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诗词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一直享有极高的赞誉,号称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 人们之所以对这首诗有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的成就非常之高。纵观这首诗,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唐诗的一流水平,这也是大家都熟知,而且公认的。 然而有这样一首诗,它虽然不太出名,但是论艺术成就,却丝毫不亚于《春江花月夜》。在诗歌的海洋里,它就像是一颗沧海遗珠,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和赞叹! 沧海遗珠 说了这么多,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诗呢?就让我们来一起,来欣赏这颗沧海遗珠! 《江楼有感》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只看这首诗的名字《江楼有感》,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以景抒情的诗。正所谓借景抒情,睹物思人,这乃是古代诗人写诗的惯用手法。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第一句,独上江楼思悄然。看到这句诗,诗词君最先想到的就是晏殊的名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这句诗,简直是异曲同工之妙。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诗词君认为,当时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场景。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高楼,在夜空中极目远眺,思绪也随着目光飘向远方,心中的思念也开始悄然蔓延。 诗人在第二句中写到,月光如水水如天。诗词君认为,这应该是诗人登上江楼之后,所能看到的风景。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景象,站在高楼之上,正好看到明月照着高楼。白茫茫的月光似清水从天而降,诗人的目光也随着月光而下。看到一望无际的的江面,和缓缓流动的江水,目光所及,直到水天相接处。 在看水中的明月,和天上的明月一般无二。这一江碧水,似乎就是那一片青天,因为它们都承载着一轮明月,让人感觉亦真亦幻。这句诗中的梦幻之感,和《春江花月夜》那首诗中朦胧之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了第三句,诗人开始回忆往事,同来玩月人何在。诗词君觉得这一句加上一个问号,应该更加贴切,同来玩月人何在?这样的语气,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山长水阔物是人非的叹息,和对时光一去不回的无可奈何。 时光一去不回 这一句在叹息时光的同时,也和第一句诗中的思悄然三个字形成呼应,以前文来当做铺垫,以后文来抒发感情。在短短二十几个字中,能够安排到如此巧妙,诗人实在是文采超绝! 最后一句,风景依稀似去年。这句诗营造了一种时空重叠之感,身在此时,心在当年,风景依旧,故人不在。 看着眼前的景物,依然是旧时的模样,昔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边萦绕,去年一同赏月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只是岁月不肯停留,转眼之间就剩下诗人自己独身一人,再次登临这座望江楼上。 诗词君认为,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可是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们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它的好大概有这两点。 第一点,这首诗的语言足够优美。 这一点我们从诗中德几处用词上,就能够感受得到。比如第一句中的“独”字和“悄然”一词,就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瞬间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气氛。 月光如水水如天 还有“月光如水水如天”这一句,整句诗浑然若天成,密切不可分。在这句诗里每一个字都用的恰到好处,只要改上一个字,就会失去这种妙不可言的韵味。 第二点,这首诗情景交融非常完美。 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整首诗上来看。在开头处,诗人用独上江楼来引出思绪,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伏笔。接下来,诗人着重描写了月光和江水,加上自己直观的感受,用十分巧妙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 如梦如幻的画卷 到了最后两句,也是最能体现情景交融的两句。诗人把心中的情,和眼前的景,进行了非常完美的融合。今夜的情依旧是昔日的情,今夜的风景也还是当年的风景,只是缺少了故人,留下了诗人!当真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虽然这首诗的艺术高度,堪比《春江花月夜》,但是这首诗的作者赵嘏,却不太出名,更没能像张若虚那样以孤篇压倒全唐。因此才使得《江楼有感》这篇佳作明珠蒙尘,没能在当时的文坛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还请各位读者朋友留下您的见解,诗词君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哦!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