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红楼”第七十三回(上):不幸家庭的相似之处

 昵称37581541 2019-03-25

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hlmyj001@163.com

作者

暜航

古时妇道人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性友人之间即便常来往,也不会轻易见到对方妻室。

没见过面,是否就代表对其一无所知呢?事实并非如此。

女性主内,打理家中生活事务。男性友人到家里做客,虽然不会见面,但看看家务打理得是否井井有条,便知女主人是贤是拙了。

尝一尝桌上的羹汤,立刻知晓女主人烹饪手艺如何;看看孩子身上穿的衣服合身与否,便知女主人针线工夫如何,算不算得上贤妻良母。

“一出茶汤便见妻”,“要知慈母看儿衣”,是古人总结出的见微知著的经验。

的确,小小的细节,却能反映出家庭内部的大问题。

《红楼梦》七十回之后,写的看似都是生活中的件件小事,恰恰体现出贾家深层次的问题。

资金链断裂、人际关系掣肘、门户管理疏失……透过文字,细细想来,令人心惊肉跳。

尤其到了第七十三回,事情越闹越大,连一向闲适安逸、颐养天年的贾母,都无法再保持沉默,亲自出马安排追查,责罚奴仆。

当一个将军拿起兵刃冲上沙场的时候,不是乘胜追击,就是垂死挣扎。

贾母出面理事,显然属于后者。

在《红楼梦》中,宁国府给人的印象,一向是风气败坏、管理混乱的。

王熙凤协理时,敏锐地总结出宁府“五大风俗”,论症施治,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问题,打理好秦可卿丧仪。

那时的王熙凤,何等意气风发。

人们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孰知,衰败的、不幸的家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到《红楼梦》的后半部分,荣国府亦呈现出颓败迹象。这时,宁府的五大风俗,已经悄悄跨过那条窄窄的夹道,传染到了荣府。

宁国府事无专执,临期推委;贾母生日时,大观园门上班房里空无一人,尤氏要找人问话都颇费了一番工夫,“专执”已成了表面文章。

而滥支冒领的问题,早在秦显家的接手小厨房时,就显露出端倪。

东府人口混杂,遗失东西;荣国府不知有没有丢失物品,却在光天化日之下,园中山石背后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绣春囊。

书中夜间聚赌,带头的偏偏是有头有脸的仆人,林之孝家的亲戚、迎春乳母都牵涉其中,正合“有脸者不服钤束”一条。

东府的五大风俗,如今西府也几乎占全了。

这一切,亟待当家人用心整治。可是,当初那个说一不二发号施令的少奶奶不见了,观书人看到的,是一个病恹恹、宁肯置身事外的王熙凤。

或许,“偏生我又病了”,成了当下最好的说辞。

淡淡的一句话,包含了多少无奈、多少委屈。

这“病”究竟何来?正因下人得罪尤氏,王熙凤要按规矩办事,反被婆婆邢夫人发难,生了一肚子闲气,加重了病情。

原来,王熙凤之所以能在宁国府大展身手,正由于她是“空降”的身份,不需要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

就如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孙大圣,才能大闹天宫、强闯地府。

而屡屡受荣国府盘根错节人际关系掣肘的王熙凤,只能乖乖就范。

这一切,从周瑞之子撒了一地寿馒头时,就已经注定了。

都说知子莫若父。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父子、母女等性情上常常有特殊的映射关系。

书中,作为曾经的和现在的当家人,贾母与王熙凤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王熙凤的现在,正是贾母的曾经;如果王熙凤能够荣华到老,想必会有与贾母类似的尊荣。

甚至就连贾母本人,都有意无意地跟孙媳妇比较。按她的说法,自己当年理家的时候,管理家人、侍奉公婆,那种劲头,那种精明,比凤姐更胜一筹。

这话中有玩笑的成分,也有老人家爱面子的小心思。但想来,贾母年轻时,打理家务必然有自己的一套,当不逊于王熙凤。

这不仅得益于她个人的能力,更源于贾府当年的盛势。

人们往往看到《红楼梦》中贾府的富贵,哪里知道,书中展现的绝非贾府鼎盛的状态。

甄士隐为《好了歌》解注,一句“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正合贾府盛衰之势。

当初贾府因宁荣二公发达,渐渐显露疲态。元春省亲,虽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看上去无比荣耀,实际只是下坡路上小小的中兴。

贾母做当家人的时候,才是贾府真正鼎盛的时光。千般万般的荣华富贵,在贾母提起“软烟罗”娓娓而谈时,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软烟罗的妙处,在于做了窗纱床帐,就如同蒙了一层淡淡的烟雾,曼妙无比。

孰知,贾府的盛景,也像烟雾一样,过眼即散,仿佛水中的花影,一经触碰,便化作无数碎片。

贾母毕竟老了,早已退居二线、三线。可这一回中,让她再次燃起“斗志”的,不是对盛况的追忆,而是残酷的现实。

夜赌的危害,初涉理家事务的探春,难以摸清深浅。

王熙凤虽有经验,却顾虑重重,特别不久前才碰了钉子,根本抽不出手来整治。

万难之下,只能由贾母亲自出面,才能连根拔起。

贾母声色俱厉,要求一查到底,如有大将风范。

可不要忘了,她毕竟是一个刚刚过完八十大寿,才欣喜了几日的老太太。

经历过繁华,又面对衰落,贾母内心的滋味,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的震怒,她的亲自过问,颇有些佘太君百岁挂帅的意味。

不过,读来除了悲凉,还是悲凉。

若抓住陈谷子烂芝麻的琐事小题大做,这样的老人是昏聩糊涂的。

书中贾母动怒,让一家老小都悬着一颗心。透过情节,观书人却不得不佩服贾母的英明睿智。

她最担心发生有伤风化的“别事”,这实在是先见之明。

司棋与潘又安在大观园中私会,贾母虽不知情,但已有警觉;而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接着傻大姐误拾绣春囊,贾母的预见果然一丝不错。

大观园中,各种性情的丫鬟都有,甚至有的还能识字。

妙处在于,发现绣春囊的,恰是无知无识的傻大姐,不认识囊上的字就罢了,竟连上面的图样也看不明白,为汹涌澎湃的后文埋下伏笔。

傻大姐这一人物,在此第一次出场,横插一笔并不显得突兀。

世人皆知曹公苦心著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皆由血泪凝成。

只不过,这如同珠玑的文字如何得来,已经无从捉摸。

不知这一处处妙笔,是出自暗夜灯下的拈须冥想,还是闲庭漫步时的灵光一现。

如今只让人慨叹,如椽大笔写下的文字,竟如此精妙,令人不免像清客相公们一样,感叹一句“难为怎么想来!”

古时能工巧匠,偏擅山上起台,台上筑阁。同理,书中巧处更有妙文。

若傻大姐撞见王夫人或王熙凤,还有可能大事化小;若当真把绣春囊拿给了贾母,她雷霆怒气之下彻查,兴许能让贾府的风气好转一时。

谁知,傻大姐偏偏遇上邢夫人。

此时的邢夫人,已经由当初无原则帮助贾赦强娶鸳鸯的尴尬人,后来无端发难儿媳的嫌隙人,彻底变成了推波助澜的别有用心之人。

在邢夫人手中,绣春囊成了针对王夫人、王熙凤的武器,引出了抄检大观园这场风波——前前后后牵扯众多人物,却未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加剧了贾府的内在危机。

这一切,是巧合,更是必然。当雨滴集聚在一起,便能冲落山巅的巨石。种种隐患逐渐叠加,发生抄检、乃至抄家的悲剧,无非时间早晚的问题。

可叹,傻大姐拾绣春囊,实在不得其时,所遇非人。想来,贾府的悲喜盛衰不也一样令人啼笑皆非吗。

贾母的怒火,雷声大雨点小,经历一次爆发后,就悄无声息了,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哪怕抄检大观园、王夫人阅人,贾母也并未干涉,看起来又回到了喜欢热闹喜欢玩乐的安闲状态。

贾母出面理事,虎头蛇尾,颇令人费解。

冲冠之怒,让人看到了这个老封君严厉精干的性格侧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她的怒火,虽如猛虎之威,却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贾府已病入膏肓,绝非一剂猛药就能复原如初。

上上下下,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一个老态龙钟的祖母怎么可能扭转。

更何况,以贾母的精明,不会不知道,交往过密的甄府抄家,对于贾家意味着什么。

她宁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过中秋佳节,也不愿多谈及甄家的事情,绝非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不过默默接受残酷的现实罢了。

这不是波澜不惊,而是无力回天。

在儿孙眼中,贾母所能做的,无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孙子当了自己的东西,换银子暂时周转;到了宝玉等掌上明珠成婚时,拿出自己的体己钱来,让他们风光办事。

就像逢年过节往儿女包里悄悄塞钱的老人一样,贾母能做的,就只有这些了。

对于家务的打理,甚至于家族的未来,贾母哪怕有心,也终究无力了。

颓势之下,穿金佩紫的儿孙没有任何作为,家中婆媳各怀心思,奴仆众人只知内斗,难道靠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能够力挽狂澜吗?

或许,查禁夜赌更让贾母看透了一切,无论家势如何,自己也只能“难得糊涂”,仍旧表面上乐呵呵地做那个“老废物”。

这是贾母的悲哀,是贾家乃至四大家族的悲哀,又何尝不是封建末世的悲哀。

《红楼梦》中有很多解不开的谜团,二百年来众说纷纭。提到绣春囊,就不能不提及相关的一个谜案:绣春囊究竟是谁的?

有人认为,绣春囊就是王熙凤的,只不过她当着王夫人的面不敢承认;

也有人认为,王熙凤说的对,有可能是尤氏或其他姬妾的;

清人认为是宝钗的,也有今人认为系妙玉的;

有人怀疑宝玉带到园中,有人觉得是婆子遗失的,甚至还有人想到了小红……

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有人观红重视证据,只可惜,曹公却没有写到任何一个字,明确指向绣春囊的主人。

没有证据,似乎包青天再世也难以解答这一谜题。

好在《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作品,它既不是科研论文,也不是司法文书,很多问题可以依照文理分析。

例如,在武侠小说中,假定前提往往是武林各派争相抢夺某本武功秘笈,揭起腥风血雨。

如果在小说的后续内容中,此秘笈没有起到任何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显然无法向读者交代。

再比如,影视剧的某个场景,镜头中数次闪现一个重要道具,在之后却没有任何相关情节呼应,这样的落空无疑是败笔。

因此,依照书中前后情节来看,绣春囊必与司棋、潘又安这对鸳鸯有关。如此才是方家手笔。

然而更重要的是,绣春囊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抄检大观园的剧变。自家抄检自家,正是朝廷抄检整个家族的预兆。

待到贾府沦为白茫茫大地时,书中所有的女儿,无论是主观有错的,还是一清二白的,都无法独善其身,终将面对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

风起于青萍之末。查夜赌,拾春囊,看似热闹纷呈。

悲剧结局,在不经意的细节中,早已注定。

雅物 · 红楼梦研究

热/卖/推/荐

喜鹊梅花·春喜上眉梢

双鱼戏莲·年年有鱼

黛玉原是草胎木质

宝玉也只是一块顽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