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开心华之里 2019-03-24

“有毒”的教育方式,逐渐孕育出“中毒”的孩子。

来源:心理科陈博士

(ID:develop0909)

致力于传播精准心理健康知识的陈博士

01

她很优秀,却充满恐慌

朱莉是一位30岁的女性,相貌出众,温柔善良,结婚三年,丈夫很爱她。

朱莉从高中开始就阵发性地头晕、心慌不适,严重时会觉得自己快要死掉,此时她会无比的恐慌。

近十年来,朱莉逐渐发展至不敢单独出门,最近几年干脆就辞掉工作,全职在家,但是恐慌的感觉和头晕仍然常常来找她。

朱莉说:“她的父母对她很好,只是小时候常因为自己犯错会被关进厕所,而且不许开灯。

狭小阴暗的黑色空间里恐惧的小朱莉会赶紧求饶,大喊我错了,对不起,然后才会被放出来。

小朱莉犯了哪些错呢?

比如,

  • 字写的不够好看

  • 吃饭时米饭掉在桌子上

  • 考试时粗心做错题

    等等

妈妈会反复告诫小朱莉:“我惩罚你都是为了将来你能成为更好的人!

朱莉的妈妈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容易发火,动不动就责怪别人对不起她。

而此时爸爸会放下一切去哄妈妈,逐渐地,朱莉也加入到哄妈妈的阵营。

朱莉被妈妈教育的的确很努力,也很聪明,成绩很优秀,却总是恐慌,小时候恐慌妈妈不开心,长大了就恐惧自己会死掉。

朱莉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如今又因为一种“怪病”让父母不开心,让丈夫操心。

朱莉说,她不怪父母,他们当初的责怪和惩罚都是为了自己好,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给家里添了那么多不幸,想赶紧好起来。

她竭力地为父母开脱责任,她似乎拼命地想要说服自己相信,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

朱莉是我今天门诊的一位惊恐障碍患者,她走后,又来一位因情绪难以控制而前来就诊的男士。

02

“打你是为了你好”

他叫傅恒,爱好健身和运动,阳光开朗,三年前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在一家外企从事咨询工作。今年28岁,去年刚刚和恋爱了5年的太太结婚。

傅恒的妻子说,这个认识了5年多的爱人,很是特别,丈夫的身体内好像有三个不同的人。

  • 一个阳光开朗,外向活泼,爱好健身和运动,积极乐观。

  • 一个安静少语,温文尔雅,喜欢看书和独处。

  • 另外一个则容易暴怒和失态,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雷霆,对别人极度不信任。

    情绪失控时还会自残,用刀片割伤自己或用双手猛烈地锤击墙壁,以至于双手鲜血淋漓。

傅恒说,他对自己的过去很陌生,回忆起自己时就像在看其他人的故事,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隔离感。

他有时都搞不清哪一个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近一年来那个恐惧而失控的自己越来越多的出现。

傅恒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知道父母都很爱他,父母会尽其所能给他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玩具,满足他的大部分需求。

但是他也无法忘记,父母在他做错一些事情,或者成绩下降时,对他的毒打,他的童年是在悲惨与快乐的交织中度过。

傅恒清晰地记得,父亲拿着菜刀对还在上幼儿园的自己说:“你再把这个字写错,我就一刀砍死你

曾因为考试成绩下降了2名,被父亲捆绑在椅子上,用晾衣杆抽打。

母亲也在一旁应和,让你学习不努力,就该打!

那时傅恒只有10岁,小学三年级,接下来的几天他因为全身疼痛无法入睡。

渐渐地,傅恒不知道自己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因为父母总是说,打你是为了你好。

初中时,长到180厘米的傅恒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在一次母亲因为他在玩电脑,对他拳脚相加时,傅恒第一次失控,一拳打在母亲的脸上。

从此,他就被父母界定为一个不良少年,打骂父母,网瘾,品德败坏,不思进取。

傅恒一下子从神坛跌落,坠入深渊,众叛亲离。

他渴望和人亲近,又害怕受到伤害,他会开朗乐观,宽容豁达,善于交际,但是又会迅速躲在那个暴力而恐惧的面具后面,不相信任何人,害怕被人抛弃。

初中开始,傅恒在情绪低落和烦躁时就会用刀片割伤自己,一道道地看着鲜血渗出,很疼,但是很舒服。

他不想死,只是用这种方式来感受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相处。

他从未将这样的傅恒展示给任何人,难过时就会突然从朋友圈失联,几天后那个阳光开朗的自己又会回来。

直到和妻子结婚以后,他再也藏不住自己。

傅恒很喜欢小动物,家里养了狗和猫,这是他的挚爱。

一天,妻子因为小猫不小心抓破了新买的裙子,大声呵斥猫咪,该死的猫,再抓我就打死你。

小猫钻进了傅恒的怀里,轻轻地叫了一声,傅恒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大声痛哭起来,对妻子大吼:“你们为什么这么残忍,这么狠心。

 

傅恒躲进了房间,躺在地毯上歇斯底里地大哭,用双手猛打墙壁,大声叫喊,把妻子给惊呆了。这是我的认识的那个丈夫吗?

回忆起这段经历,傅恒说:“很多细节我不记得了,真的像在看电影一样,好像不是发生在我身上,但是我知道那是我。”

结婚的一年多里,悲伤的自己无法肆意出现,大部分时间傅恒努力克制,但是会郁郁寡欢,不想和人说话,容易愤怒,有伤害自己的冲动。

他会告诉妻子,这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心情不太好,想一个人静静。

实在无法控制时,他会告诉妻子自己要去出差,然后住到酒店,一个人用刀片慢慢的割向自己的前臂。

傅恒说,他不恨父母,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如此吧,他们没有错,错在自己不听话,无法控制情绪,错在自己没有好好读书

在妻子的劝说下,傅恒来到心理科门诊就诊,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03

有毒的家庭模式,

常被粉饰的一片祥和

朱莉和傅恒来看病,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诉说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并没有太多地关注自己的症状。

他们特别渴望被理解,但是因为恐惧而又难以表达。

他们恐惧的是自己内心的愤怒,对父母的愤怒,他们特别害怕看到那个不被爱的自己,不愿相信这是事实。

因此,他们从未和别人说过自己的遭遇,大多数时间反而认为自己的家庭很温暖很正常,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提到一个概念“有毒的父母”(Toxic Parents),该书描述了多种被称之为“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有些模式在家庭中并不少见,甚至被粉饰的一片祥和。

无不是的父母: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

这类家庭行为模式中,父母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教育子女,尤其是当子女犯错时,批评、指责和辱骂是他们惯用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观念传统或者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中更为常见,一套节律森严的家庭规则,常常成为这类家庭的“自豪”。

而孩子往往认为父母的惩罚行为是由于自己犯了错,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助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孩子常常会否认父母对自己带来的伤害,甚至会忘记,只记得那个一无是处的自己。

这种否认带来的宽慰不过是暂时的,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不称职的父母: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

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有人格障碍、情绪障碍或者极度的不成熟,无法行驶一个父母的责任。

照料家庭的责任转移到孩子肩上,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被家庭的重担压的喘不过气来。

迫于家庭的压力,孩子可能成长的很快,成为一个励志的典范,但也因此被剥夺了正常的童年生活,没有时间玩耍,也无法摆脱焦虑。

孩子不得不变成小大人,他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便学着干脆否认自己的需求,以此来对抗孤独和情感缺失,或者变的非常有责任心,一味地满足他人的需要。

这样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一个工作狂,却满怀不安,“如果我都不做的话,还有谁来做呢?

本质而言,是仍在努力地想让父母开心。

不称职的父母的有毒行为有时候不易被觉察,且很难被界定。

他们并不会采取打骂虐待的方式对待孩子,更多的是“不作为”,不工作、不负责、不开心、不关心。

孩子在困难的家境中长大,会滋生出“我应该为父母负责”的想法,会在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上消耗大量的精力。

他们忘记了更爱自己,忘记了对自己更负责!

控制型父母: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

控制不一定是贬义词。

如果一位母亲在孩子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告诉他如何做才是合理的,引导孩子走在安全的道路上,避免摔伤,喂孩子饮食。

这种控制是必要的也是合适的。

如果十年后,这位母亲还在这样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过度的控制。

焦虑、胆怯的父母往往会形成过度控制型的家庭行为模式:

他们对青春期后的子女的生活事无巨细,

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和操控,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

控制型父母其实是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他们会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他们永不消失。

这种控制往往被伪装成“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因为我们爱你才这样做”……

本质上其实是在表达: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害怕失去你,所以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中。

自信的父母无须控制成年的子女,有毒父母的行为都是基于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自身强烈的不安全感。

当子女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所有父母都应该停止对他们的控制,一般的家庭中,当子女进入青春期,就要开始逐渐放下控制的双手。

控制型的家庭中,这种放下要滞后多年,甚至永远都无法实现。孩子们会感觉到自己是父母的工具,像一个被出卖的物品,完全没有自我。

他们要么愤怒、攻击,惹出许多事端,甚至生一场大病;

要么自暴自弃,逃学厌学,网瘾,犯罪;

或者干脆认同父母,做一个永远的“乖宝宝”,毫无生机,永远啃老。

04

人生从现在开始

自己掌控

朱莉和傅恒的父母显然是“有毒”的,“有毒”的教育方式,逐渐孕育出“中毒”的孩子。

他们很努力,但总是不快乐,他们在奋力满足被神圣化的父母和家庭规则。

只有将父母拉下神坛,回归凡人的姿态,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才能与他们在关系中实现力量的平衡。

我告诉朱莉和傅恒,你们无须为毫无防范之心的年幼的自己的惨痛经历承担责任!这不是你们的错。

父母可能囿于自身能力所限,可能不是故意的,但的确伤害到了你们,他们应该为此承担责任,而不是你们。

就像电视剧《梅尔罗斯》里在童年期遭受父亲性虐待的梅尔罗斯,终于在对父亲无尽痛苦的回忆中,坚定地对父亲说:“No,I won’t do what you say anymore. It’s wrong. You’re wrong! Nobody should do that to anybody else.”

不,我不会再按照你说的做。这是错误的,你是错的!谁都不应该这样对待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