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历史,明心见性。在财经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有许多似曾相识的故事,也有许多穿越时空的细节,把这些旧闻与新闻揉成一道小点心,不只求趣味,亦求回味,是为檀财史。—— 四海夕阳 文/四海夕阳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原名李俶)在长安大明宫紫宸之内殿中辞世,太子李适(沈皇后之子)登基继承大位,史称德宗皇帝,大唐帝国迎来了第十任CEO。 唐朝大明宫复原图 两个天才,谁来理财? 新老板上任,面临的担子不轻松。想当年,大唐帝国这家百年老店,遇上安史之乱,要不是有一拨名将和无数军民浴血奋战,早就摘牌破产了。叛乱平息之后,北方的好多分公司还不消停,拒不上交收入,不服中央管理,还时不时搞点小动作。前任CEO代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国家主要靠两个人,打仗靠老将郭子仪,理财靠神童刘晏。 说刘晏是神童,绝不是吹捧。他可以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政治神童,《三字经》里都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刘晏七岁的时候,就向皇帝进献作品,被代宗的爷爷玄宗任命为太子正字(国家图书馆的主任科员)。而刘晏最擅长的工作不是管理图书,而是为国理财。在代宗时期,他先后担任户部侍郎(副部长)、户部尚书(部长)和盐铁转运使等要职,十几年来一直掌控国家财权,可以说是是大唐的首席财务官(CFO)。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政坛神童刘晏,真正擅长的是理财 刘晏这个人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史书记载:他上朝骑马时心里还在盘算各种账目,退朝后经常是批改公文到深夜;不仅勤奋,而且会用人,他提拔了几百个能干事、有操守的人,分管各地的财税、稽核、出纳。所以他指挥国家财政系统,“如臂使指”,就好像手臂指挥手指一样,运动自如,“事无闲剧,必一日中决之”。不管这个事情难度多大,反正事情不过夜,他一天就给你解决掉。特别是他负责的三件大事:漕运改革、盐政改革和稳定市场价格,成了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和经济运转的关键。老皇帝代宗曾经亲自点赞:亲,你就是朕的萧何! 然而,德宗却不太喜欢这位前朝“萧何”,在他心里,有另一位理财的天才。此人名叫杨炎,不仅人长得帅,而且文章、政务、诗歌、书画,无一不精。德宗皇帝在当太子的时候,就是杨炎的迷弟,把他的文章贴在墙上每天吟诵。 杨炎塑像 所以,新皇帝一上台,就问杨炎在哪里?——杨炎这时候还在偏远的道州(今湖南道县)当着调研员(司马)呢。为什么混的这么惨?因为杨炎是前宰相元载一手提拔的人,我们之前介绍过元载,他是唐朝最大的贪官,抄家的时候光是胡椒就有六十多吨,所以元载一倒台,杨炎也跟着降职了。 新老板一声令下,要爱惜人才,杨炎立马从边远地区的调研员提拔成宰相,创下火箭式提拔的新纪录。老同志刘晏也没有降级,仍然担任和宰相平级的尚书仆射职务,继续协管财经工作。不过,谁都知道,现在大唐帝国的CFO,已经是杨炎,而不是刘晏了。 “千年第一税改” 新官上任,自然想在经济工作上扬名立万。不过刘晏主管财经十几年,在现有框架内,能够优化的地方,基本上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即便后任有刘晏的智商,也很难再有提高的空间了。但杨炎不服气,小的改良做不了,我就做大的。在他执政的第一年,就启动了整个国家财税体制大改革。 第一步,从最敏感的钱入手,打破既得利益干扰。天下最敏感的钱是什么?当然是皇帝自己的私房钱。 中国自西汉以来,就已经把国家财政收入(国库)和皇帝私房钱(内库)分开。唐朝初年也是如此,皇帝的私房钱叫大盈内库,而国家财税收入都在左藏库(国库)保管,掌管国库的太府寺按期报账,由刑部下设的比部司负责审核,制度很完善。但安史之乱的时候,一些带兵打仗的将军老是跟国库伸手要钱,管财经的官员挡不住,就干脆把财税收入并到皇宫里的大盈内库保存。这下国库变成了皇帝的私人小金库,将军们不敢过分要钱了,皇帝也觉得这样用钱很方便,就一直没有再交出来。但是这样的后果是,主管财政的官员不知道国库有多少钱,而宫里太监借着皇帝名义管理国库,贪污浪费没人去管。大家都知道这个弊端,但谁也不敢跟皇帝当面提。杨炎可不管这些忌讳,立马跟皇帝说,您把国库交出来,以后皇宫要用钱,该多少是多少,绝不会少了您的。当前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才好谈别的改革。刚上台的德宗也想有一番作为,立即批准杨炎的奏请。天下最敏感的经济问题,竟如此顺利解决,朝野上下无不对杨炎吃惊佩服,希望他多干点好事。 皇帝的私人库房:唐代大盈库遗址 第二步,废除旧税制,实行两税法。 杨炎看皇帝如此爽快,马上又上奏,搞更大的改革,全面改革税制。唐朝原来的财税制度是租庸调制,从高祖开国以来,已经实行了100多年。租庸调制的根本特点是“以丁为本”,就是征税只盯人,不问资产。每个成年男丁每年要纳粮多少斤,服役多少天。而安史之乱之后,人口锐减,又大量逃亡流散,国家可以统计掌握的人口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人都找不到了,你到哪里征税?所以即便有刘晏那样的理财天才,政府征税也还是很难。 唐代租庸调制度时期的收税银饼 杨炎上奏说:现在形势变了,人可以跑,但是土地是跑不掉的。所以我们的征税思想要从盯人变成盯土地、盯资产,也就是著名的“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
对于杨炎提出的两税法,德宗又是立即批准,宣布自建中元年(780)正月起,正式实施两税法。 唐代金开元通宝 后人评价,杨炎设计主导的“两税法”是中国从隋唐直到近代之前最重要的一次税制改革。为什么说它是“千年第一税改”呢? 从征税效率看,“两税法”税制更简单、效率更高。两税法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范围,增加了政府税收,同时集中了纳税时间,方便了民众,减轻了纳税人负担,政府也省去了一年四季的不断催索,有利于集中精力促进生产发展。《新唐书·杨炎传》称赞两税法说:老百姓负担不增加而政府收入增加,不用费力统计人口而国家掌握财力虚实,官吏不用劝诫也无法贪赃枉法,国家真正掌握财经大权了(“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从征税公平看,按资产征税的“两税法”比旧税制更公平。两税法把收税对象从人变成资产,完全按照资产数量纳税,富人多交、穷人少交,体现了合理负担的税收原则,从道理上说比较公平。同时也不再考虑户籍、纳税人职业、等级身份等因素,大家都在常住地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能力。从对后世的影响看,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朝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等著名的财税改革也是从两税法的思想脱胎而来。 从世界范围看,两税法在世界上第一次确立“量出制入”的财政收支原则。中国自西周以来,传统的财政原则一向是“量入为出”,财政能收到多少税就用多少。但是杨炎提出,这样不对,政府跟老百姓不一样,首先要确定政府的职责,比如平叛、赈灾、官员工资这些刚需,确定支出的底限,然后根据支出额度确定全国征税额度,再分派到各地征收。从世界财政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量入为出”也一直是传统财政思想,西方最早提出“量出制入”思想的是法国的柯尔倍尔,比杨炎晚了800多年。真正在财政实践中“量出制入”,已经是近现代的事情了。经济学家胡寄窗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评价说,仅这一点,就可以使杨炎在世界财政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是,两税法的实行,使唐朝的百姓第一次有了迁徙的自由,也有了土地买卖的自由,这在历史上无疑是一次进步。 我们可以看到,刘晏和杨炎,都是难得的理财天才,刘晏精通微观实务,杨炎擅长顶层设计,更难得的是两人在同一个时代,如果两人联手,简直就是大唐财经界的李白+杜甫组合! 可惜,这个时代容不下两个天才,甚至一个也容不下。 两个天才的毁灭 在宰相任上,杨炎主要忙两件事情,第一件是推行两税法,第二件是搞倒刘晏。 他为什么这么恨刘晏呢?理由很简单,杨炎是元载的人,而审理大贪官元载的时候,刘晏是皇帝指派的专案组长。如果不是刘晏,也许元载就不会倒台,杨炎也不需要贬官到道州去吃一番苦。这个仇,杨炎非报不可。 但是刘晏这个人,有业绩,有资历,非常聪明,又非常廉洁,怎样下手呢?杨炎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阴招:那就是找皇帝的痛点。 德宗的生母是代宗的沈皇后,也就是电视剧《大唐荣耀》里的女主角沈珍珠。 电视剧《大唐荣耀》讲述唐代宗和皇后沈氏的故事 在历史上,沈皇后在安史之乱中失踪,一直下落不明。虽然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德宗,但由于太子生母失踪,因此老是有大臣暗中劝代宗皇帝另立其他后妃的儿子为太子,德宗当太子的时候一直处在被废掉的阴影之下。杨炎深知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击中要害,使德宗对刘晏产生怨恨。所以他一当上宰相,就派人散布流言,说刘晏曾参与废立太子的阴谋。更有甚者,在德宗忙着寻找生母的时候,杨炎故意流着泪对皇帝说:皇上对母亲的孝心真是感天动地,先帝与皇上的关系也没有坏人破坏,真是上苍保佑!但是当年密谋参与废掉太子的刘晏还在位置上。我身为宰相,没有让他得到应有处罚,真是失职啊! 皇上听到这话,能不动怒吗。虽然别的大臣劝阻说,此事只是传言,并无实据,但皇帝还是把刘晏降级,贬官到四川忠州当刺史(市长)。 而杨炎的想法是,既然已经出手,就要做的彻底,绝不留后患。他又授意刘晏的上司报告说刘晏结交反贼,企图造反。于是,接到密报的德宗秘密派太监到忠州,绞死了66岁的刘晏。并下令抄家,全家发配岭南。 抄家的结果令人吃惊,掌握全国财权十几年的刘晏,家里只有两车图书和几斗粮食。 刘晏之死,全国震动,“天下以为冤。”甚至割据一方的军阀也写信责问朝廷,要为冤屈的刘晏讨一个公道。 杨炎急了,他没有想到事情会闹这么大,于是他做了一件更错的事情,派人到各地通气,杀刘晏这事是皇上的主意,我杨炎只是被动执行而已。德宗知道这件事情,非常生气,当初挑唆我杀人,现在看势头不对又让皇帝背锅,这是一个宰相该干的吗? 渐渐地,德宗对杨炎不再信任,他又任命了一个新宰相,分割杨炎的权力。 此人叫卢杞,没什么才华,长得还特别丑,只有两点非常突出,特别善于揣摩领导心意,特别善于打击报复。 杨炎却浑然不觉,他依然像教训小弟一样教导皇帝,对新来的丑八怪同事卢杞则根本不理。很快,卢杞让他明白了小人不可以得罪。 杨炎的儿子很不成器,平时不是违法犯禁,就是接受别人的贿赂和请托。于是,卢杞便从这个坑爹的儿子入手,指派杨炎的对头开展专案审理,很快查出了杨炎的其他罪行。最重要的一条,杨炎在曲江池南边修建家庙,那地方传说有王气,你一个宰相还想沾王气,是何居心? 唐德宗陵墓 德宗彻底愤怒了,在建中二年(781年)十月下诏宣布:前宰相杨炎凭借文学才艺,多次位居要职,却不思报国,欺君枉法,罪不可恕,为顾全大局,特加宽宥,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司马。 从道州司马到当朝宰相,再到更偏远的崖州司马,大起大落,只不过是两年工夫。诏书下达后,杨炎踏上了流放的路途,他似乎已预感到前景不妙,这次恐怕没有活着回来的机会了,他写诗感叹:“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 现实比杨炎料想的更残酷,他连看到崖州的机会都没有。在走到离崖州百里的地方,德宗又下诏将他就地赐死,终年55岁。此时,距离刘晏之死只有一年零三个月。 又一个理财天才陨落了,只是这一回,无人喊冤,无人叹息。 五年之后,因为军粮不足,皇帝的禁卫军士兵上街游行,脱帽高喊“当兵的没饭吃,我们还不如囚犯!”正在这个危急时刻,宰相韩滉从江淮地区紧急组织运输了三万斛米到长安。德宗激动得跑到东宫,一把抱住太子,“米已经到关中了,我们父子有救了!”(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韩滉名作《五牛图》 ——韩滉是前宰相杨炎的好朋友,也曾与刘晏一起分管财税,不知此时,皇帝还记得为大唐理财的那两个天才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