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7)——太阴病之无方证条文

 庆萌堂 2019-03-24

章、太阴

第一节 无方证条文

三、原厥阴篇条文

(一)、厥

伤寒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注】:这两条讲332条已经分析过的厥热往复的两种情况。

341条热四日、厥三日、又热四日,热的天数比厥多,这是阳进阴退,病会逐渐好起来。但如果阳复太过,久热要伤营血,郁热于血,血热妄行,就会出现便脓血。

342条厥四日、热三日、又厥五日,厥的天数比热多,这是阳退阴进,病在一步步发展,是坏现象。

注意:341条先热后厥,容易误解为热厥,两条都是寒厥的厥热往复。这是正邪之争,根本归于胃。胃气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沉衰,则气血虚,不充于四肢,故手足厥;胃气复振,则气血充,故阳复而发热。前332、333条除中必死者,胃气已败故也;341条之便脓血者,胃气过亢也。

伤寒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注】:「伤寒六七日」,指外感病到了六七天传半表里或传里的时机。「脉微,手足厥冷」,但没提下利,推断至少是半表里阴证(厥阴),进太阴没有呢?表面上还不能判别(因为没有下利)。

不论厥阴还是太阴,在没有出现「阳复」时的「烦躁」都不是好事,其原因在于精气渐衰,生机欲息,难得暂安之象,是病进入危险期的征兆。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寒厥,是「脏厥」。需联系338条前半段。

338条:「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不过338条「七八日」,时间更长,「肤冷」也比「手足厥冷」程度更深,「烦躁」也只剩下「躁」了,这就是「脏厥」,其标志是在寒厥的前提下还有「烦」或「躁」。

338条是「脏厥」更深阶段,343条是「脏厥」的开始,还可以努力一博急救一下,「灸厥阴」(胡老说指太冲穴),如果灸了后「厥不还」者,就是死证了。当然还可以兼服通脉四逆汤。

「脏厥」是什么「脏」寒呢?胡老说首先是脾胃寒(不仅脾脏而且胃腑都寒)!当然也不限于脾胃。因此,在脏厥的情况下,已经病入太阴。

伤寒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发热,下利厥逆」,第一,这不是「厥热往复」。第二,虽然有「发热」二字,也不是「热厥」,后面接着「躁不得卧者,死」,因此知道这是接着上条继续讨论。

这条有变化,一是多了「下利」,容易判断入太阴,二是多了「发热」,这点需要要多讨论几句。

如果没有「躁」,只是发热、下利厥逆,则是表里(太阳太阴)合病,因为里寒,应当用四逆汤先救里。

但现在多了「躁」,从里证角度,下利厥逆,里寒正虚,又躁不得安,则是脏厥。那么发热呢?代表外邪亦盛。联系起来,是死证!如果发热汗出(见后面346条),则是孤阳外越,更是死证!

这种情况不是普通一般的太阳太阴合病,很快就要阴阳两诀了!如果要治,也只能放手一搏用通脉四逆汤救里,死马当做活马医吧!

伤寒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注】:「伤寒」,这是仲景条文。发热指外邪盛,下利厥逆是正虚,厥,谷气不达于四肢末了,外有恶寒发热,同时又下利厥逆,急当救里,用四逆汤,如果等到「厥不止(当然厥不止还会产生「躁不得卧」),则非死不可

伤寒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注】:太阳病开始的六七日没有下利其后「发热而利」不是好现象。开始发热,是正邪交争反应,如果汗出邪退不发热了,就是正胜而邪退反之,自汗出反发热是邪胜了,利是正不守了,再汗出不止,这是虚脱现象,非死不可。仲景汤液学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正邪交争的描述注意这条的「无阳」指津液,不是指后面的继续发热。

伤寒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注】:太阳病到五六天,大概都传半表半里。不结胸,肚子也软,但手足厥冷,又脉虚无力,这是虚寒之厥,归于胃气(或并称脾胃之气)沉衰,并无实象,当然万不可下,就利不止而亡津亡血,非死不可。所以这些条目集中谈厥利呕哕这四种病,都是处处着眼在脾胃,是为总结六经,这些条目都特别精彩。

伤寒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注】:这条是接347条,太阳病五六天以前不下利,先热后厥,到七日下利了,还继续发热,阴进,真寒假热,结合前几条,阳气有虚脱凶险之象,为难治。此处是简文。

伤寒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注】:这个促脉指寸脉浮,关位下。仲景脉法有以浮候表,也有以寸尺候表。这个脉浮见于寸,说明表未解。结胸症也有促脉,寸脉浮,热在上头,关,中间有所隔。王叔和说这个促脉数中一止,数是热象,脉数而厥是热厥,怎么还用灸法呢?所以不是数中一止。促者短也,促者迫也,急迫谓之促。在34条有「脉促者,表未解也」之葛根黄芩黄连汤,这虽然脉促而表未解,但是手足厥逆,里有虚寒,应该舍表救里,当然用四逆汤。灸也是来治,根据前面,可以灸太冲穴。

(二)、利

伤寒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注】:从这条开始谈下利。

本条为什么说「伤寒四五日」而不是六七日胡老推断是针对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而言,讲少阴转太阴。表阴证二三日无里证纯粹在表,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发汗,到四五日有时候先传半表里厥阴,再传里,也有越过厥阴,直接传里里有寒则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是下利征兆,接着就虚寒下利了太阳病则传少阳、阳明为多

伤寒3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伤寒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注】:根据曹颖甫先生的看法,这两条的下利,当属寒湿陷大肠之利,脉当见沉紧,其外,必兼寒而口不渴,当然更无表汗。寒利若遇阳复而愈,当以为候,为寒之第一步。阳复随之带来湿尽而渴,或未尽之水气外泄为汗,此皆欲愈之兆。但是,如果不是「微而是大热或热的时间太长,都属于阳复太过,暴出,反有便血之变。361条的脉数「微不合,脉数当见壮热,因此」字当为误传。观于下文「复「未,可推知脉数当为脉缓之误。概括一下,寒利,脉必沉紧;阳复欲愈,或脉缓微热而渴、或脉缓微热汗出;阳复太过,则脉数,或热久不退。

注意:联系前面条文,阳复的「微热而渴「微热汗出,都必须与紧接着的利止配合,才有可能自愈,否则,利不止而发热或汗出,并不是阳复,也不是阳复太过,而是阴阳离的死证了。所以生死攸关,辩证丝毫不能马虎,不能似是而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