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城市化的深入,中国城市也如百舸争流,一日千里。 这样也造就一个结果,对城市可解读的维度也越来越多,乱花渐欲迷人眼,反而让确定性和指向性高的维度,越发弥贵。 今天,三鱼就和各位分享一个很难被掩饰的数据,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有点像城市底裤,这就是城市热力图。 01 热力图 是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实时描述人群分布、密度和变化趋势的地图,也能直观反应一个地区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热力图还有个不太容易被关注到地方,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各个城市进化出不同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结构,与城市地理,城市气候以及地方文化交相辉映。 这种城市趋势,往往会投射到板块上,而热力图恰恰能比较好的反应这种势能,就此也能成为城市板块选筹的重要参考。 那么,话不说多,我们一起来看看长三角主要城市的选筹逻辑。 02 上海,四大直辖市之一,一线城市,2017年常住人口2418.33万,中国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 上海,在长三角和全中国的楼市投资价值,相信没有多少人会质疑。 上海的热力图几乎将整张图占满,体现了魔都城市之大,密密麻麻的地铁线路覆盖全市,尽显魔都经济实力强大。 但内部的选筹,其实更为重要。从热力图上可以看出,上海人口分布于黄浦江两岸,呈中心扩散状。 热力图的布局,一如上海非常强烈的“环线感”,中心向外递减,这让上海从本质上,是一个大单核城市,房价也呈现环线递减。 但是上海,有非常独到地方,虽然以环线为门槛,但是上海,会在环线内部,无限去抹平区域价格。 内环,中环,外环价格趋近统一,整体的上海是单中心,但是区域上海时没有中心的。这样,在上海,你所要争取的就是那个环线门槛价,区域内部的,容错率就很高了。 同样,你会发现,郊环的热力图,几乎都聚焦于地铁沿线。对上海这样的潮汐式大都市而言,越接近郊环,地铁在你选筹分量,要越高。 还有第一点,尽管开发浦东这些年以来,浦东发展惊人,但直至今天,仍未改变上海经济和人口主要集中在浦西一侧。从热力的橙色部分即可看出,浦西面积极大,而浦东相形见绌。 、 03 杭州,浙江省省会,1.5线城市,2017年常住人口946.8万人,中国电子商务中心。 先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现在的杭州是一线城市,是个伪命题。从热力图来看,杭州的热力面积,距离一线城市,比如上海,还有是一定差距。 布局上,杭州的城市结构呈现沿江分布的特点,城市中心区在钱塘江北岸,占据杭州的绝对中心。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滨江区发展,目前热力图上看起来饱和度不高,但在杭州孕育的钱江新城已经高度饱和的当下,杭州跨江发展,从“西湖时代”进入“钱塘江时代”,是必然选择,而这也是选筹杭州的重要参考。 而在这个孕育巨头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海康威视,吉利,娃哈哈,网易等巨头的城市,环境优美,高素质人口纷纷用脚投票。 投城市,往往就是投城运。 04 南京,江苏省省会,2017年常住人口833.5万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教育中心。 虽然,能称之为“京”的真的不多,但和杭州相比,南京的热力图面积较小,这也是因为南京的人口基数较小。 从热力图看出,南京的城市结构呈南北长条状结构,城市中心集中分布在长江南岸,相比之下北岸显得很弱小。 但这同样也是机遇所在,杭州向南跨江,南京向北跨江,这就几乎每个大江城市的宿命,江北新区有着南京最富有现象的未来。 但是如果预算充裕,江南的南京,才是你想要的“金陵帝王州”。 还有就是,南京低工资高房价,往往容易被诟病。其实南京是一个很容易被低估的城市。 南京211高校8所,双一流高校12所,仅次于北京上海,地铁里程也仅次于北上广。 曾经在江苏省省内,南京长期被无锡和苏州压制,在中西部省会崛起的时代,江苏省终于醒悟,开始重金打造省会。未来南京能否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口,打造千万级的都市,是南京的关键所在。 南京,也许将迎来最好的时代。 05 苏州,江苏省地级市,1.5线城市,2017年常住人口1068.4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地表最强地级市,这是两年楼市中的黑马,一个几乎没有降价的城市。 虽是地级市,但经济实力绝不输中西部发达省会,GDP排行榜上霸榜的常客,让你不得不感慨,江浙的繁华,可见一般。 而且从热力图面积来看,苏州甚至比南京还大,可与比肩杭州,某种程度,也是这个城市能级的写照, 但是,最有意思的在于,你会发现,苏州的热力图居然呈现“井字形”分布,也就是说,没有聚焦的中心。 一方面,出于当初保护中心古城的需要,还有“一核四城”多年规划。其实,相比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是真正完成了去中心化,多核驱动的城市。 热力图上可以看到,热力比较分散,且相对较均匀分布在“井字”的纵横街道上。 其实这样的人流布局是现代且更加合理的,不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员集中,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同样也意味着,这些街道上,同样有可以满足居民 游客的商业中心和景区。 同样对楼市影响深远,房价在苏州板块上(除了园区这一特例外),被无限拉平,这让在苏州选筹的容错率,是长三角最高的。 而且,苏州同样有环线,这样的格局下,却很难作为一个衡量指标了,比如中环外的高铁新城和太湖新城,很可能就比原来区域中心板块房价要高。 苏州的板块选筹,就是要找到区域的未来中心,而不是城市的中心。 同样,短板也很明显,比如千万级人口的城市竟然无自己的飞机场,地级市政治短板无法回避。 但未来苏州若能整合下属县市,与上海一体化的深入,苏州的潜力必将延展。 06 最后,限于篇幅,长三角其他,诸如无锡,宁波,南通,常州,嘉兴等等强市,就不一一列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