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讨论学术体系方面的问题,且只是个人的认识,不代表任何医学、医生和医院的观点,各位看看即可,有启发最好,没有启发,也不必较真!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写了本书,叫做《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汤教授认为,西医在微观、局部方面远胜于西医,中医在整体系统领域优于西医,中西医无法相互取代,在攻克癌症的难题前,双方应取长补短、相辅相成,西医技术加中医理念,将可破癌症难关。顺便提一句,汤院士是国际著名的肝癌研究者。
应该说,汤院士的这个话,非常的浅显易懂。哪怕是没什么知识的人,只要心胸开放无私,且有一定的思考能力,都能理解这个道理。这些年一直在搞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搞了20多年,但没什么成果。一些中西医结合医院,倒成了不伦不类。比如,先给病人艾灸,灸完半个小时不到,开始输液。
这样一种简单粗暴的、只从技术实践上结合的方法,恐怕没有触碰到中医的精髓。汤院士强调说,西医技术加中医理念,这一点非常重要。西医的优势在于技术,带有科技的加成,非常的先进,是执行的层面,极具实操性;中医的优势在于理念,经过时空的沉淀,非常的系统,是指导的层面,带有方向性。
下面说说,中西医的学术理论,大约有哪些不同。
从看问题的视角出发,中医是宏观的,以五脏为基本模型;西医是微观的,以细胞为基本单元。从身体的变化看,中医注重物理变化,比如温度、湿度和气流的变化;西医注重化学变化,比如各种化学系分泌物。
从变化的当量来看,中医看重能量变化,西医看重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在前,能量变化在前,化学变化在后,物质变化在后。有这样一个区别,中医更喜欢从气的层面入手,西医更习惯从血的层面入手。气的变化在前,血的变化在后。气的变化,可引发血的变化,血的变化,一定伴有气的变化。
气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感觉上,跟心理活动直接相关,变化的速度快,身体对气的调整能力强。故并不一定导致生病,但如果时间较长,就可引发情绪致病、性格致病、心理致病。血的变化,可以呈现到视觉上,跟心理活动看不出直接的关系,变化的速度慢,身体对血的调整能力弱,可直接引发疾病。简单说就是,气的变化,导致亚健康。血的变化,导致临床疾病。
中医看到的是生命,是治病的人,以人为主。西医看到的是身体,是治人的病,以病为主。看生命,可以看到强大的自愈力,以人为主,重视人体系统的完整性和关联性,调理为主,控制为辅。看身体,可以看到精确的物质结构,以病为主,精准诊察病灶,药物作用机理清晰,治疗急性病更迅速。
总体上看,中医注重激活脏腑的自愈能力,西医注重解除疾病的现有症状。中医更接近于健康学,是生理学、心理学、气象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综合,西医是明确的疾病学,是单一的医学科目。中医在理念上,优于西医,但在科学技术上,明显落后于西医,西医代表着现有科学体系下的医学方向。中西医现阶段,无法良好结合,只有当西方医学,发展出了能量医学时,中西医才能真正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