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学勤:中国早期文明是很灿烂, 但不宜做太多推论

 xianfengdui111 2019-03-25

导语

当一个社会的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想延续下去,必须要清楚自己文明的根基和来源。中国早期文明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可以延绵五千年之久?李学勤先生在这篇演讲中,结合考古发现,从中华早期文化中的长度、广度、深度三方面回应了上述问题。对于早期文明的认识,要立足于实际的考古发现,中国文明的许多方面还可以上升到系统的哲学体系,我们没做的事还有很多,因而也不宜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程度做太多的推论。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文化,这是全世界所公认的。中国的文明有5000年之久,要来阐述这样的文明,即使只是它的早期阶段,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任务。所以我想在这里要用我自己所能了解的一些知识,给大家介绍:中国早期文明为什么是辉煌的,它的光辉在于什么地方?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长度,所谓长度是指中国的早期文明是怎么样的久远,它又怎么样在历史长河里绵延传承下来;第二方面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广度,是指这一文明的分布传播,以及对周围世界的影响作用;最后,我们再看看中国早期文明的高度,就是它在发展过程当中达到了怎样的高峰。我想通过这几点,来说明中国古代文明是真正辉煌的。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从未间断

中国早期文明的长度,或者叫中国文明起源的久远。关于这个问题,最好先从世界上古代文明的比较谈起。

四大古代文明里面,中国的文明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它起源一直绵延下来了。在这一点上,和其余的三大文明不一样,它们都没能做到像我们这样连续传承到现在。波斯人进入埃及之后,古代埃及的文明实际上已经逐渐衰落,特别是到了希腊化时期,埃及的古代文明基本上就衰亡了,古代埃及的文字后来也没有人能够认识。古代美索布达米亚文明更是如此,因为楔形文字同样早就没有人能认识了,也是经过解读才能理解那里有那么古老复杂的历史。古代印度文明也是如此,当时还不是后来的印度人,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印度兴起的文明,后来印欧民族进入印度,那个文明就消失了。

中国早期文明的广度

中国早期文明的广度,这包括早期文明的分布,以及这种文明所起影响的范围。

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界出现了许多很重要的观点。在历史学方面,特别强调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我们光辉的传统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和地区共同缔造的。把这一点综合起来,就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在考古学方面,苏秉琦先生首先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研究中提出“区系”研究的概念,得到许多学者的发挥引申,从而显示出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多线性。

过去把中国文明的历史基本上看成是单线的,既有思想的原因,也有实际的制约。在历史上,所谓“内华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根深蒂固,由之衍生出华夏中心论,或者叫做中原中心论的狭隘观点,而在早期的考古工作中,由于人力等等客观限制,成果大多数也只是在中原一带以内。只是到“文革”以后,各地方的考古力量逐渐充实扩大,才使局面有很大改观,大量的发现不是以前所能够预料的。

为了说明过去看法的狭隘,不妨以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游地段的荆楚地区为例。清代著名学者顾栋高作《春秋大事表》,有一篇专论讲春秋时期楚国的领域不过长江。直到民国时期,还有学者认为《楚辞》里的地名都在江北,连屈原的卒地也是一样。可是地下的文物遗迹提供了相反的证据,湖南省境内不断发现商周遗物,尤以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为多,制作还特别典重精美,有人就说是从中原输入,甚至是近代才带来的。对此,湖南省博物馆的高至喜先生有一系列论文,以确切的考古材料加以反驳,大家可以看他的文集《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不过,他早在1981年发表的《“商文化不过长江”辨》一文,已经把问题讲得相当清楚了。

谈到商代的文化,20世纪80年代在长江流域有两次震动学术界的重大发现,就是四川广汉三星堆的两座器物坑和江西新干大洋洲的一座大墓。现在考古学家已经称它们分别属于三星堆文化和吴城文化。

广汉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根据文献是在古代的蜀国。传统的看法,蜀地很封闭,长期不与外界交通,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传诵于妇孺之口,可是现在通过考古实践知道,那里和中原一直是保持着联系的纽带,在那里能够看到中原文化明显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大概是间接的。从种种迹象看,比如三星堆的青铜器可能是受荆楚地区的影响,而荆楚地区又在中原商文化的影响之下。商文化的影响通过三峡进入四川,还可能由陕西的汉中城固、洋县一带也影响到四川。

新干大洋洲大墓所出的器物,也很容易看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而与相邻近的湖南的关系,反而没有那么强烈和明显。估计商文化的影响是由河南、湖北直接进入江西赣水流域的。

上面举的不过是个别例子。商文化的影响非常广大,即以青铜器的出土而论,北到内蒙古,东到海,西到甘肃东部,南到广西,都有商文化类型的器物发现。如果以玉器来说,影响还远到境外的越南北部。

有人把黄河、长江说成中国的“两河”,其实中国文明的分布何止这两河?我们绝不可限制我们的视界,才能充分认识早期文明分布和传播的宽广及其多样性。

在充分强调中国早期文明多线性、多样性的同时,断断不可低估这一文明各地区间的共同性、统一性。事实上,只有存在着共同和统一,多线、多样的各地方文化才作为中国文明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再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多线、多样的地方文化的发展也不是平衡的。尤其是在夏、商、周三代王朝,王朝的首都一直在中原(广义的)地区,中原地区还是全国的核心。

近些年,不少学者指出中原文化———有些论作称之为“河洛文化”的重要性不应被忽略。这不是要恢复中原中心论,而是说明一个不可抹杀的事实,即在历史的若干关键性的当口,特定的地区会起特殊的作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都表明,我们的先人真正脱离原始的状态而进入文明的门槛,正是在中原地区。从唐、虞到夏、商、周,都邑都在这一地区,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里便说:“昔唐人都河东,殷(即商)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中原中心论只讲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传播影响,我们则主张文化的影响每每是双向的。中原地区之所以有其特殊地位,很重要的就是能够融合吸纳周边的种种文化因素。相信在今后的发现和研究中,这一点会进一步得到证实。

中国早期文明的高度

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流行的一个学说,就是人类在古代有一个所谓“轴心时期”。这个说法是雅斯贝斯提出来的,是说在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这一段时间,全世界出现了几个辉煌的文明高峰,出现了重要的人物。在西方有希腊的哲人时代,在印度有佛教的兴起,在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在中国有孔子、老子,以至后来的诸子百家,人类的文明便是从这里演变进展的。不管这个说法有多大意义,中国从春秋晚期到战国,确实有一个文明发展的高峰。问题是,我们怎么看待它的高度?它有什么特点,特别是我们从新发现的材料方面会有什么样新的认识,这就是我想在第三部分要谈的内容。

这个问题也可以从考古方面得到新的认识,近些年来,考古学方面有一项重大发现,就是大量的简牍帛书,简称为简帛。简是用竹子、木头编连起来,是我们中国人最早的书写载体。各国古代文明都有文字,但是文字的载体不一样。古代埃及用纸草纸,纸草这种植物咱们中国没有,他们把纸草截取下来连接,然后压平,晾干后就成为类似纸一样的东西。古代美索布达米亚等地在泥板上面刻画出楔形文字,然后焙干,各有各的做法。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就是竹木简,用竹子、木头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做成条状,一根一根编连起来叫册。中国人还有一个发明就是养蚕,生产出白色的丝织品叫帛,既可以写字,还可以画图,比竹木简又好多了,可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太贵不能普及。汉代发明纸之后(纸的发明也可能还早一点),到了南北朝完全用纸,简帛就退出了。简帛书籍的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在西汉西晋,这两次发现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史,今天不在这里讨论。

重大的发现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简单说一下大家就可以知道了。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兵书,最主要的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和竹木简,帛书最多,有《周易》、《老子》等书籍,是汉朝初年的。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一个小墓里面,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的竹简,这是第一次看到用墨笔书写的秦人手迹。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也出土了竹简,有《周易》、《诗经》等等。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的竹简,主要是汉初吕后时代的法律。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楚简,主要是儒家和道家的著作,道家是《老子》,儒家有《子思子》,还有其他的书籍。大致同时,还有一个墓的楚简被盗掘,流传到了香港,由上海博物馆在1994年收购回来,内容和郭店简差不多,也都是儒家、道家的书籍。还有很多小的发现我在这里就不介绍了。

这些应该说是现代学者的眼福,有的连汉代的人也没有看过,我们居然发现了,能够进行研究,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幸运。这些材料出现后,很多学者公认,确确实实是要重写我们的学术史,因为跟我们过去的想法不大一样。传统的想法,特别是从晚清以来的疑古思潮,对很多古书是怀疑的。当然,疑古思潮在政治、文化史上是进步的、有很大成绩的,可是它也有一种副作用,就是否定太多,古代历史变得好像没有多少内容了。现在我们发现这样大量的材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认识,我个人意见,主要表现在两点上:

第一点,当时的学术思想,不但是繁荣发展,百家争鸣,而且我们想像不到其影响的深远能达到像新发现材料所告诉我们的那种程度。例如,过去常说,儒家的传播西不到秦,南不到楚。孔子周游列国,可能还不如我们今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转一两天所到的范围。孔子往西没有到秦国,去晋国实际上也只是到了边上,往南只到了今天的河南信阳,没有到楚国的腹地,所以儒家的影响似乎就是在中原一些国家的范围。但现在来看不是这样,至少在孔子之后,他的弟子,二传、三传,儒家思想的影响已经非常广泛。

我们刚才谈到的出土大量战国儒家竹简的地方,是楚国首都的郊区。当时楚都在郢,也就是现在的江陵纪南城遗址,周围可以看到大量楚国墓葬群,有的墓很大,到现在还保存着很大的山包。出土这个简的郭店一号墓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墓,经考证墓主可能是楚太子的一位老师,时代是公元前300年或者更早一点。这个人带走了这么多书籍,其中有《老子》,《老子》在楚国出现是容易理解的,老子原本是陈人,陈被楚所灭,他也可说是楚人。可是没想到儒家竟有这么大的影响,郭店简里面有子思一派的著作,而且是非常高深的、具有很强哲理性的作品,居然在楚国太子的一个老师的墓里出现,所以当时儒家学术影响已经远到了楚。楚国不是华夏,乃是所谓荆蛮的国家,是被排斥在中原文化之外的,可是它居然有这么高的儒家文化,这在以往很难理解。

最有意思的是,上海博物馆的简也是在这一带出土的,其中有一篇《武王践阼》,后来收录在汉朝人整理的《大戴礼记》里。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考古学者在河北平山发现了一个大墓,是战国时的中山王墓,中山国也不是华夏,是狄人的国家。中山王的随葬铜器的铭文就引了《武王践阼》的话。这个墓是公元前307年左右所建,和郭店墓的年代相差不多,一篇很普通的儒家学术著作,往北传到了河北中部山区的中山国的王墓,往南传到了湖北荆门一带楚都郊外的墓葬,可见当时的学术影响有多么广泛。主要的学派道家、儒家作为一种共同的学术思想,流传如此广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诸子百家当时如此兴盛,影响如此巨大,以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现在看来就不足为奇了。这是第一点。

另外一点,就是通过发现这些书籍,从战国时代一直到汉初的,我们看当时的学术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要看这些书都是什么书?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日常用书,比如《日书》等,用来择吉、算卦之类的,没有多高的文化价值,可是占相当大比例的是高级学术,不是一般的作品。

过去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我们对很多古书不相信。比如在上世纪20年代,梁启超就说过研究孔子和孟子之间的思想应该看《礼记》,然而有人说这些都是后人写的,甚至说是汉朝时作的,不能相信。现在只要一看竹简就明白了,《礼记》中许多内容就是当时的著作,就可以研究儒家孔子到孟子之间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认别孔门七十子或者七十子弟子的著作,比如子思、子游等人的著作,我们也就更接近孔子,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最接近孔子了。对于道家,也可以看到老子到庄子,甚至《淮南子》之间的演变。我们认识了《老子》以下道家著作的面貌,也就更理解老子的本意了。这在学术史上,特别是哲学思想研究上,就和过去不同了。

通过这些,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中国古代文明不只是社会上普遍的文化,它上升到系统的哲学理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特点。

最后,我再用两分钟时间讲一个想法。现在很多人说中国考古学已经处于黄金时代,我想最好说处于黄金时代的开始阶段。中国的现代考古学,如从中国人自己主持田野工作算起,至今还不到80年,比起约200年的世界考古学史,我们是很短的,相对于古代埃及、古代美索布达米亚等地的考古工作,虽然我们的土地比它大,我们的历史比它长,但我们考古的时间却短得多。我们没做的事还有很多。我们的事业大有希望,至少还可以做二百年,可以预期21世纪、22世纪、甚至到23世纪,我们都可能有重大的发现,所以,今天我们不宜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程度做太多的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