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书法文化中,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

 对岸合欢树 2019-03-24

最近有书友向我询问:

在书法文化中,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

这其实和书法的风格形成有关。

在书法文化中,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

笔风,在文章上可以指文章写作的风格,在书法上,可以说是用笔的习惯和风格。笔风在书法语境下,更多的还是指艺术上的风格魅力。

比如魏晋时期,王羲之等人在书法上所形成的魏晋笔法可以称得上一种绝妙的书法风格,后世将他们书法中曼妙的风格称之为魏晋笔法、魏晋风度。

比如对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后世评价其“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种风格上的表现,更多的是书法家在长期的书法训练、学习上形成的。

在书法文化中,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

王羲之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尽善尽美、甚至堪称绝妙的书法,是和他深厚的书法功力分不开的。

近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

右军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又于从兄处见张昶《华岳碑》,遂改本师,于众碑学习焉。”右军所采之博,所师之古如此,今人未尝师右军之所师,岂能步趋右军也?南、北朝碑莫不有汉分意,《李仲璇》、《曹子建》等碑显用篆笔者无论。若《谷朗》、《郛休》、《爨宝子》、《灵庙碑》、《鞠彦云》、《吊比干》皆用隶体。

这段话是从两个阶段来论述王羲之书法的学习的,之前,他小时候是跟着卫夫人学习书法,在渡江之后,书法视野大大开拓,涉及到李斯等人的碑刻石篆,因此风格上渐渐趋于多样化和融合化。

在书法文化中,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

这段简短的记载阐述和勾勒了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大致经过。而他后来的书法风格也和这段经历有关。

除了学习经历会影响和塑造我们书法的“笔风”之外,还有书写者在书写书法时候的情绪变化、情感特征。

比如颜真卿最为著名的行书作品《祭侄文稿》,颜真卿虽然写的非常繁乱,但是我们不用看文字内容,就能感受到颜真卿当时心情的悲痛,同样用正楷字、隶书和篆书来书写《祭侄文稿》,恐怕效果就没有那么形象了。

在书法文化中,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

同理,颜真卿在大历六年(771年)所写的《大唐中兴颂》,这一块碑石是给国家歌功颂德的,如果采用了《祭侄文稿》一类的行草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无法体现出国家的气势和严肃性。

这两个书法作品所具有的不同书写风格,虽然是出自颜真卿一人之手,但是因为当时心情不同,自然写出来就不一样。

在书法文化中,如何写出自己的“笔风”?

所以,书法作品中的不同“笔风”,和书法书写者的学习经历有关,学习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最后书法中也带有这样的书法风貌,也和书写者的书写状态有关,书法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艺术,情绪自然在艺术上就会受到影响,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