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他者欲望,而存在的女人

 刘淑姿 2019-03-25

1

当一个女孩发育成一个成熟女性的身体,她就很容易被当作一个性化的客体。她会在意自己的胸够不够丰满,屁股够不够翘,大腿够不够长,够不够有性魅力。近几年,教导女性如何性感,变得具有性吸引力的课程很火。从走路、说话、穿衣、眼神都要练习风情万种起来,并且要在男性身上得到验证。

课程之所以火,当然是因为有市场需求。究竟是什么让女人需要让自己更有性吸引力?

小女孩大概从两岁起,就会被灌输刻板的性别印象。小男孩也是如此。性别的不同,在对小孩的输出中有很大的区别。小女孩被关注更多的是漂亮。小男孩被关注更多的是勇敢。

性别的刻板印象的输送,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中,包括给小孩子们看的动画片和绘本。小孩子依赖父母、周围人和平时接触的信息,组织起有关性别内容的意识。

在成长中,有关性别内容中的刻板部分,几乎难以被查看到。当小女孩被“漂亮”或者“不怎么漂亮”的模具限定着,女孩们和成年女性都难以逃脱这样的文化信息:女性的价值是通过她的外表进行判定的。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女孩都开始认识到她自己的面容和身体是不完美的,是需要改进的。

这几乎在每个女性心里都是一个事实。男性在这上面的焦虑显然远不如女性。女性关于外表的焦虑,在进入成年期,很容易演变为性客体化的焦虑。

性化的客体是指,女性被当作没有主体性的纯粹客体,同时作为客体被局部的性化。

女性被客体化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焦虑、沮丧、饮食失调、攻击转向自身等等。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和近十年的中国,整容医疗迅速发展。隆胸、隆鼻、削骨、丰臀等整容手术,正是这些女性内心里他者对待自己的方式。在幻想中,当一个一个局部器官被整容,美化过的局部,才能够充分地满足他者的欲望。她们尽力通过局部器官的改造,在自己的身体内部拼凑一个完整的他者的形象,通过拼凑碎片化的镜子来反射自己,争取自己作为完整的主体的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认同了自己是一个被局部性化的客体,同时让每一个局部都完美起来,展现诱惑,汲取他者的欲望,以防御作为不完整的自我丧失感。

这种幻想很可能潜伏在每个女性心里,必竟绝大多数女性自小就已经被输入了性别的刻板印象,尤其是被输入了外表这一价值判断标准。

两性关系中,女性更在意自己是否能够满足他者的欲望,比较少地在意自己作为主体的欲望。主动地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让女性感到羞耻。被动才是美德也是美感。某种程度上,女性满足他者的尝试,是通过被动的姿态来掩饰主动。就像女性让自己变得有性吸引力,促使他者被自己所吸引,来间接和隐匿地获得满足。

在一项社会文化研究中,人们对性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做出排序,男性强调伴侣的生理特征,女性强调个性品质。然而,当评定他们认为重要的长期、有意义的关系中的特征时,男性和女性都更多地强调个人品质而不是外貌。

这看起来让人有些困惑。女性对亲密关系的渴望非常强烈,她们相信在维持一段有意义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她们是否具有满足伴侣欲望和愿望的能力。做一个性感的伴侣,同时做一个善于照顾家庭的贤妻和良母,放弃自己的欲望,甚至做出某些牺牲,这才符合女人的天赋。

2

在我们的社会里,母性被看作是一个女人生活和身份的中心。有相当多的社会压力要求女性要有孩子,不仅如此,一个孩子是不够的,真正的女人至少要有两个孩子。有孩子的压力被称为母性要求。在这种社会和文化的要求下,女人不得不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的母性,即使有些女性内心并不渴望一个孩子。

一位女性主义者说:“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能或者不能选择什么。我只知道要一个孩子就是要表现为完整的成年女性,要证明我自己和别的女人一样。”当用天性来衡量女性的生育时,女性相反的选择往往会被认为是违背天性的。没有孩子的女性被看作是失败的、有缺陷的、自私的女人。

在这些压力下,女性在生育上的思考空间被压缩了。当女人希望有一个孩子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是希望能够经历怀孕生产的过程?希望取悦伴侣或家族?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希望加强和伴侣的联结?希望拥有孩子的爱和依赖?希望基因的延续?希望证明自己是个完整的女人?

透过成为母亲,认识自己,接受这个身份的转变带给自己的生命意义,也往往在有了孩子很久之后才开始被整合。然而,也许更常见的是,成为生物上的母亲比较容易,蜕变为心灵的母亲,路途曲折也漫长。

在需要一个孩子的女性身上,是否存在着被社会构建的因素。当一个女性决定不要孩子,理由是对经济的考虑、对关系的考虑、追求事业、身体的风险、生育有缺陷的孩子,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养育孩子,作为有生育天性的女性,是否能够以主体的位置,选择放弃天性和母性。

性客体化与母性要求,在当下依然是女性身上的双重绳索。

在女性意识逐渐苏醒的今天,女性并没有更轻松与自由。也许正好相反,女性的内心和头脑更忙碌,苏醒和重启的意识,过去所认同的,也是今天想要反对的,这些矛盾和冲突,会让人陷入更深的迷茫。

迷茫并非坏事。迷茫是自我运转的间隙,是我们与外界的暂时失联,是寻找内在真实声音的管道,是重建主体性的前奏。

苏金刚即将出版的新书——《我不介意你不喜欢我》,书名就非常具有主体性。她是生活的观察者、实践者和领悟者。亲密关系与个人成长,是这本书的两大主题。在冷静地观察中,热情地实践着,是她作为一个女性的主体的存在方式。这本书为年轻的女性而作。打开这本书,也是打开你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