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经典 | 【素问05-4】论四时五脏阴阳

 田丽莉百和堂 2019-03-25

经典丨医案丨论著丨人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回归经典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04

论四时五脏阴阳

  本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把自然界有关事物和人体脏腑组织等,进行了有机的联系,阐发了「四时五藏阴阳」的理论,也就是以五脏为主体的人与自然变化相适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语译 黄帝说:我听说远古时代对医学有很高修养的人,他们研究人体的形态,辨别臓腑的位置;审察经脉的联系,把十二经脉分为阴阳表里相合的六对,并分辨各条经脉的走行路线;各条经脉上的穴位,都有一定的名称和部位;肌肉与骨骼相连接,也都有它们的起止部位;经络系统中的皮部和浮络,虽然有上下左右不同,但都条理分明;四时阴阳的变化,有它一定的规律;外界环境与人体内部的臓腑经络,相互对应,也都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以上这些说法是否都是真的呢?

历代注释

王冰 六合,谓十二经脉之合也。《灵枢经》曰:太阴阳明为一合,少阴太阳为一合,厥阴少阳为一合,手足之脉各三,则为六合也。手厥阴则心包络脉也。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属骨者,为骨相连属处。表里者,诸阳经脉皆为表,诸阴经脉皆为里。

马莳 帝问上古圣人,人有形体则论理之,如《灵枢》骨度、脉度等篇;人有脏腑则列别之,如《灵枢经》水、肠胃、海论等篇;人有经脉则端络之,如《灵枢》经脉等篇;脉有六合则会通之,如《灵枢》经别篇。有六合使之各从其经。凡气穴所发,各有其处,且有其名,如本经有气穴论;凡豁谷属骨,皆有所起,如本经有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等篇;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如本经有皮部论等篇;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如本篇下节所云;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如本经血气形志论,有太阴与阳明为表里之谓。

张志聪 帝言人之脏腑形身,与天之四时阴阳外内相应,惟上古圣人,能论理人形,与天地参合,是以岐伯论天之五方、五气,五色,五音,地之五行、五味,以应人之五体、五脏、五窍、五志也。六合,谓十二经脉之合也。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者,各从其经正而相通也。气穴者,经气所注之穴,有三百六十五穴,以应一岁,而各有定处,各有定名也。谿谷者,大小之分肉,连於骨而生起也。分部者,皮之分部也。皮部中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有逆,各有条理也。言天地之四时阴阳,尽有经纬纪纲,应人形之外内,皆有表有里也。

黄元御 六合,十二经脉之合,太阴阳明为一合,少阴太阳为一合,厥阴少阳为一合,手足十二经表里相合,是谓六合。气穴,脉气之孔穴。属骨,骨节之连属。分部,分野之部位。外内之应,皆有表里,阳外阴内,表里相应也。

倪海厦 黄帝问说,我听闻上古之圣人,其论人体之道理,明列出脏腑位置,校正了全身之经络走向,使其与天地合为一体,五脏六腑各司其一定之功能,气所至之处必列有名称。所有全身大小之关节起伏必有一定。各司其职而不相违逆,有条有理。如同四季阴阳消长都有纪律一样,人体之内外相应其关系密切不可分,其可信吗?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元,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元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语译 岐伯回答说:东方应春而生风,春风能促进草木生长,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臓,肝臓气血营养筋脉,筋有柔韧能屈能伸的特点,与木气相应,在五行关系中,木能生火,而心属火,故说筋生心。肝与目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肝主管目。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为深远无边的宇宙,在人为认识事物的规律,在地为万物的生化;生化然后能产生一切事物;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然后能生出智慧;深远无边的宇宙,是变化莫测的。变化在天便是六气中的风,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筋,在内臓便是五臓中的肝,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青,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角,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呼,在疾病症状便是抽搐痉挛,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目,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酸,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怒。根据情志与五臓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大怒伤肝,悲可以抑制怒;风邪易伤筋,燥气能抑制风气;酸味也能伤筋,辛味能制约酸味。

历代注释

王冰 阳气上腾,散而为风。风者,天之号令。风为教始,故生自东方。风鼓木荣,则风生木。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气之所生。凡味之酸者,皆先生长於肝。肝生筋,肝之精气生养筋也。木生火,然肝之木气内养筋已乃生心也。主目者,目见日明,类齐同也。元谓天色高远,尚未盛明。道谓道化,以道而化,人则归从。化谓造化,庶类时育,皆造化者也。万物生,五味具,皆变化为母而使生成也。智从正化而有,故曰道生智。元冥之内,神处其中,故曰元生神。夫飞扬鼓圻,风之用也,然发而周远,无所不通,信乎神化而能尔。柔软曲直,木之性也。在体为筋,束络连缀而为力也。在脏为肝,其神魂也。道经义曰:魂居肝,魂静则至道不乱。苍谓薄青色,象木色也。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呼谓叫呼,亦谓之啸。握所以牵就。目所以司见形色。酸可用收敛。怒所以禁非。虽志为怒,甚则自伤。悲则肺金并於肝木,故胜怒也。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於肺则悲,风胜则筋络拘急。燥为金气,故胜木。风酸伤筋,过节也。辛金味,故胜木酸。

马莳 此五节,伯详五脏之通於三才者而对之。见上古圣人所以如上节所云者,以其尽三才之道也。东方主春,阳气上升,故东方生风。风鼓则木荣,故风生木。木之性曲直作酸,故木生酸。人身之肝属木,木性属酸,故酸生肝,诸筋者皆属於肝,故肝生筋。木主生火,故筋生心。目者肝之窍,故肝主目。又尝即天地人而统言之,不过一理焉耳。其在天也为元,元者冥漠之称;其在人也为道,道者共由之理;其在地也为化,化者造物之能。惟地有是化,则品物形而五味生;惟人有是道,则大道彰而明智生;惟天有是元,则元工若而至神生,此可见三才惟一理也。又尝即前所言者而极推之,其在天五气为风,在地五形为木,在人五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五变为握,在五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五志为怒,名虽万殊,理无二致,皆属之於木而已。然本脏之太过者,反有所伤,而惟本脏之所不胜者,为能制之也。故在志为怒,怒太过则伤肝,惟肺金主悲,为能胜怒;在天为风,风气通於肝则伤筋,惟西方燥金,为能胜风;在味为酸,酸太遇则伤筋,惟西方味辛,为能胜酸。此皆金能克木,故制其所胜如此。

张志聪 风乃东方春生之气,故主生风。寅卯属木,春气之所生也。地之五行,生阴之五味,故木生酸。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故酸生肝。此言内之五脏,外之筋骨皮肉,皆收受四时五行之气味而相生,故曰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也。肝之精气生筋,筋之精气生心,内之五脏,合五行之气,而自相资生也。肝气通於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故目为肝所主。又言在天之五方五气,在人之五脏五体,在地之五味五行,皆阴阳变化之为用也。阴阳变化之道,其在天为元。元,幽远也。元生神,神者阴阳不测之谓。是以在天为六气,而在地为五行也。其在人为道。道者,阴阳五行不易之理也。道生智。智者,五脏之神志魂魄,因思虑而处物,是以人之五脏,生五神,化五志也。其在地为化。物生谓之化,化生万物,而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也。 按天元纪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此阴阳不测之变化,是以在天则为风、为热、为湿、为燥、为寒,在地则为木、为火、为土、为金、为水,在体则为筋、为脉、为肉、为皮毛、为骨,在脏则为肝、为心、为脾、为肺、为肾,在声则为呼、为笑、为歌、为哭、为呻,在变动则为握、为忧、为哕、为欬、为栗,在窍则为目、为舌、为口、为鼻、为耳,在色则为苍黄赤白黑,在味则为酸苦甘辛咸,在音则为宫商角徵羽,在志则为喜怒忧思恐,此皆阴阳应象之神化也。苍,薄青色,东方木色也。角为木音,和而长也。在志为怒,故发声为呼,变动脏气,变动於经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证也。目者,肝之官也。酸者,木之味也。肝者将军之官,故其志在怒,用志太过,则反伤其体,故怒伤肝。悲为肺志,以情胜情也。风伤筋,是能生我者,亦所能害我也。燥属西方之金气,四时五行之气,有相生而有相制也。酸伤筋,是能养我者,亦能伤我也。辛为金味,故能胜酸。金胜木也。

黄元御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肝者,人之风木也。筋生心,木生火也。握,筋缩手卷也。悲胜怒,金克木也,燥胜风、辛胜酸亦同。

倪海厦 歧伯回答道,春天时,风自东方来,此风能润养草木使之发芽成长,其味为酸,如同人体内之肝脏代谢出的废物味为酸一様,肝脏管筋,筋方化为心脏,其开窍于眼目,是目能视之源,其在天上为无穷无尽之界,在人为智慧之源,在地为生化万物之工厂,其化生出食物之酸、苦、甘、辛、咸的五味。在道能生智,人精神之生如天之无穷无尽。肝之性在天上如风一样,在地上如树木一様,在身体中则为筋之连贯全身,在内臓即是肝,其外色为青,五音律中为角音发声为嘘声,人手之能握为肝主,开窍在眼,代谢出之味为酸味,情志上是怒代表肝,故过怒必伤肝,唯悲能平怒。风太过必伤筋,如人体一样受风太过必伤筋,唯燥能胜风止风。过酸之味伤筋,唯辛辣之味能制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语译 南方应夏,阳气旺盛而生热,热盛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臓,心能生血,在五行关系中,火能生土,而脾属土,所以说血生脾。心臓与舌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心主管舌。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暑热,在地便是五行里的火,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脉,在内臓便是五臓中的心,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赤,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徵,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笑,在疾病症状便是忧心忡忡,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舌,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苦,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喜。根据情志与五臓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暴喜伤心,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寒气能抑制热气;苦味也能伤气,咸味能制约苦味。

历代注释

王冰 阳气炎燥,故生热。钻燧改火,惟热是生,故热生火。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气之所生,故火生苦。凡味之苦者,皆先生长於心,故苦生心。心生血者,心之精气生养血也。内养血已,乃生脾土。心别是非,舌以言事,故主舌。在天为热者,暄暑炽燠,热之用也。在地为火者,炎上翕赩,火之性也。在体为脉者,通行荣卫,而养血也。其神心。道经义曰:神处心,神守则血气流通。赤象火色,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忧可以成务,杨上善云: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肺之志。是则肺主於秋,忧为正也。心主於夏,变而生忧也。舌所以司辨五味也,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开窍於耳。寻其为窍,则舌义便乖,以其主味,故云舌也。苦可用燥泄,喜所以和乐。虽志为喜,甚则自伤。恐则肾水并於心火,故胜喜也。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於肾则恐,热胜则喘息促急。寒为水气,故胜火热。苦伤气,以火生也。咸水味,故胜火苦。林亿曰:详此篇论所伤之旨,其例有三:东方云,风伤筋,酸伤筋;中央云,湿伤肉,甘伤肉,是自伤者也。南方云,热伤气;北方云,寒伤血,咸伤血,是伤己所胜者也。西方云,热伤皮毛,是被胜伤己。串伤皮毛,是自伤者也。凡此五方所伤,有此三例不同也。

马莳 南方主夏,阳气炎蒸,故生热。热极则生火,火性炎上,其味作苦,故火主苦。人心属火,火性属苦,故苦生心。诸血者皆属於心,故心生血。脾属土,火生土,故血生脾。舌为心之苗,故心主舌。此缺在天为元六句者,缘天地人之大义,尽於上节,余四节不必重言也。又尝即前所言者而极推之,其在天五气为热,在地五行为火,在人五体为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五变为忧,在五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五志为喜,名虽万殊,理无二致,皆属之於火而已。然本脏之太过者,反有所伤,而惟本脏之所不胜者为能制之也。故在志为喜,喜太过者则伤心,惟肾志为恐,为能胜喜。在天为热,热胜则伤气,惟北方之寒,为能胜热。在味为苦,苦太过则伤气,惟北方之咸,为能胜苦。此皆水能克火,故制其所胜者如此。

张志聪 南方主夏令,故生热。夫火生热,今以在天之热而生火,正阴阳不测之变化。炎上作苦,火生苦味也。苦,心之味也,味为阴,脏亦阴,故味生脏。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气也。血生脾,乃由本脏之所生,而生及相生之脏。心气通於舌,心和则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水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之阴阳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则参天两地者也。先言体而後言脏者,人禀天地之生气,自外而内也。赤,南方之火色。徵为火音,和而美也。心志喜,故发声为笑。心独无俞,故变动在志。心气并於肺则忧。舌者,心之官也。苦,火之味也。心中和乐则喜,过於喜则心志自伤。恐为肾志,水胜火也。热则气泄,故热伤气。寒胜热者,有亢害则有承制,阴阳五行之自然也。苦乃火味,故亦伤气,咸为水味,故胜苦。

黄元御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心者,人之君火也。血生脾,火生土也。恐胜喜,水克火也,寒胜热、咸胜苦亦同。

倪海厦 夏日来临,热自南方来,热产生火,万物过火之后味必苦,心即由苦味化生出来的,心脏主血之动能,血液循环流畅则生出脾赃,人的舌为心臓之表征。自然界中为热象主心,在地下即为地火,在人体中即为血脉,在内脏则属心脏,其色正赤红,五音律中发征音,即呵声,表现人体上为笑声,精神上为忧虑,开窍在舌,味道极苦,情志上为喜悦。过喜则伤及心臓,唯恐惧能压制过喜。过热气伤,唯寒能制热。过苦易伤气,唯咸味能制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生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语译 中央应长夏而生湿,湿能生土,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够滋养脾臓,脾臓能使肌肉生长发达,在五行关系中,土能生金,而肺属金,所以说肉生肺。脾臓与口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脾主管口。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湿,在地便是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肉,在内臓便是五臓中的脾,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黄,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宫,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歌,在疾病症状便是干哕,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口,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甘,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思。根据情志与五臓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思虑过度伤脾,怒可以抑制思;湿气能伤肌肉,风气能抑制湿气;甘味也能伤肌肉,酸味能制约甘味。

历代注释

王冰 阳气盛薄,阴气固升,升薄相合,故生湿也。《易》义曰:阳上薄阴,阴能固之,然後蒸而为雨,明湿生於固,阴之气也。土湿则固,明湿生也。杨上善云:四阳二阴,合而为湿,蒸腐万物成土也。土生甘,谓凡物之味甘者,皆土气之所生。甘生脾,谓凡味之甘者,皆先生长於脾。脾生肉,脾之精气生养肉也。内养肉已,乃生肺金。脾受水谷,口纳五味,故主口。在天为湿,雾露云雨,湿之用也。在地为土,安静稼穑,土之用也。在体为肉,复裹筋骨,充其形也。在脏为脾,其神意也。道经义曰:意托脾,意宁则志无散越。黄象土色,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哕谓哕噫,胃寒所生。杨上善云:哕,气忤也。口所以司纳水谷,甘可用宽缓也。思所以知远也。虽志为思,甚则自伤,怒则不思,胜可知矣。脾主肉而恶湿,故湿胜则肉伤。风为木气,故胜土。湿甘伤肉,亦过节也。酸木味,故胜土甘。

马莳 中央主长夏,长夏者,六月建未之月也。四阳尽见,二阴已生,阳上薄阴,阴能固之,蒸而为雨,其湿遂生。湿气熏蒸,浊者下凝,故湿生土。土气冲和,故土生甘。五脏唯脾属土,甘味主之,故甘生脾。脾之所属者肉,故脾生肉。肺属金,土生金,故肉生肺。脾化水谷,口实纳之,则口为脾窍,故脾主口。又即前所言者而极推之,其在天五气为湿,在地五行为土,在人五体为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五变为哕,在五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五志为思,名虽万殊,理无二致,皆属之於土而已。然本脏之太过者,反有所伤,而唯本脏之所不胜者为能制之也。故在志为思,思太过者则伤脾,惟肝木主怒,为能胜思。在天为湿,湿太过者则伤肉,惟东方之风,为能胜湿。在味为甘,甘太过者则伤肉,唯木味之酸,为能胜甘。此皆木能克土,故制其所胜者如此。

张志聪 中央主土而灌溉四旁,故生湿。湿生土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以气而生形也。土主稼穑,稼穑作甘,地食人以五味,甘先入脾,故主生脾。脾之精气,主生肌肉,肉生肺,谓五行之相生者,以所生之气而相生也。脾气通於口,脾和则能知谷味,故脾主口。人之形身脏腑,由五行五气而生,五气五行又归於神化。黄,中央土色也。宫为土音,大而和也。脾志思,思而得之,则发声为歌。气逆於肺胃之间,则为哕。胃之上,肺之下,脾之分也,故脾气变动则为哕。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故脾窍在口。甘,土之味也,因志而存变谓之思。脾主运用,故所志在思。思伤脾者,五脏化五气,以生五志,用志则伤气,气伤则脏伤。怒为肝志,故能胜思。脾主肉而恶湿,故湿胜则伤肉。风乃木气,故胜土湿。甘伤肉,味伤形也。酸乃木味,故胜土之甘。

黄元御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脾者,人之湿土也。肉生肺,土生金也。怒胜思,木克土也,风胜湿、酸胜甘亦同。

倪海厦 四季交替时产生的空挡,吾人名之中央地带,其为湿之起源,湿能润土使土能生出甘味之食物,甘味食物能助长脾脏,脾强肉生,肉壮后则肺脏乃能收藏脾之津液。脾主口中之湿,在自然界中为湿气,在地与土合为湿土,在人体中为肉,在内臓中为脾,其色黄,其在五音律中为宫音,发为呼,人能歌主脾。有变化则生哕逆之症,开窍在人口,味道极甘甜,情志表现为思念。人一旦思念太过必伤脾脏,唯怒能压制思太过。湿太过则肌肉受损,唯风能使湿散。食过甜亦伤肌肉,唯酸味能抑制甘甜之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欬,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语译 西方应秋而生燥,燥能生金,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滋养肺臓,肺臓能使皮肤和毛发健康,在五行关系中,金能生水,而肾属水,所以说皮毛生肾。肺臓与鼻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肺主管鼻。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燥,在地便是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皮毛,在内臓便是五臓中的肺,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白,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商,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哭,在疾病症状便是咳嗽,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鼻,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辛,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忧。根据情志与五臓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忧伤肺,喜可以抑制忧;热气能伤皮毛,寒气能抑制热气;辛味也能伤皮毛,苦味能制约辛味。

历代注释

王冰 天气急切,故生燥金,燥有声则生金。物之味辛者,皆金气之所生,而味之辛者,皆先生长於肺,故曰金生辛,辛生肺也。肺之精气,生养皮毛,养皮毛已,乃生肾水。肺藏气,鼻通息,故主鼻。在天为燥,轻急劲强,燥之用也。坚劲从革,金之性也。在体为皮毛,包藏肤腠,扞其邪也。在脏为肺,其神魄也。魄在肺,魄安则德修寿延。白象金色。商谓金声,轻而劲也。欬所以利咽喉,鼻所以司呼吸,辛可用散润。忧,深虑也。虽在志为忧,过则损也。喜则心火并於肺金,故胜忧。热从火生,能耗津液,故伤皮毛。寒胜热,阴制阳也。辛伤皮毛,过而招损。苦为火味,故胜金辛。

马莳 西方主秋,秋气急切,故西方生燥金。燥则有声,故燥生金。金之性从革作辛,凡物之味辛者,皆金气之所生,故金生辛。人之五脏,惟肺属金,故辛生肺。肺主身之皮毛,故肺生皮毛。肾主水,金实生之,故皮毛生肾。肺主气,鼻通气,故肺主鼻。又尝即前所言者而极推之,其在天五气为燥,在地五行为金,在人五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变为欬,在五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五志为忧,名虽万殊,理无二致,皆属之於金而已。然本脏之太过者,反有所伤,而惟本脏之所不胜者,为能胜之也。故在志为忧,忧之过者则伤肺,惟心火之喜,为能胜忧在天为燥,燥之过者则热,热伤皮毛,惟北方之寒,为能胜热。在味为辛,辛之过者,则伤皮毛,惟火味之苦,为能胜辛。此皆火能克金,故制其所胜者如此。

张志聪 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气生燥。燥生金,因气而生形。金生辛,因形而成味,辛生肺,因味而生脏。肺生皮毛,因脏而生形也。肺气主於皮毛,因金气而生肾。肺气通於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故肺主开窍在鼻。在天为气,在地成形,此为燥为金之有异也。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者,感天地之形气而化生也。白,肺金之色也。商,西方之音,轻而劲也。肺志在悲,故发声为哭。脏气变动,则及於喉而为欬,鼻者肺之窍,辛者金之味也。精气并於肺则忧,过则损也。喜则气散,故能胜忧郁。秋令燥热,反伤皮毛,严肃之令复,则炎烁之气消,故寒胜热。气主皮毛,辛散气,故伤皮毛。火味胜金,故苦胜辛。

黄元御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肺,肺者,人之燥金也。皮毛生肾,金生水也。喜胜悲,火克金也,热胜燥、苦胜辛亦同。

倪海厦 秋天为燥季来自西方,因燥而终得生金气之肃杀,强硬之金属必来自极燥,此燥金甚辛辣,辛味而生出肺臓,肺生乃皮毛附之亦生,形虽不同,功能却同,皮毛生而肾臓亦出焉。肺管鼻,在自然界中为燥气,在地内为金属,在体外为皮毛,在内臓为肺,其色本白,五音律中为商音,即呬声,人之哭为肺主,生变之时必生咳嗽,开窍在鼻,味为辛辣,情志上为忧郁,过忧之人肺伤,唯喜能胜忧,过热则伤及皮毛,唯寒能制热。过辛味亦伤皮毛,唯苦味能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语译 北方应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够滋养肾臓,肾臓能使骨髓充满,在五行关系中,水能生木,而肝属木,所以说髓生肝。肾臓与耳有特殊的内在联系,所以说肾主管耳。这种阴阳五行变化的力量,既强大又微妙,可以产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气中的寒,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水,在人体便是五体中的骨,在内臓便是五臓中的肾,在颜色便是五色中的黑,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羽,在发声便是五声中的呻,在疾病症状便是战栗颤抖,在孔窍便是五官中的耳,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咸,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恐。根据情志与五臓的相应关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过度恐惧伤肾,思虑可以抑制恐惧;寒气能伤血,燥气能抑制寒气;咸味也能伤血,甘味能制约咸味。

历代注释

王冰 阴气凝冽,故生寒。寒气盛凝,变为水。物之味咸者,皆水气之所生,凡味之咸者,皆生长於肾,故曰水生咸,咸生肾。肾之精气,生养骨髓,养骨髓已,乃生肝木。肾属北方,位居幽暗,声入故主耳。在天为寒,凝清惨冽,寒之用也。在地为水,清洁润下,水之用也。在体为骨,端直贞干,以立身也。在脏为肾,其神志也。肾藏志,志营则骨髓满实。黑象水色,羽谓水音,沉而深也。呻,吟声也。栗,谓战栗,甚寒大恐而悉有之。耳,所以司听五音。咸可用柔软。恐所以惧恶,恐而不已,则内感於肾,故伤肾也。《灵枢经》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明感肾也。思深虑远,则见事源,故胜恐,寒则血凝,伤可知也。燥从热生,故胜寒也。食咸而渴则伤血。甘土味,故胜水咸。

马莳 北方主冬,冬时阴气凝冽,故北方生寒。寒则水气濡润,故寒生水。水性润下作咸,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气之所生,故水生咸。肾主水,咸性属水,故咸生肾。肾主身之骨髓,故肾生骨髓。肝主木,水生之,故髓生肝。肾属北方,位居幽隐,声入则通,故肾主耳。又尝即前所言者而极推之,其在天五气为寒,在地五行为水,在人五体为骨,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五变为栗,在五窍为耳,在五味为咸,为五志为恐,名虽万殊,理无二致,皆属之於水而已。然本脏之太过者,反有所伤,而唯本脏之所不胜者为能制之也。故在志为恐,恐之过者则伤肾,惟脾土之思为能胜恐:在天为寒,寒之过者则伤血,惟燥从热生者为能胜寒;在味为咸,咸之过者则伤血,惟五味之甘为能胜咸。此皆土能克水,故制其所胜者如此。

张志聪 北方主水,故生寒也。寒生水者,形生气而气生形也。水味咸,故咸生於水,而味之咸者主生养肾,肾之精气,生长骨髓,肾之精髓,复生肝木,言五脏之相生由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之所生也。肾气通於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故肾气所主在耳。五方生五气,五气生五行,五行生五味,五味生五体五脏者,言人本天地之形气而生成也。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者,言天地人之成象成形,皆本於阴阳不测之变化也。为黑为羽者,色声有阴阳也。呻者,伸也。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栗,战栗貌,寒水之气变也。肾开窍於耳,咸水之味也。肾藏志,而为作强之官,故虑事而时怀惕厉,恐惧而不解则伤精。思虑深则处事精详,故胜恐。寒甚则血凝泣,故伤血。燥主秋热之令,故能胜寒。咸走血,过食咸则伤血矣。甘为土味,故能胜咸。王子芳问曰:风伤筋,湿伤肉,以本气而伤本体也。在心则曰热伤气,在肾则曰寒伤血者,何也?曰:气为阳,血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心主火而为热,肾主水而为寒,是以热伤气而寒伤血者,同气相感也。下文曰: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心肾为水火阴阳之主宰,故所论虽与别脏不同,而亦是本气自伤之意也。莫子晋问曰:五方注释,曷多不同?曰:阴阳之道,变化无穷,是以五方之经文,亦少有差别,愚故引经注经,各尽其义,学者引而伸之,总不外乎阴阳之大道也。

黄元御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肾者,人之寒水也。髓生肝,水生木也。思胜恐,土克水也,湿胜寒、甘胜咸亦同。

倪海厦 冬季时寒冷由北方南下,故寒生在北方,寒气带来水,水中含咸,此咸乃生出肾脏,肾脏生出骨髓,骨髓乃化生出肝臓,肾管耳窍。在自然界中为寒,在地下为水,在体内为骨骼,内脏即为肾。其色为黑,五音律中为羽音,即吹声,发出口中为呻吟,有变化时为战栗,开窍在耳,味道为咸味,情志上为恐惧,过度恐惧必伤及肾臓,唯思念可战胜恐惧。寒过盛则血必伤,唯燥能胜寒。过食咸味亦伤血,唯甘能制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语译 所以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而万事万物便产生在天地之间;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都是由于阴与阳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东南为左,西北为右,左与右是阴阳上升与下降的道路;阴阳无形,水为阴,为阴之征,火为阳,为阳之兆,故水火为阴阳之见端。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根本。阴阳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为用,阴气静而居内,为阳气所镇守;阳气动而居外,为阴气所役使。

历代注释

王冰 观其复载,而万物之上下可见矣。夫阴主血,阳主气;阴主女,阳主男。故曰:阴阳者血气之男女。阴阳间气,左右循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使观水火之气,则阴阳徵兆可知矣。万物之能始,谓能为变化生成之元始也。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故为阴之役使。

马莳 夫由上文四时五方之所生所属所伤所胜者之类观之,亦不外乎天地阴阳五行之妙而已,故此节首以故曰承之。上下者,每岁司天为天,在泉为地,而为万物之上下也。万物生於阳,成於阴,而自人言之,血为阴,气为阳。故男为阳,而不专有气且有血,阳中有阴也;女为阴,而不专有血且有气,阴中有阳也。则阴阳在人,即有血有气之男女也,而万物可类推矣。言水火之寒热,彰信阴阳之先兆也。又言阴阳者,万物之所以成其始也,而能成其终也可推矣。夫天地阴阳之妙如此,自人身而言之,有阴气焉,乃所谓营气也;有阳气焉,乃所谓卫气也。营气者由中焦之气,阳中有阴者,随上焦之气,以降於下焦而生此阴气,故谓之曰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谓营气出於中焦,又曰清者为营是也。然阴性精专,必随宗气以同行於经隧之中,故曰阴在内,所以为阳之守也。阳气者,由下焦之气,阴中有阳者,随中焦之气,以升於上焦而生此阳气,故谓之曰卫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谓卫气出於下焦,又曰浊者为卫是也。然阳性慓悍,不随宗气行,而自行於各经皮肤分肉之间,故曰阳在外,所以为阴之使也。其升降之妙,无非天地阴阳之理,故人身阴阳之气,其符合者如此。

张志聪 天覆於上,地载於下,天地位而万物化生於其间也。阴阳之道,其在人则为男为女,在体则为气为血,在天地六合东南为左,西北为右。阴阳二气,於上下四旁,昼夜环转,而人之阴阳,亦同天地之气,昼夜循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火为阳,水为阴。水火有形,故为阴阳之徵兆。乾知大始,坤以简能,而生万物,故曰万物之能始也。阴静於内,阳动於外,阴阳动静而万物化生。上文论天地阴阳之气,运用於上下四旁,此复言阴阳之气,又有外内之所主也。在天地,则天包乎地之外;其在人,则阳为阴之卫也。

黄元御 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在中,是万物之上下也。物秉阴阳,而化形神,是万物之能始也,才能所始。阳盛则化火,阴盛则化水,是水火为阴阳之征兆也。阳升于左,阴降于右,是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也。男子为阳,女子为阴,是阴阳即血气之男女也。盖天之六气在上,地之五行在下,人居天地之中,禀天气而生六腑,禀地气而生五脏。其阳上阴下,火降水升,亦与天地同体,是天地之阴阳,即血气之男女,无有二也。

倪海厦 所以说天地之道,即是万物上下交流循环之道理也。所谓「阴阳」者,如男女之不同性也。左右之分乃阴阳流通之道路也。所谓「水火」者,意指阴阳外显之表象也。因此阴阳消长之定律,亦即为万物消长动能之始也。故有言,阴能停留体内生长循环,乃因外有阳之固守也,而阳能随心所欲的在外固守,也因为有阴之在内控制,提供其源源不断之能源也。

小结

  「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是「藏象学说」的中心内容。它充分体现出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的整体观念。五脏功能活动系统的划分,主要是与人体适应自然变化这一认识分不开的。这是古人长期通过对「象」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也就是所以名「藏象」的原因。藏象学中的五脏外应五时,内系六腑、五体、五官、五志等功能活动系统,指出了人的生命活动,是受者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的,当然这些因素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因,而在生命内部必然有一种适应的活动功能。文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论述,不仅运用了阴阳学说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进行了概括,而且这种阴阳互根的理论,对病理的分析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

欢迎分享

注明出处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