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正创新焕发灯谜艺术魅力 | 汕头Plus

 脩姱 2019-03-25
  张哲源
  ↑2008年,澄海灯谜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市文化馆设有澄海灯谜展示区,供市民游客参观。
  ↑在张哲源等一批谜人的努力下,澄海的灯谜进入了课堂。
  ↑澄海民间艺术陈列馆,同时也是中华灯谜传承示范基地,陈列有关于澄海灯谜的历史发展及辉煌成的图片、奖杯、模型等各种实物展品。

灯谜,起源于古代隐语,脱胎于民间谜语。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中国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灯谜较之谜语难度高,谜底犹如草丛中卧虎,难以明察,更难以射中,故又称“灯虎”,猜灯谜,则称“射虎”。

潮汕民间的灯谜活动,可以上溯至明代。而澄海灯谜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见于清代康熙版《澄海县志》:“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令猜者什百为群,曰灯谜。”目前,灯谜活动已流传到东南亚的潮籍华侨华人社区。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澄海区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灯谜)”。2008年6月,《谜语》(澄海灯谜)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春节期间,在新建成的澄海奥飞市民广场灯谜长廊上,悬挂着50盏精美的手工花灯。这是该区创新传统灯谜新玩法,在一盏花灯上展示了4项非遗项目,又可通过微信扫码猜灯谜,五彩缤纷的花灯与传统灯谜相结合,赋予花灯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澄海增添了新的艺术风采,充分展示中国灯谜之乡的独特魅力。

这次传统灯谜的创新,离不开澄海谜坛的领军人物、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顾问、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谜语(澄海灯谜)代表性传承人张哲源的不懈努力。半个多世纪来,这位老谜家见证了澄海灯谜的辉煌,更为其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一场灯谜就是一场公开课

在澄海区文化馆,记者见到张哲源时,他正在和徒弟陈挺交流探讨如何进一步开展澄海灯谜的传承工作。如今陈挺已是澄海灯谜的第五代传承人,而第四代传承人张哲源已年过古稀,从事谜艺活动50多年来,他曾主编出版《谜海观潮》、《薰南谜萃》和个人专著《阿源谜谭》,是一位猜射实战能力突出、制谜技艺精湛、理论修养深厚的综合型“三栖”谜家。

据张哲源介绍,澄海灯谜起源于古代隐语、斗智炫巧的文化活动,发轫于民间流行的童谣童谜,早在明代已形成猜谜习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有300多年。澄海民间旧时还盛行“猜谜母,中状元标”的习俗。澄海灯谜保留着宋代临安“司鼓引猜,曲乐助兴”的先朝遗风,以鼓点指挥,一报一击相呼应。猜射者报谜号,主鼓一击;报谜面,一击;报谜目,一击;报谜底,中则双击,不中不击(未全中则视情况以细碎鼓点提示,俗称“隆鼓”);猜中者尚需解释,解释正确,重鼓三击,以示嘉许,同时奖品双手捧上;若解释不全面,则亦“隆鼓”;解释错误亦不击。

“如此古意盎然的猜射形式,国内其他地方已不可见,但在澄海依然盛行不衰。”张哲源告诉记者,有的地方猜谜,连谜号都不用报,直接把谜底说出来就行,也不用解释,快节奏竞猜刺激好玩,但是澄海灯谜这种猜射方式更利于培养下一代。在澄海,一场灯谜就相当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公开课。对灯谜有兴趣者,到谜棚前听人猜射、解说,慢慢就能入门,这也是一个免费的学习过程,普及程度高了,名家自然辈出,艺术水平也就提高了。

好学不倦灯谜融入生活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澄海灯谜,张哲源迈着矫健的步伐,带着记者走进澄海民间艺术陈列馆。这里同时也是中华灯谜传承示范基地,陈列有关于澄海灯谜的历史发展及辉煌成就的图片、奖杯、模型等各种实物展品。张哲源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一一介绍澄海灯谜的傲人成果,而他作为澄海谜坛的带头人也是屡获殊荣,曾参加漳州首届中华灯谜艺术节获“中华优秀制谜手”称号,1991年参加北京“中华灯谜国手赛”又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优秀创作奖”。因其谜艺精湛而列入“中华灯谜百家”行列,后来又荣获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的“灯谜创作金奖”和“灯谜活动杰出贡献奖”,同时荣获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授予的中华灯谜“金虎奖”2017年度终身成就奖。

目前,澄海灯谜所使用的创作法门已有20多种,主要是义扣、音扣、象形、离合、别解、用典等,谜目已有数百种,形成了一套既有地方文化特色又全国通用的完整创作体系。谜目古今结合,不拘一格。谜底的扣合注重传神合意,顿读别解、明企暗拆、精致有序、婉转曲折而又生动有趣,令人猜之回味无穷。谜目的使用上,不只是停留在四书五经框框里,而是放眼新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大量收集当今世界一切新生事物,包括政治、科技等门类专有名词,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丰富灯谜内容。而猜射形式,除上述“司鼓引猜”外,更有悬猜式、笔猜式、电控竞猜式、报刊函猜式、电台听猜式等,近年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又发展出手机短信互猜、网络联猜等新形式,团体赛、个人赛、创作赛、家庭联赛等赛项层出不穷。澄海灯谜以其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功能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深深融入了元宵节、中秋节等习俗之中,成为民间广泛参与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历久不衰。

谈起如何和灯谜结缘,张哲源坦言,澄海浓厚的灯谜文化氛围和个人对于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放在灯谜之上。他告诉记者,大约在他18岁时,县文化馆周末都有灯谜活动。因为灯谜一直以来在澄海享有很高的文化地位,民间都很尊崇灯谜高手,认为那是“文人中的文人”。受这种风气的感染,每逢周末他也去文化馆听人猜谜,很快就迷上了。渐渐地,由听而学猜,由猜而学制。因为制谜需要更多知识,让他增添了学习动力,读书学习的欲望更强。就这样,随着研究的深入,灯谜渐渐融入张哲源的生活。

孜孜求索创新灯谜艺术

1979年,张哲源和谜友们自发组织起民间谜社“澄江探虎斋”,陆续刊印了内部交流刊物《探虎斋谜刊》,受到各地谜界好评。几年后,社会刮起“下海”风。因对灯谜的热爱,他反潮流而行之,弃商从文,正式到文化馆工作,负责灯谜项目。长期的谜艺实践和理论研究,使他在总结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完整掌握其特殊技能,形成了典雅工巧而具“潮味”的个人谜艺风格,带动了澄海特色灯谜创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他下基层、蹲农村、开讲座、办谜会,走遍整个澄海,开展灯谜活动。随着社会重视灯谜活动的开展,澄海各乡镇普遍建立灯谜组织,猜谜活动频繁,灯谜已成为地方节假日和专题宣传活动不可或缺的娱乐文化项目,举办过华夏金秋灯谜艺术节等大型谜事活动。文化部门经常组团队参加国内各地大型谜会和学术研讨,多次评佳获奖。先后赴泰国、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交流谜艺,不断丰富澄海灯谜艺术内涵,促进澄海谜乡灯谜事业的发扬光大。

2006年,澄海灯谜正式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张哲源告诉记者,澄海灯谜申遗成功的优势:一是历史,虽然文字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已有,但澄海灯谜活动可上溯到更远久,在一些民间传说就有精彩的故事,如“阿楷伯画谜代家书”、“陈春英上京应试无字卷”等,都流传久远,他本人还保留了当年老谜人手抄的著作,而且保留了1950年余锡渠县长开谜会时的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可以证明,60多年前,澄海灯谜的谜台就已形成了一种模式;二是澄海谜风比较兴盛,群众基础深厚,创作和猜射水平较高,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的传承和发展,澄海各地都有灯谜组织,这些都是他当时下乡走遍整个澄海,一个个发动起来的;三是对灯谜艺术的传承创新有开拓性贡献,澄海灯谜经过这一代人的整理,总结出澄海灯谜的艺术特色,谜面非常典雅,题材非常广泛,艺术性较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