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选进士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据《称谓录》记载:“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
眼。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因此,“榜眼”的概念就是旧时科举之制,给以廷试一甲第二名的称谓。在民间俗称可能更早,但是作为科举术语广泛
使用是自宋朝开始。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文人们都把考进士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颜如玉”,这激励着无数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勇跳龙门。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正式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
鼎甲”。莆田古代共有榜眼7人,分别是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李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