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教学质量的“七·三”定律

 梁训宝 2019-03-25

幸福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原生态,以儿童为本位,以课程为核心,以学程为路径,通过教师幸福地“教”和孩子们幸福地“学”,将教育目的和本质回归到人的自身,让每一所学校溢满幸福的笑脸和笑声,让每一位老师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童年和幸福人生。

有关更多的幸福教育理念与文化、实践与行动,请关注公众号“幸福教育研究”

【幸福教育观点】提高教学质量的“七·三”定律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承载着教育责任和面对社会的强大诉求,每一所学校都希望能够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学质量也是一位教师安身立命的本钱。面对家长的殷殷期望和孩子们渴望幸福成长的眼睛,每一位老师都希望教出最好的成绩,让学生成人、成才,自己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尊重。

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不论以什么面目出现——素质教育也好、均衡教育也好、特色教育也好……提高教学质量,是永远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

那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不论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要遵循“七分管理、三分教学”和“七分态度、三分技巧”——我称之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七·三”定律。

一、教学管理就是质量,教学管理就是效益

1.对学校而言,所谓“七分管理、三分教学”,指的是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居于学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基础性、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良好的教学管理决定着教学秩序,只有有组织的教学和稳定的教学秩序才能带来高的教学质量。

教学绝对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事业,即使一位特级教师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把全校的学生、全部的学科教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基于教师团队的合作,基于教师团队的取长补短,基于教师团队的共同追求。要组织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走向同一个目标,没有组织,没有管理,没有机制,显然是不可以实现的。

教学管理是学校通过对治理结构的设计和体制、机制的运行而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管理方式。教学管理有四个要素:一是学校的教学制度,需要对教学过程提出科学、详尽的教学标准,对标组织教学活动;二是对教师的教研、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和质量分析等专业领域做出明确规范和要求组织起教师研发课程,研究和实践教学路径,强调合作与共享,并通过评价和考核达成既定的管理目标;三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要以一贯之地培养和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教会学习方法,因层、因人施教,提升其学习品质;四是建立教学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并根据教师的业绩进行奖励激励。

只有在这样一个有组织的、精准的、良性互动的教学管理环境里,才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品质的整体提升。

2.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所谓“七分管理、三分教学”,指的是教师要把课堂管理作为重要的教学要素对待,绝不可忽视课堂管理而只注重知识传授。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增长智慧、发展思维和情感,是学生个人建构的事情,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如果一位教师不能把控课堂,维持不了教学秩序,也不能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即使讲的天花乱坠,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成绩。这就像一位篮球教练,把球不断地扔出去,但是无人去接,扔的球再多,也是无效的工作。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调整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课堂管理有三个要素,一是课堂人际关系管理,指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二是课堂环境管理,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三是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以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态度决定方向,教学态度决定结果

1. 对于学校而言,所谓“七分态度、三分技巧”,就是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置于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今天的社会现实是干扰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太多,上面的千条线、万条线都来到了学校这个“针眼”,大家忙于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喜欢搞活动、搞大呼隆、搞“高大上”的东西,甚至于置教学秩序于不顾,看似校园里轰轰烈烈,实则造成了校园的浮躁和浮夸,让校园不再冷静、让教师不再淡定、让学生学不再沉静。所以,一所学校对教学的态度,会影响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如果学校对教学的态度旗帜鲜明,把评价和奖励指向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教师就会重视教学,课堂就会稳定,教学质量就会提升;反之,则就会放松或放弃对教学质量的追求。

2.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所谓“七分态度、三分技巧”,指的是一位教师对待学生、对待教学的态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一位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就会拥有正确的学生观,去亲近每一个学生,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为学生学习装满发展的动力。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的事情,“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喜欢老师、信服老师,也会努力地学好老师所教的学科,即使教师的专业技巧有些欠缺,但因为有学生个人的主观努力,依然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一个不喜欢老师的学生,就不会为不喜欢的老师学好其所教授的学科。一次期中考试之后,我拿来初中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发现一个学生政治考了8分,其他学科都在90分以上。我们进行了调查,发现是政治老师“得罪”了这个学生。当我们向学生询问理由时,这个小男生回答说:我就是不想给他考好!

一位敬重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位富有尊严感的教师,一位为人师表的教师,就会端正教学态度,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实践,不断地求教和思考,全面熟悉《课程标准》,积极地参与教研活动,全面地认真地备课,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按照学情分层布置作业,认真地批改作业,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分类、“一对一”地辅导,认真地总结教学经验,诊断自己的教学,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然后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有了这样认真负责、肯下功夫、扎实落地的教学态度,一位老师即使经验欠丰富、方法欠得当、技巧欠有效,只要一节课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也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

我们也经常看到个别教学技巧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时“呱呱叫”,赢得一片掌声;但是落到自己的课堂上,不肯下功夫,老想走捷径、耍花枪,到了监测时,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基本技能不扎实、基本经验未形成、思维能力不到位,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当然,在这两个教学“七·三”定律中,并不否认“三分教学”的重要性,也不否认“三分技巧”的必要性。只不过比较起来,我们需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七分管理”和“七分态度”上,两者也是相成相辅的关系的——教学管理到位了,正确的教学态度才能够形成并建立起来,就一定会收获优异的学业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