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旦迷恋魏碑就想放弃唐楷这是怎么回事

 昵称33569052 2020-05-06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一旦迷上魏碑为什么就不愿意写唐楷了?”我还真没这个经验,虽然唐楷魏碑我都学过。

我认为,我们当代的书法学习应该有明确的书法和写字概念,否则学什么书法真的都很迷惘了。

这是因为,在理论上说,古代是没有写字与书法的区别问题,写字就是书法,书法就是写字。因为这是一体的。

但是,现代就不一样了,我们基本上没有写字的概念了,而书法就是纯粹的书法。

比如说,学习篆书对不对?迷上篆书不学唐楷对不对?学习隶书对不对?迷上隶书不学唐楷对不对?这在古代,绝对是问题,但是,现代是没有问题的。

所谓的唐楷只是楷书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观念上的标准楷书。

从一般的楷书意义上来说,唐楷也可以说就是馆阁体书法。

一旦迷恋魏碑就想放弃唐楷这是怎么回事

而我们今天对楷书已经有了很大新的认知。

例如,非馆阁体的魏碑书法也是楷书的组成部分,所以,今天我们学习魏碑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没有任何问题。

汉字真正强势统一是从唐代开始的。从唐代开始,我们的实用标准书法,只有楷书也就是唐楷。

唐代作为一个疆域和政治最强大的时代,汉字的统一也强势实现了楷书的完全统一,这在唐代以前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唐代汉字的统一,实际上就是汉字标准化的实现。他的标志就是到处都是二王书法体系的楷书。

中国唐代以前的历朝历代,没有一个时代像唐代这样高度一致地实现汉字的统一。

汉字完全的统一,也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需要。唐代以后,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使用统一的汉字作为一种制度。

一旦迷恋魏碑就想放弃唐楷这是怎么回事

所以,唐代以后,书法也逐步馆阁体化了。

对于书法馆阁体化,千里马个人多次说过,这是社会进步效率提高的标志,也是书法实用的规范依据。

但是,由于我们分不清写字和书法,所以,很多人把馆阁体搬出来作为书法的范畴,这是一种误导。

我之所以多次反复要说明唐代汉字统一问题,这就涉及到汉字统一与书法艺术的矛盾的问题。

我们应该非常清楚:汉字统一虽然有利于国家效率和国家文字从制度上的管理,但是,却不利于书法艺术的丰富发展,这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

一旦迷恋魏碑就想放弃唐楷这是怎么回事

例如人人都写欧阳询,人人都写王羲之,那么,这就毫无艺术可言了,即使欧阳询的楷书绝对美,即使王羲之的行书举世无双。

艺术是一种社会审美氛围的需要,它需要多姿多彩,需要更多的个性,适应审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千篇一律是不存在艺术氛围的。

而实用领域就恰恰相反,根本不需要书法的多样性,而是越统一越好。

唐代以伟大的汉字统一,创造了历史的进步,推动了社会效率的提升,这是社会化的伟大进步,我们丝毫没有任何贬低和否定这个进步的理由。

但是,作为书法艺术,唐代在创造楷书体系统一以来的最高峰以后,还是逐步在走下坡路的。

特别是明清两代,日益没有朝气蓬勃的书法创新了。

我们完全可以说,在唐代汉字统一的书法体系里,也就是二王书法体系里,清代不如明代,明代不如元代,元代不如唐代,唐代不如魏晋。

一旦迷恋魏碑就想放弃唐楷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再倒过来看,魏晋书法的元气淋漓,在于创立体制的朴实无华,唐代继承魏晋传统,在于推陈出新而去之不远。宋代的书法较唐代更加奔放,已经把二王体系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元代也逃不过魏晋、唐代、宋人的藩篱,赵孟頫只能上追魏晋下探盛唐,于宋代无取。

明清两代其实已经在二王这个体系里走投无路了,于是有了转向金石学里以求生机的挣扎。因此,产生了碑帖融合的书法新路子。

所以,清代晚期以来,崇尚魏碑成为一种时尚,这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书法内涵和生机的复原的需要。

一旦迷恋魏碑就想放弃唐楷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一直认为,艺术最大的敌人就是“统一”二字。

但是,伟大的社会没有统一就没有进步。这是历史进步与艺术个性之间的一对矛盾。最后我们只能从写字中,把书法艺术分离出来。

所以,艺术是跟统一必须要分离的。书法艺术是艺术的书法,从艺术审美来说,就没有谈书法统一的必要。

我们再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唐代以前,恰恰是一个没有书法统一的时代,因此也是书法更加艺术的时代。

所以,我们回到艺术的书法时代,当然就绕不开魏碑这个话题。

我们简单说说魏碑,魏碑这个说法是依据北魏大量造像记墓志书法的风格而提出的。

事实上,这个提法并不科学。从汉末到隋代将近400年的时间,都是汉字在隶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变化的一个漫长历史阶段。

一旦迷恋魏碑就想放弃唐楷这是怎么回事

在这个阶段,隶书总体来说是朝着“楷书”的方向在发展的,其中三国曹魏时代的钟繇首先完成了“楷书”从隶书的脱化,钟繇的书法成就和社会地位促成了他的“楷书”的传播。

这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高质量的书法传播。

据羊欣《古来能书名人》的记录说:汉末蔡邕传授书法给女儿蔡琰,蔡琰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给王献之,王献之传给羊欣。这个传统继续流传一直传到唐代虞世南,再传遍唐代全国。

但是,在钟繇这个传统存在的时候,还有其他无数无名的书法家也在推动书法创新,只不过没有钟繇王羲之的“楷书化”进程快速和完善而已,这些书法,就是《爨宝子碑》、《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瘗鹤铭》、《敬史君碑》、《张黑女碑》等等,这些碑铭不是唐楷,但是,是唐楷的前身,这些碑铭也不完全是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但是非常接近王羲之的书法体系。

一旦迷恋魏碑就想放弃唐楷这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被唐代遗忘的书法体系,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好像永远消失了。

但是,在清代金石学家的考古研究还书法研究中,再次被发现其与唐楷不一样的艺术之美。

康有为总结为“十美”,我们不必以为魏碑仅仅就只有“十美”,其实,对学习书法艺术的朋友来说,魏碑个性张扬,比较符合现代人崇尚自由的个性,魏碑也非常容易下手学习,笔法没有那样精雕细刻,所以,初学魏碑的朋友,一定会喜欢魏碑书法的那种自由书写的痛快。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唐楷,却法度森严,精雕细刻,中规中矩,初学书法确实有一种碍手碍脚的感觉。

所以,很有可能“一旦迷上魏碑,就不喜欢唐楷”的感觉。这是因为,魏碑书法更具有书法原生态的书写自由。

一旦迷恋魏碑就想放弃唐楷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魏碑原本就是建立在隶书这种书法风格基础上的书法。

而楷书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隶书不是完全统一的一种字体,因为创造隶书的来源没有一个统一的基础,所以,隶书的书法风格就特别多。隶书书法风格之多样,可以说是一种“一碑一帖”的一个书法体系。

从我们发现整理的几万件隶书来看,没有一个隶书的风格是非常接近的,隶书的艺术多样性可见一斑。

所以,魏碑的艺术性非常多样的,原因就在于魏碑的来源隶书,没有统一的风格。

我们再看唐楷,艺术风格越来越少了这就是唐代,书法要走向统一,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风格差异越来越小。

到了盛唐,楷书的风格只有欧、颜、柳三家,其中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书法风格是最多的。

难怪宋代书法家米芾对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非常不满,主要就是因为,唐代以来,书法的馆阁体化倾向非常明显,已经没有书法艺术个性的张力可言了。

一旦迷恋魏碑就想放弃唐楷这是怎么回事

而魏碑这个书法体系,由于有丰富的隶书资源支持,所以,艺术风格要比唐楷丰富多样得多。

当然,迷恋魏碑没有错,甚至有些魏碑书法的艺术成就不在唐楷之下,你不迷恋都不应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唐楷也有高于魏碑书法的一面。

如果把魏碑学习与唐楷参照结合起来学习,我想这个效果应该更好。

学习书法,我们既主张疏放自由,也主张严谨精细。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可能比只学魏碑不要唐楷的效果要更好一些。

我们批评学习唐楷有僵化倾向,但是,不等于说唐楷本身已经僵化了。而是唐楷被科举的应用,更加馆阁体化以后,才失去了艺术的光芒。

现代书法家把唐楷与魏碑的结合,叫做碑帖融合,这是书法重新焕发艺术光芒的一线生机。

假如孤立地学习唐楷是切断了唐楷的艺术营养品魏碑,那么,我们把魏碑加入到唐楷,就是重新给唐楷输送了艺术营养。所以,魏碑对唐楷也是一股新鲜血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