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懂审美吗?

 hornby_liueghv 2019-03-24

日常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让我们“瞎了我的X眼”的“作品”

瞎了我的X眼

“气派”的酒店大堂、父母为我们装修的欧式田园新房、要求特别高的甲方/老板提出的海报设计、艳压红毯的女明星……

你会不会下意识呐喊:你什么审美啊!?

但实际上,审美究竟是什么?

18 世纪中期

有个理性主义哲学家曾想改造审美一词,想让它更具专业和现代色彩(是的,18世纪中期的现代色彩)。可这个概念太过混沌复杂,难以下手。 

比如艺术作品、 人、自然等等都可以用优雅形容?

这些对象不但特点突出且多种多样,容易造成含混。同时,审美还指领悟其美的独特知觉方式。

后来

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审美”一词来取代古希腊的感官知觉。

亚历山大·哥特利市·鲍姆加通(AlexanderGottlielBaumgarten,1714—1762)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

历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他第一个采用“Aesthetica”的术语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被誉为“美学之父”。

他用“aesthetica”来命名他所创立的新学科及书名,后来在英文中通用的词是“aesthetic”, 现在通常译为“美学”。“审美”是其另一译法。  

鲍姆加通创立的“美学”本义是“感性学”, 他在《美学》一书开头就给出了定义:

 “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

鲍姆加通使用的新词取源于希腊文 aesthesis, 意指感官的察觉,意思是“可以经由感官察觉的实质东西, 而非那些只能经由学习而得到的非物质、 抽象之事物”。

鲍姆加通的思想直接启发了德国古典美学,代表有康德 、席勒 、黑格尔、鲍桑葵、杜威、杜弗海纳等等。

然后

我们要提一下席勒, 他认为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途径是首先使他成为一个会审美的人,审美使人既摆脱物质的压迫,又解除精神的束缚,从而获得彻底的自由和解放。

席勒的部分作品

所以说也许宅在二次元或者沉迷游戏就是彻底的自由呢(大误)。

之后

哲学家们力图打破审美经验与哲学、宗教、伦理、名理、逻辑、功利、实用之间的界限, 将审美经验理解为一种给人带来享受和满足的生命意识,所以审美可以发生在日常中。

约翰·杜威认为当日常经验成为“一个经验”时, 它才具有审美的性质。所谓“一个经验”是一个完整圆满的经验, 类似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完形”。

人总是出自本能般地追求经验的圆满, 但有些审美对象经过历史成为经典, 不管是否存在缺陷、留有空白, 它们都变得不可更改。

《维纳斯》

比如古希腊雕塑“米罗的维纳斯”, 历来有人打算为她续上断臂, 但是都不如原来的模样来得更美;

《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曹雪芹只写到八十回, 其后无论高鹗还是别人的续书都不能让读者满意。

于是有了所谓 “残缺美”、“空缺美”之类说法, 其实根本原因都在于人人都有守持“一个经验”的天然要求。

人们有时为了这种企求愿意牺牲一切, 包括声誉、肉体和生命。

■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刺刀, 唯一的要求是让他把几何题做完;

李卓吾宁可身系囹圄、以颈就刃也不忍将著述藏之名山、投于水火, 终于《焚书》不焚、《藏书》不藏;

司马迁忍受奇耻大辱而发愤著书, 他曾在《报任安书》中这样自明心迹, “所以隐忍苟活, 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可以说这些壮举都是出于完成“一个经验”的期望, 这些人及事已经进入了审美的领域、崇高的范畴。

只要获得整一、完满的“一个经验”, 无论人们做什么, 

都有可能具有审美的性质,成为审美的对象

而如果希望自己作品成为审美对象的同学注意了,王家卫没有剧本是因为没剧本不妨碍他把电影拍出来(尽管他脑子里有各种剧本同时拍几年拍成另外的故事),重要的是,要先让你的作品给大众看到。

在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中,“作品有多少存在才有多少价值,因此首要任务就是完成作品的存在。”

清高的艺术家往往认为“曲高必然和寡”,他们不在乎作品能否为世人所接受;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便是他们最后的自我安慰 。一幅不曾展出的绘画、一份未经出版的手稿、一个没有上演的剧本,还没充分存在的,没资格做为审美对象,只能称之为作品。

因为,审美对象首先是感性的,而“感性是感觉者和被感觉者的共同行为”,审美对象只有在知觉中才能完成。绘画只有在被人观赏时才真正是一个审美对象。 “只有通过人的感知,并且只有对感知它的人来说,它们才是颜色。”

艺术家的作品完成后,它首先需要超越自己,走向审美对象。这时候,作品就需要有一个公众,从中扮演表演者和见证人的角色。作为表演者和见证人,公众其实也参与了作品的创作,因为只有当作品找到一个与它相称的审美意识,只有人们在作品中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作品才获得承认。 

艺术作品需要追求公众,它就好像隐藏丰富的矿床一样,需要众多人的不断发掘,把它内藏的资本兑成现金,因此对于作品而言,拥有的见证人越多越好。

“作品的公众越广,意义越多,审美对象就越是丰富。一切都好像审美对象变了样,加大了密度和深度,仿佛它的本质中的某些东西由于它受到的崇拜而变了 。”

最后,所谓“审美”, 就是人类追求圆满的一种身心和谐的自由心理活动、行为方式 和生存状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说别人不懂审美,其实是说,你不懂什么是真正美好的生活。

雍正是走淡雅隽永风,乾隆是走繁缛堆砌风。

雍正珍藏的画大概是这样子的

你要让乾隆珍藏,就成这样子了

乾隆还喜欢写诗,一生写了四万首,平均两天拉三首。跑哪里都要提词,还经常写个错别字。得了书画就往上盖自己的章,在画上写心得,左一块右一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