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训言的由来,乃是大陈村远祖——福建莆田玉湖陈氏四世祖陈俊卿公之言。因玉湖陈氏后代秉持祖训,刻苦攻读诗书,造就了九代豪族,俗世出现了“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追封大元帅”之奇观。 一、造就九代豪族祖训之源起。 据传,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兴化举子前往京师临安赴考。殿试公布黄榜那一天,满城鼓乐喧天,鸣炮不断,士子和市民们蜂拥前来观看。只见榜上公布黄 莆田偏处闽中沿海,一次科举竟有14人跃登龙门。高宗皇帝甚感惊讶。第二天,朝廷举办盛宴,殿试官员与新科进士一同出席。其中,状元、榜眼、探花特赐各自独座一席,彰显荣耀,其余进士共一席。高宗趁着酒兴,问道:“为何兴化军‘扮榆未五里,魁亚占双标’?”。见众人一时默然,便专指问黄公度道:“卿上何奇?”黄公度寻思后回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高宗接着问陈俊卿,陈公胸有成竹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听后,评说:“公度不如卿!” 显然,陈俊卿这句诗联,恰如其份回答高宗的疑问,道出莆田人在艰难环境中自强不息,勤奋求学的进取精神。其意蕴深刻,一时传为佳话。从此,陈俊卿公之言成为玉湖陈氏一门传世家训之一,更在福建当地成了寒门学子励志上进的座右铭。 二、九代豪族殊荣由何而来? 原来,玉湖四世陈俊卿是南宋绍兴八年(1138)榜眼。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院使,后又晋升为左相。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卒后谥“正献”。因之,陈俊卿的曾祖父陈仁、祖父陈贵、父陈铣都赠“太师”、“国公”。玉湖八世陈文龙是南宋咸淳四年(1268)状元,拜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以身殉国,诏赠“太师”,谥“忠肃”。因之,陈文龙的曾祖父陈钦绍、祖父陈衮、父陈粢都赠“太师”、“国公”。后世所称“一门二丞相”的,是指陈俊卿和陈文龙二人。另外,陈俊卿登进士第时,是三十七岁;而陈文龙登进士第时,也是三十七岁,亦算奇迹了。 而玉湖九世陈梦雷(大陈村始祖)在南宋灭亡前,宋以功门授承奉郎、兴化军统领之职。即便南宋灭亡,元朝初兴,在朝代更替、兵荒马乱的年代,玉湖九世陈梦雷(雷州沈塘镇大陈村始祖)因受祖先所荫庇,仍能被元朝统治者昭录荫封为雷州龙虎将军、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都元帅之高职。尽管,陈梦雷公不愿做元朝的官,但因遵从父亲陈文龙生前遗嘱,身负保存“宋朝皇室赵氏一脉”的使命,陈梦雷只好强忍国家遭到元朝毁灭、全族遭屠戮的血海深仇,忍辱负重,虚与委蛇。其仅领虚衔,不受军务,并用朝廷发放的俸禄,到各地兴修水利,助农兴商,暗中积蓄力量,以图后机。此为题外话,略表。 注:陈俊卿,公元1113年至1186年,字应求,莆田人。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卒于孝宗淳熙十三年,年七十四岁。幼庄重,不妄言笑。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勤于职务。秩满,时秦桧当国,察其不附己,以为南外睦宗院教授。桧死,召为校书郎。孝宗时,除著作佐郎,兼普安郡王教授。累迁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上章告老,以少师魏国公致仕。俊卿天资忠孝,清严好礼。在朝正色立言,无所顾避。凡所奏请,均关治乱安危之大者。卒,谥正献。俊卿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
|
来自: Confucius365 > 《盘点与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