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哥窑梅瓶 金丝铁线是宋代哥窑瓷器的特征之一。金丝铁线的形成原因是瓷器釉面开裂,称作开片。开片是由于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了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由于宋代哥窑瓷器的胎土含铁量很高,随着年代的延伸,铁质通过开片的裂隙析出,裂隙大时间久的片纹变为黑褐色的称铁线;裂隙小时间短的片纹变为黄色的称金丝,这就是金丝铁线的由来。 此梅瓶准确断代,应为南宋末期,近元代。这样断代的依据是因为其底足无釉,露胎。趋向元代瓷器底足风格。 宋代哥窑瓷器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釉面为“酥光”,即现在人们常说的“酥油光”。可是酥油光到底是个什么样,恐怕多数人没有见过酥油。即便见过的人,也因酥油品质不同,也无法说出怎样的才算酥油光。这个问题在羊脂玉辨认中也同样存在。 上图可以看出这件梅瓶的釉为失透的乳浊釉,玉质感明显,具有羊脂酥光的感觉。 哥窑之瓷以胎细质白著称。参阅明王世贞《宛委馀编》卷十五﹑清朱琰《陶说.说古.古窑考》。 上图看到这件梅瓶的足是露胎,得以观察到哥窑瓷“胎细质白”的论述。褐红色的胎足是由于氧化铁析出所形成。透过褐红色的露胎足,观察到局部白色露胎部位,由此真正看到了“胎细质白”的论述。 在上图的胎釉结合处,出现了一圈黑色,这也是由于年代久远,氧化铁析出所形成。由此理解了“铁足”的演变过程。 ▼ 宋代哥窑笔架 ▼ 南宋哥窑葵口鬲式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