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窑聚沫攒珠1.

 昵称63004916 2019-03-25
据说宋官窑的“聚沫攒珠”引人入胜,最为奇特。
    查找相关资料,仅有孙瀛洲先生在《元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但是这种“攒珠”是如何产生的,从未有过合理解释或图示。那么“聚沫攒珠”是什么意思呢?攒,即窜,即串,是用绳子把珠子穿成串的意思,聚沫攒珠就是在气泡聚集处,有看似一串串珠子的特征或现象。
    观察气泡需要器具,史料未有相关记载,聚沫攒珠就是近年的新词汇,就是孙先生的一种发现。
    发现需要证明,没有证明就是假象,无法立足,也难以认可。


   
       
  
      下例所示几种近似的现象;
      一,土沁式攒珠,
      北宋耀州窑印花斗笠碗,釉面的黑色小点正如“攒珠”,微观图说明,其实为深埋之时的细微土沁。
      

      哥窑聚沫攒珠1.



     哥窑聚沫攒珠1.


     哥窑聚沫攒珠1.




     二,后沁色素式攒珠;
     北宋龙泉窑贯耳瓶(局部)
     瓷器烧成以后,随岁月发展釉面产生裂隙,然后空气中的细小微粒侵入裂隙当中形成线纹。

     哥窑聚沫攒珠1.






      古人制瓷,无论哪种施釉方式,总是足跟部位的釉层要略微厚于其它部位。
      这是由于釉质流动受地球引力造成的。高温烧造,液态釉质生成气泡,沿着液体对流方向不断运动。由于釉层厚实处的运动阻力相对较大,气泡发生相互撞击生成更大气泡,最后在大气泡聚集的区域,色素沁入断裂气泡形成线纹,肉眼直观像是一串一串的,故名聚沫攒珠。 


       下图所示,虾青釉鬲式梅瓶;
       据微观图可见,釉下气泡叠叠层层,有较小区域的气泡,明显大于其它正常气泡。
       图一及图二,均为正常情况大部分的气泡图样,图二为鳝血红色裂隙线纹;
       图三及图四,为靠近足跟部位的气泡,明显几倍于正常气泡,图四为鳝血红色裂隙线纹;
       
      
        
       哥窑聚沫攒珠1.


       哥窑聚沫攒珠1.


       哥窑聚沫攒珠1.
       图一及图二



       哥窑聚沫攒珠1.


       哥窑聚沫攒珠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