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月怀人,诗词中的美丽精灵

 茶香飘万里 2023-01-23 发布于山西

《诗词里的中国》作者:有书

​我们知道,月亮是古诗词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美丽的精灵。那么,在这一节,我们就重点介绍两位初唐诗人的咏月名作,分别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以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张九龄:海上升明月

张九龄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来自于今天的广东。在唐朝,文化政治经济中心仍在北方,岭南可以说是妥妥的文化荒漠。据说张九龄高中进士时,江浙地区很多才子愤愤不平,认为这个“南蛮”不可能中举。于是,武则天下令重考,张九龄仍是第一。

对于这位岭南人,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评价其为:“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那么,为什么王夫之如此推崇张九龄呢?这是因为张九龄不但文章写得好,官做得好,胸襟也远超常人,当年王维、孟浩然等人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和赏识。

更难得的是,尽管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张九龄始终态度谦逊、风度翩翩,温润如玉。据说每次有新的官员到京城赴任,唐玄宗总要问身边人:“得如九龄之风否?”意思是说,有没有风度如张九龄的呢?可以想见答案一定是没有。

张九龄为人正直,一生清廉,是唐朝盛世期间最后的贤相,也是开元盛世最后一道绚丽的光彩。但这位国之柱石实在是太正直、太高洁了,遇到口蜜腹剑、面善心狠的李林甫,自然是一败涂地,竟然被唐玄宗贬到了千里之外的荆州。

那么,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呢?历史学家们认为,张九龄罢相标志着开元盛世的结束,李林甫上台则代表着天宝乱局的开启。如果张九龄不下台,安史之乱可能就不会发生。

正是在被贬的荆州,张九龄写下了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在浩瀚苍茫的云海中穿行。诗人欣赏着这一奇景,忍不住想到在千里之外的长安,那位故人是否也在遥望着同一轮明月呢?因为思念故人,诗人整晚都再辗转反侧,不能成寐。

既然睡不着,那就索性起来走走吧。吹熄蜡烛,诗人才发现月光如此皎洁,清辉满屋;披上衣服徘徊室外,又发觉夜深露重。他忽发奇想,想要把满手的月光赠与故人,可惜无法做到,于是只好寄希望梦中相见,以偿相思。

诗至此戛然而止,却余音袅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表面上,张九龄写的是明月故人,实际上抒发的是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君王的思念,和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借香草美人抒发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这首诗也被称作“五言的离骚”。

诗人因望月而怀远,因怀远而相思,因相思而失眠,最后又因思念而入睡。与其说是皎洁的月光让诗人重拾内心的安宁,不如说是诗人那颗历经风雨、强大而丰盈的内心,让他做到了哀而不怨,怨而不伤。而这,或许就是九龄风度的魅力吧。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诗不在多而在精,对于诗人来说,极品的好诗,写出一首就足以流芳百世。在初盛唐时期就有这样一位诗人,仅凭借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孤篇压全唐”,更被近现代诗人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这位诗人,就是盛唐时期的张若虚。和作品的光芒万丈相比,这位作者是是如此的低调。人们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担任过兵曹小官,和贺知章、张旭等人并称“吴中四士”。除此之外,他在历史上再无其他印痕,没有明确的生卒年月,也没有生平事迹。

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长篇歌行,以天上的“明月”为主角,以“黑夜”为画布,以春、江、花为鲜活的配色,展开了一场流动的叙事盛宴。全诗共36句252个字,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那么,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部分来品读一下这首诗。

第一部分是开头的8句,讲的是春江花月的美景。浩瀚江水与海齐平,明月伴随潮水冉冉升起,照亮了一江春水。在江水环抱处繁花点点,月光之下如罩上了一层晶莹剔透的雪珠。月色如霜,汀洲上的白沙与月色交融,看不分明。

在写完这美到极致的景色后,诗转入第二部分的8句,叩问宇宙,拷问人生。诗人抬头,看江天一色,纤尘不染,明月皎皎,高悬空中。他开始发问,是谁在江畔最早看见月亮?江上明月又何时开始照耀人类?个体的生命短暂却代代相传,江上的明月年年岁岁不变。不知江月究竟在等待谁,我只看见长江滚滚,逝者如斯。

通过这8句,张若虚感叹宇宙的苍茫,人生的短暂,而明月则成为了一个超越时空间的存在。接下来,他又用了20句的篇幅,讲述了一个“离愁别恨”的故事。

张若虚先描述等待情郎归来的姑娘,不胜忧愁、夜不成寐。姑娘望着明月忍不住问道:谁家的游子正在泛舟漂流?又是谁在月下小楼中苦苦相思?她看着月光在小楼上穿行,从妆台到床帘再到捣衣砧,就像自己的思念和哀愁那样,拂不去,卷还来。

姑娘想着远方的情郎是否也在举头望月,可惜两人可以共沐春月,却无法听到彼此心声。她多么想乘着月光,亲眼看到情郎的身影。她又多么想寄封书信送到情郎的手上,但鸿雁飞得再远,也无法飞过千山万水;鱼儿游得再快,也无法跟着涟漪到情郎的身边。

接下来,张若虚又去写那位情郎:昨天夜里他梦见花落闲潭,才意识到春光过半,但自己还是不能归家。眼见着皎皎明月横跨天空开始西沉,可是自己离家仍无限遥远。他多想能趁着月光回到家中,但自己只能看到落月摇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全诗到这里就结束了。张若虚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不相干的元素,混合着海潮、江水、沙汀等天文地理现象,谱写出一首浪漫到极致的月光曲。

更重要的是,他从宇宙的层面看明月,看大江,看人生,看爱情的真挚与美好。可以说,它真正体现出了大唐气象,雍容、雄浑、自信而昂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