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仙观十分好找,在市区且有明确地址——“荆梁北街265号”。
来济源还是第一次,甫入市区,就让我这个最打憷开车进城逛景的人精神为之一振:规划有序的城廓,养心怡神的绿化,城区建设高低错落,疏密有度。放眼望去,到处利利落落清清爽爽,主要道路开阔顺畅,既无堵车之虞,也让人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地方停下车。
荆梁北街算是中心城区,倒也闹中取静,人流车流都不多。

顺利找到奉仙观,在山门前划好线的车位里停好车,居然没有人上来收取停车费。
再到门口买门票,居然才5元!
真不敢相信,在“门票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奉仙观这处身居闹市的“国保”,门槛只有区区5元钱。
奉仙观全称奉仙万庆宫,创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原名“奉先观”,取供奉先人之意。北宋真宗年间(公元998-1022年),被敕封为“宗真大师”的贺兰栖真道长任奉仙观主持时,予以大规模增修扩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元、明、清诸朝均有增建重修。因主殿“三清殿”以荆木作梁,故又俗称“荆梁观”。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两侧辟有掖门,清乾隆年间重建
奉仙观坐北朝南,现存两进院落,保留金、明、清历代古建筑十座三十间。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左右两侧为厢房和配殿。



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明代

玉皇殿琉璃脊饰除左侧鸱吻为后补外,其余均为明代原构。


玉皇殿木构用料十足,尤其殿内梁架,材径硕大平直,与元代的随意率性截然不同,明显看出其考究。




梁架斗拱上隐约可见明代彩绘

玉皇殿后为碑亭,亭内竖《太上老君石像碑》,乃奉仙观镇观之宝,立于唐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独石雕成,高3米,宽1.1米,厚0.33米,碑冠正中圆雕太上老君及二真人像,背部篆额“大唐宗姓太上老君石像之碑”,额上雕6条蟠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只可惜玻璃罩反光严重,使尽浑身解数也难拍到满意片子。


据介绍,此碑系奉仙观落成时,客居济源的陇西李氏宗亲二百余人出资建造的,“碑文乃六朝骈体文写就,大量引用典故,气势磅礴”。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评价该碑:“文章之宏瞻,书法之遒美,碑身匀称,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
也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欲取李氏江山而代之的企图昭然若揭,这次立碑活动,是李唐宗姓借机举行的重要聚会,不排除有商议如何与武氏一党斗争、力保李唐江山不旁落的动机。

三清大殿是奉仙观主殿,也是河南省现存金代木构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该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阑额不出头,无普柏枋,檐下斗拱五铺作单杪单下昂,有补间铺作,其中当心间两朵,次间、梢间一朵。




大殿台基前接宽大月台,三面设踏跺。

憨态可掬的月台角兽

殿内梁架为减柱造,五开间大殿仅设后槽两根金柱,且结构合理,稳如泰山,虽已八百多年过去,整体架构依然硬朗如初,全然见不着同类建筑的那种老态龙钟,以及因“体力不支”所加的“拐棍”,确为中国减柱造建筑的典型作品,无怪乎1936年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来奉仙观考察时,发出“手法豪放与乎运思奇特,尚属初见”之感叹。






三清大殿梁架不仅大胆科学的减柱造令人惊叹,其罕见的用材亦充满传奇色彩。清乾隆《济源县志》载此殿“荆木、柿木为梁,桑木、枣木为柱,皆合两三围,长两丈许”。
相传,这四根梁柱是北宋时期奉仙观住持贺兰栖真道长走遍济源四境才找到的,悬于梁柱上的清代木牌记录着四根巨木的出处,且“荆王、枣林、柿槟、桑榆河”四个村落村名沿用至今。
荆木梁、枣木柱


更有说法,称荆木、柿木、枣木、桑木谐音“今、世、早、丧”,十分不吉,当初贺兰道长为何选此四木作为栋梁,是为千古之谜。
柿木梁、桑木柱


再看一眼三清大殿的博风板吧,真是宽大盖世,国内罕见。




(12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