两税法,扩大了纳税范围,减轻了农民负担,简化了税制,集中了纳税时间,既方便了民众,也增加了官府税收。《新唐书·杨炎传》称赞两税法说:“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大唐在经过一系列改革之后,重新焕发了生机,可惜破局之人最终也成了毁局之人。杨炎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在策划着复仇的行动。他将矛头指向了他的老上级刘晏,也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位能够未卜先知的“市场之神”。

他们的恩怨由来已久,两人都是才子,又都心高气傲,同在吏部任职时,就相互看不顺眼。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代宗任命刘晏为主审官,负责审理元载案,最终元载被杀,杨炎由于受到牵连被贬为道州司马,从此他就恨上了刘晏。杨炎不知道的是如果不是刘晏上书为他求情,他这位元党的头号人物早已身首异处了。

杨炎不会去想这些,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杀死刘晏为元载报仇。他知道德宗心里的痛点,就是当年当太子时差点被废掉,于是他便诬陷刘晏参与了废太子的阴谋。好在有几位大臣出来为刘晏说话,德宗才没有治刘晏的罪。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一计不成,杨炎又派人去查刘晏的账单,借口有些账目对不上,在这年二月,通过德宗,把刘晏贬为忠州刺史。

杨炎还不罢休,暗中指使荆南节度使庾准诬陷刘晏在忠州招兵买马,意图谋反。最终在这年七月,德宗下令绞死了刘晏,享年66岁。

刘晏死后,杨炎派人去抄家,他原以为刘晏常年掌控着国家的经济和财富,家里一定藏着很多金银珠宝,结果却发现刘晏家里只有杂书两车,粮食数斗。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迎来两位旷世奇才,他们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

然而让杨炎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整死刘晏的一年零三个月之后,自己也死于别人的阴谋构陷中。真可谓: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刘晏死了,杨炎也死了,大唐又开始风雨飘摇起来,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如果没有争斗,如果两人能够同心协力,大唐又会是怎样?

历史如斯,破局者乃危局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