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老认为,凡脉象紧急的多是有寒邪,脉象缓的多属热;脉象大的多属气有余而阴血虚少;脉象小的都属气血不足;脉滑的是阳盛而有热;脉涩的气滞血少,微有寒象。因此,在针刺时对急脉及相应的病变要用轻泻的刺法,微泻其气,不能出血,使气血调和;对滑脉及相应的病变,则需用浅刺快出针的方法,以泻亢盛之阳气而泻其热;对于涩脉及相应病变,针刺难于得气,选取经脉时宜强调其准确性,务必刺中其脉,根据症状的逆和顺,可以久留针并按摩肌肉,以导脉外之气。出针后,要快速按压住针孔,勿使其出血,使经脉中气血调和;至于脉象小者,属气血俱虚,阴阳形气皆不足,不必针刺治疗,可用甘味药调补之。程老反复谈到对脉象微小或大而无力者,不宜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应服药调补。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其具体用法,就是当某经出现虚证时,可补本经的母穴或母经的母穴,实证时,可泻本经的子穴或子经的子穴。如由于肾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发生头痛、心悸、眩晕、耳鸣、眼花、腰痛、气短等症。这种上盛下虚的虚像,须用滋水涵木、育阴潜阳的方法。根据五输穴的临床应用,应补足少阴肾经本经的金穴复溜和母经手太阴肺经的金穴经渠(金生水),泻足厥阴肝经本经的子穴(火穴)行间和子经手少阴心经的子穴(火穴)少商(木生火)这种循经远取法,在脏腑发生病变时,均可根据五行生克的关系,随证选用。 主客原络的配穴方法:虽然也属表里的范畴,但不是按表里两经随便配用,而是以原发病的经脉原穴为主,以相为表里的经脉的络穴为辅。例如,肺经先病,则取其原穴太渊为主,大肠经后病则取其络穴偏历为客。反之大肠经先病肺经后病,则先取大肠经的原穴合谷为主,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为客。这种以原为主、以络为客的用法,也是针灸处方的基本法则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