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业革命不只有“瓦特的灵机一动”

 文明世界拼图 2019-03-24

李 洋

1830年9月15日,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全长98英里的客运铁路通车,铁路从此变成“工业的脐带”。蒸汽时代的到来,让人类开始拥有足够的手段唤醒沉睡亿万年的化石能量,为自己服务。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工业革命只是一瞬间,但就在这一瞬间,农耕时代的藩篱被打破,我们进入了一个被定义为现代的社会。从此,人类的贪婪成功嫁接起资源、能量、资本和航海,这些要素的结合体就是帝国。它们在航海时代的牺牲几乎都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战略回报,延续至今。

由英国的杜根夫妇撰写的《剧变:英国工业革命》以极具镜头感的语言再现了这一重要历史进程中许多经典的画面,以精巧的叙事结构,挖掘了这些画面对于人类历史演进的现实价值。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工业革命,但作者更多着墨于时代本身,再现小技术与大历史的互动关联。工业革命不再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结果,而成为一种历史构成性力量的源头。

我们熟知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却不知道要把蒸汽顶起的茶壶盖变成气缸里蒸汽顶起的活塞,进而把壶盖的抖动变成连杆的挥舞,需要在冶金、设计、控制和力学等领域同时具备相当的经验和试错积累。而英国此前在制造大炮、钟表和酿造啤酒上积累的工艺和经验,为把蒸汽机从图纸变为现实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西方世界在地图、植物、资源、动物、贸易、宗教、工业上的积累也无不为蒸汽时代做了大量的铺垫,尤其是航海技术的进步,奠定了西方影响全球的基础。

其实,工业革命不只有“瓦特的灵机一动”这一笔。其中既有恢弘的浓墨重彩,也有低沉的哀鸣。机器取代人工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超出了人的想象,它指挥着全球的物资流动,首当其冲的是棉花、煤炭、铁矿石流向城市,给城市带来了繁荣和人口,也带来了混乱、污染、冷漠和传染病。

面对那些冒着蒸汽的煤铁巨兽,非洲的奴隶成就了工业革命建构起的价值链最底层的肌肉。从近东到远东,那些在各自窠臼里独大数千年的大帝国们,短短几十年就在惊恐和惶惑中从傲慢的巅峰坠向自卑的谷底。在世界的另一端,火药成了征服世界的支柱,印刷成为思想传播的基础;玻璃和钟表的普及带来了连锁反应——玻璃工业的发展直接为化学试验和医学的突破打开了大门,钟表制造技术是公认工业技术发展的先驱,是工业社会和商品交易必需的度量衡;眼镜的发明则让一些工匠的工作寿命翻了一番。

不同于欧洲狭窄的国土和近海上的竞争,由于蒙古戈壁和青藏高原的地理阻隔,中国在东亚偏安一隅,北疆和西域的少数民族也不足以威胁中华文明的延续。这是优势,也是劣势——发明火药的人最初是要长生不老的炼丹术士;纸张和印刷术更多用在了官史、八股和佛经上;西方把玻璃和钟表带到中国,但当时的国人更倾向于用玻璃仿制廉价珠宝;钟表则成为贵族的玩物,与时间再无关联。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不仅给人以知识,更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在于作者成功地给读者传递了一种相对理性的观念,同时展开的,既有对工业革命的赞扬,也有反思,有对西方兴起的感慨,更有对东方衰落的思考。这一点对身处时代巨变中的中国读者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跳出历史审视自我的角度。

来源: 科技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