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范化应用比伐芦定 优化PCI抗凝治疗

 alinwear 2019-03-25

刘斌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从PCI手术诞生以来,血栓及出血这一对矛盾复合体便像梦魇一样纠缠着PCI术者。PCI过程中使用球囊扩张狭窄病变血管,常使血管病变部位内膜撕裂,血管内皮暴露而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栓形成。目前的支架多为合金材质,与血液相容性低,易激活凝血系统,导致支架内血栓的发生。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本身高凝倾向,如抗凝不充分,则容易出现无复流、慢血流,甚至支架内血栓。

凝血酶(IIa因子)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虽然较低(30d内发生率为0.6%,3年内发生率为2.9%),但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45%。充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PCI术中及术后血栓事件的保证。上个世纪30年代,普通肝素问世,作为最早使用的抗凝药物一直应用至今。肝素通过高亲合力的戊糖序列,与AT Ⅲ分子结构中的赖氨酸残基结合,后者发生构象改变,充分暴露功能位点,加速与凝血因子共价结合后被清除,从而抑制凝血级联反应。

普通肝素起效快,一直是PCI围手术期的首选药物,然而进入体内的肝素分子仅1/3左右包含特殊的戊糖序列(称为高亲和力肝素)。1)肝素分子量只有大于5400Da比例才具备灭活IIa因子能力;2)抗凝疗效依赖于体内ATIII浓度,间接起效;3)肝素AT复合物不能灭活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中的Xa因子以及与纤维蛋白结合的Ⅱa因子;4)血小板、纤维蛋白、血管表面和血浆蛋白均影响肝素的抗凝活性;5)肝素代谢多通过剂量依赖的快速饱和机制被清除,即与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结合而被解聚;且高分子量片段清除更快2002年,比伐芦定的上市,给PCI围手术期抗凝提供了新的选择。

 比伐芦定是由水蛭素中提取的由2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抗凝成分为水蛭素衍生物片段。与肝素不同,比伐芦定与凝血酶的结合是可逆的,并且不需要其他辅酶的参与,能与凝血酶直接结合,是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不管是在血液中流动的凝血酶,还是已经和血栓结合的凝血酶,它都能够使药物本身的催化位置与阴离子结合位点产生特殊的结合,在根本上解决凝血酶的生物效能。

比伐芦定对凝血酶的作用可逆而短暂,停药后出血风险较小。比伐芦定经静脉“弹丸式”注射2分钟即可达峰浓度,其抗凝作用呈线性药代动力学,若以0.75mg/kg的速度给予负荷量,再以1.75mg/kg/h维持输液,停止输液后1h左右抗凝作用消失,其抗凝效果可以预测,无需调整剂量。比伐芦定只要与凝血酶结合,便能破坏其内部多肽顺序中Arg3和Pro4之间肽键结构,让其失去活性。从而没有肝素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没有肝素抵抗现象。这种清理只需要肾脏的正常调节,与剂量和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肾脏正常状态下半衰期时间为25 min,轻微肾功能不全也不会影响该药物药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会造成该药物清理效果降低2%。因此,轻度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不必调整剂量。

  • 凝血酶有有着强大激活血小板的作用


  • 早期比伐芦定的研究显示

研究名称

研究对象

治疗方案

结果

REPLACE-2

稳定或低危ACS患者

Biv vs. UFH+GPI

出血风险下降¯

N=6010

ACUITY

中高危NSTE-ACS患者

Biv vs. Biv+GPI vs. UFH+GPI

出血风险下降¯

N=13819

HORIZONS-

AMI

STEMI患者

Biv vs. UFH+GPI

出血风险下降¯

N=3602

死亡风险下降

 在降低急诊PCI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上,三个研究达成一致。但在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上,三个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然而由中国韩雅玲院士牵头的BRIGHT研究于2015年发表于JAMA杂志上。该研究共入选了2194例拟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比伐芦定、普通肝素及普通肝素联合替罗非班三组,结果比伐芦定组患者术后30天NACE发生率(包括全因性死亡、再梗死、急诊靶血管重建、卒中及任何出血)显著优于其他两组(比伐芦定、肝素组、普通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分别为8.8%、13.2%、17.0%,P<0.001)。30天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三组间无明显差异(比伐芦定、肝素组、普通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分别为5.0%、5.8%、4.9%,P=0.74)。与单独应用肝素、普通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相比,单独应用比伐芦定组患者整体出血事件分别减少46%和66%,3组患者术后30天支架内血栓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0.6%、0.9%、0.7%,P=0.74),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也无统计学差异(均为0.3%)。

PCI术前氯吡格雷起效时间与负荷剂量有关,术前给予300mg氯吡格雷则6~24h起效,而术前给予600mg负荷量则2~6h起效。而比伐芦定半衰期仅25min,这就意味着如果术后即刻停用比伐芦定,此时绝大部分患者体内氯吡格雷尚未发挥抗血小板作用,而BRIGHT研究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PCI术后延长高剂量比伐芦定注射至少30min、小于4h(平均数为234±117min,中位数时间为180min),保证了抗栓药物的桥接,有效填补了因氯吡格雷未起效而导致的空白窗,在减少出血风险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这也是BRIGHT研究的最大亮点所在。以致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David P.Faxon和Matthew A.Cavender教授发表同期述评:BRIGHT研究的贡献在于,引发对介入抗栓治疗中肝素最佳剂量等问题的探讨;为延长比伐芦定给药时间的临床价值提供了证据,延长应用比伐芦定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支架内血栓;而JAMA主编Howard Bauchner在接受采访时,也对BRIGHT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BRIGHT研究的关注点(在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中应用比伐芦定)是临床中常见且重要的问题,全球的心血管介入医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其研究设计严谨(多中心随机对照),结果分析坚实可信;研究之前在clinicaltrials.gov进行了注册,且研究报告忠实地遵循了研究注册和统计分析计划。

 基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比伐芦定也受到各大指南的推荐,2013年ACCF/AHA PCI指南建议无论是否应用过普通肝素,都可应用比伐芦定进行PCI抗凝(IB类推荐)。而2014年欧洲心血管血运重建指南建议,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首选比伐芦定(I类推荐),但考虑到比伐芦定有可能会增加急性心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在STEMI患者术中应用比伐芦定为IIa级,2016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IA类推荐。

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规范化应用比伐芦定优化PCI抗凝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