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姓必知:历史上的高家名将

 牧童春晓 2019-03-25

高姓始祖:高傒公

将门骨脉有源头  军事鼻祖姜太公 

有史以来,高家将的英雄事迹,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高家将驰骋沙场的英雄足迹、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威震四方的英雄乐章、保家卫国的胜利凯歌。他们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代代相传,层出不穷;他们赤胆忠心,前赴后继,不断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其代表人物,远古有助周灭商的军事鼻祖、大军统帅、高氏先祖姜太公,他是高家将门基因和血脉的源头。

先秦有周穆王羽林军勇将高奔戎;有战国郑庄公大夫高克、高渠弥;有与齐桓公、国氏统帅左中右三军,一匡天下的高傒;有只身入敌营鼓舞齐军斗志的高固;有齐军统帅高无咎、高发;有战死疆场的高无丕;有晋阳保卫战功臣高赫;有英雄义胆刺秦王的高渐离。 

捍卫汉魏南北朝  威震四方高家将

汉魏晋南北朝高氏,人杰风涌称雄,渤海高姓勃发。

有开国将军高色、高起;有随霍去病北击匈奴,有功被封宜冠侯的汉武帝校尉高不识。

有统帅王族创立历史上第一个高姓国家政权——高句丽国的高朱蒙。

有天下高姓主流“渤海高”始祖、东汉渤海郡太守高洪。他的后裔十分兴旺,成为最强盛的家族,帝王将相迭出,学者名流不绝。

有汉魏名门、文武全才、位历三公的陈留高柔,一度代为大将军,功比西汉大将周勃。

有东汉宰相高光,参与征讨司马颖有功,被封陵县公,其子高韬为唯右卫将军。有名将高干、高览、高顺。

西晋有冠军将军高素、高季、高长庆;有宁朔将军高雅之,有将军、东莞太守高衡。

有武艺出众的北燕政权开国君主高云。

有高展之子、辅国将军、西兖州刺史、以东光侯的勋位镇守滑台的高祐,高祐之孙高璟、高雅、高谅三位都为平东将军。

有高敬之子、镇远将军、冀州刺史高济,高济之子高遵为立忠将军、齐州刺史,高济之孙高师为龙骧将军、河州刺史。

有高泰三子:北魏丞相参军高韬;凉州镇都大将、东阿侯高湖;安东将军、幽州刺史高恒。

高韬家族将相迭出。有一代名相高允,一生仕五帝,功勋卓著,加封镇东将军、征西将军,授予镇军大将军。高允大弟高推,为辅国将军,二弟高燮,为冠军将军,其孙高市宾也为冠军将军。高允长子高忱为绥远将军,次子高怀之子高绰为安东将军、冀州刺史,高绰之子高炳为征虏将军。

高湖家族更是兴旺发达,将相王公绵延不断,子孙有:龙骧将军、泾州刺史高真;广昌镇将、燕州刺史高各拔;文武全才、青州刺史高谧;龙骧将军、幽州刺史高归义;领军大将军、禁卫军总指挥高归;抚军将军、汉阳男高显国;征虏将军高永国;武威将军高子国;武卫将军高子瑗;骠骑大将军、翼州刺史高雍;安南将军、武兴郡王高普;有军事才能封洛阳郡王高思宗;英勇善战的高思好。还有后续发达的高树生、高欢、高岳、高劢、高士廉家族。

高恒之子高道,为镇南将军、相州刺史。高道之孙高腾为安东将军、光州刺史,高隆之跟随高欢起兵,参加了许多战役,有功,升任并州刺史,封平原郡公。

北魏时期,除高湖、高允、高祐三大高姓家族,荣显一时外,同时出自渤海高氏的高崇、高肇家族,也十分显赫。高肇的妹妹和侄女先后为皇后,高肇本人和侄儿高猛也和皇室女有联姻。

高崇,父亲高潜为驸马都尉、宁远将军。高崇长子高谦之为征虏将军、营州刺史,次子高恭之为车骑大将军、雍州刺史。高崇之孙高绪为镇远将军。高崇四世祖高抚和兄长高顾,于西晋“永嘉之乱”时投奔高句丽。北魏孝文帝初期,高顾四世孙高飏、高乘信兄弟二人带领子女和同乡归来后,被孝文帝封高飏为历威将军,并以其女为后,即文昭皇后,生世宗宣武帝元恪。高乘信也被封为明威将军。宣武帝登基后追赠其外祖父高飏为左光禄大夫、渤海郡公,封高飏长子高琨为镇东将军,又命高琨的长子高猛袭渤海公爵位,封高飏第四子高肇为平原郡公,第五子高显为澄城郡公。高氏祖孙三代封公爵,荣显一时。

高飏五子中,以高肇为最有名,被封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冀州大中正,娶高平公主,又升为尚书令(宰相),并为大军将,统领各路军马征讨西蜀。高肇之子高植,率军讨伐叛逆,得胜后拒绝封赏。去世后追赠安北将军。

北魏及东魏时期,高欢雄才大略,相继任大丞相兼大军将,南征北战,同长子高澄很快控制了东魏军政大权,成为北齐王朝的奠基人。高欢第二子高洋,被孝静帝相继封为骠骑大将军、领军将军、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都督、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齐郡王,很快建立了北齐王朝。智能超群的开国皇帝高洋登基后,一边有效地安定社会、治理国家,一边亲率北齐军,身先士卒,赤膊上阵,抗敌讨叛。北齐共传三代六主,立国28年,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一个王朝。北齐一朝,高姓有帝号者8人、封王者53人。北齐皇族高氏门风尚武,几乎人尽为将,尤其文宣帝高洋、安德王高延宗、兰陵武王高长恭,均为勇冠三军的盖世英雄。

高昂武将家族,是创建北齐王朝,功劳仅次于高欢一系皇族的高姓家族。高昂的父亲高翼,在国家危难时,集聚一支兵马保卫家乡,对四个儿子说:“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破家报国的时候到了。”高翼是山东豪强,受封渤海太守,后改封东冀州刺史,加镇东军将、乐城县侯衔。去世后又追赠侍中、太保、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号“文宣”。

高昂的曾祖父高展,祖父高颐生三子,高翼是老三。高翼长兄之子高永乐,官至卫将军。永乐之子高长命,和叔父高昂披甲上阵,所向披靡,观战之人无不惊叹。高翼次兄之子高延伯为征西将军,晋升子爵。高翼生四子:龙骧将军高乾、骠骑大将军高慎、直阁将军高昂、镇远将军高季式,可称“将门四虎”。四虎中一代骄将高昂为最出名。高昂随高欢沙场征战,不是先锋官,就是大都督,一路转战,无人能抵挡。因战功卓著,加官进爵又封王。谥号“忠武”。高昂第三子高道豁袭爵,又封仪同大将军。高昂将门,8位将军,2位都督,6位受爵,1位封王,4位谥号。

北朝有抚军将军、青州刺史高聪,其长子高长云为辅国将军、兖州刺史,次子高叔山为宁朔将军、太常少卿。

西魏及北周还有一位勇冠三军的的名将高琳。因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从宁远将军到镖旗大将军相继升任8个将军职务和大都督、国柱,自比为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窦宪和霍去病。去世后,追封为五洲诸军事、冀州刺史,谥号“襄”。

高市贵,善无(内蒙右玉县)人,少时武勇过人。北魏卫将军,晋州刺史。参与高欢击败纥豆青步蕃,因有功受封镖旗大将军、仪同三司、常山郡公。还参与策划高欢的起义。534—538年,受命镇守险要之地洪峒。538年,跟随高欢参加大败北周军的“邙山之役”,重任晋州刺史、西道军司。后率军征讨怀州叛军潘集,行军途中病故,追赠太尉公、并州刺史。

高保宁,据说是北齐高氏的远亲。576年担任营州刺史,镇守黄龙(辽宁朝阳),独霸一方,威望甚高,深受地方各族拥戴。帮助逃亡的北齐范阳王继帝位,被其封为丞相。

高道庆,刘宋男郡(湖北江陵)人,任南朝军校骄游,后平定贵阳王刘休范有功,被封为乐安县南。后又率军平定反叛的建平王刘景素。

北齐亡后,渤海高的主流是高欢堂弟高岳一系。

隋唐五代高家将  文武齐飞显雄风

隋代国祚短暂,高姓人物只有几位北周遗臣。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在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文才武略兼备的名相名将高熲,还有高劢和吏部侍郎高孝基。

高颎(541年—607年),一名敏,字昭玄,鲜卑名独孤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东)人。曾祖高暠从辽东投奔北魏,官至尉卿。祖父高孝安,担任兖州刺史。父亲高宾,很有政治才干,处事果断,受封武阳县伯,历任西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高颎尊贵后,又追赠礼部尚书、渤海公。

高熲是隋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开国元勋。左丞相杨坚掌握北周朝政时,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文韬武略兼备,有意收为幕僚,高颎欣然同意,并说:“愿意接受驱使。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于是任丞相府司录。尉迟迥起兵叛乱,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兵出战。高颎却主动请求领兵,数战数捷,攻战了邺城,标志着杨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因而杨坚提升高熲为柱国、丞相府司马,改封义宁县公。公元581年(北周大定元年)二月,总揽北周大权的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是为隋文帝。拜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宰相),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位居朝中之首。高颎却坚持让位给苏威。几天后,杨坚仍命高颎恢复相位,不久拜为左卫大将军。突厥屡屡侵扰边境,高熲屡屡率军击退。又升为左领军大将军。隋开皇九年(589),指挥大军渡江灭陈,凯旋回朝,又升任上柱国、齐国公。每次受赏,他都谦虚礼让受到广泛的赞扬。由于高熲经常直言劝谏,又多次不顾皇子皇后的意见,秉公决断,同时屡有朝臣因嫉妒高熲功高位尊而进谗言,最后惨遭冤杀。长子黄州刺史高盛道、次子应国公高弘德、三子渤海郡公高表仁全遭流放。

高熲文才武略兼备,为隋朝统一全国立下大功,又举荐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均成为一代名臣名将。高熲执政20年,为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被害后,人们纷纷为其鸣冤。当代已有:开国重臣大传——《高熲大传》一本专著,陈建中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高开道,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沧州(渤海郡治所)信阳人,盐户出身。少时勇猛过人,一代骄将,征战八年,于618年(唐武德元年),率义军一举攻下北平(今河北卢龙)、渔阳郡(今天津市蓟县),继承燕王,建都渔阳,年号始兴。

高士达,隋末山东农民起义领袖。

高昙晟,隋末起义军领袖之一。《隋唐英雄》中为白御王高谈圣。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自称大乘皇帝,国号“佛”,在位三个月。

唐代渤海高,文武齐飞,相继产生五位宰相,涌现6员名将,其中4人封王,保持了北魏以来的辉煌。首先是开国功臣高俭(字士廉)。他是唐代高姓第一位名人,是继渤海高始祖高洪之后的高氏第二位大名人。高俭祖父高岳,为高欢堂弟、北齐一员大将,官至尚书左仆射、太保、清河王,曾参加高欢、高乾、高昂起义,功勋卓著,地位崇高。高俭父亲高劢,为北齐右卫将军、尚书右仆射、乐安王,后为北周仪同三司、隋洮州刺史。高岳、高劢、高俭,一家三代为相,为世人所称颂。高俭生六子:履行、至行、纯行、真行、审行、慎行。履行,为太宗女东阳公主驸马,袭爵为申国公。历任户部尚书、检校太子詹事、太常卿、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政绩很好。真行,官至左卫将军。审行,曾任户部侍郎。真行五世孙高重,历任侍讲学士、国子祭酒、鄂岳观察使、太子宾客、检校户部尚书等职。去世后追赠太子少保。高士廉8世孙高璩,于懿宗朝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高季辅,名冯,两朝为相,清明如镜。高士廉去世后,高季辅于太宗、高宗两朝为相。季辅是高士廉的族弟。其七世祖、北魏黄门侍郎高展也是士廉七世祖、北燕中书令高泰的长兄。其父高衡为隋朝万年令。高季辅自幼兼习文武,兄高元道为隋朝汲县令,被造反人杀死,季辅率部属出战,擒杀仇人祭奠兄长,数千人纷纷归附。季辅率众降附唐朝,升任中书舍人,屡进忠言,对朝廷贡献突出,太宗提任季辅为太子右庶子,赐季辅钟乳一剂,说:“进药石一言,故以药石相报”,次年又加授银青光绿大夫衔,兼授吏部侍郎之职。季辅对大小官吏的功过都有公允的评价,太宗特赐金背镜一面,意思是表彰季辅清明如镜,又升任季辅为中书令(宰相),兼检校户部尚书、监修国史,封为蓨县公。高宗时,加授光綠大夫、侍中(宰相),兼太子少保。去世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谥号“宪”。

高智周,晋陵义兴(今江苏宜兴)人,祖上出自渤海高支系广陵高氏,于高宗朝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高  郢,曾祖父高卿任遂城令,祖父高质为沧州长史,父亲高伯祥官至右拾遗。高郢15岁时,刑场解衣替父受刑,感动安禄山叛军,释放父子二人。后来,先后担任唐中兴名将郭子仪帐下副元帅判官,检校礼部郎中;阻止李怀光反叛有功;升任礼部侍郎,抑制了科场的歪风邪气,提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辞世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贞”。

高仙芝,相貌英俊,善于骑射,英勇果敢。20多岁跟父亲上前线。其父名舍鸡,因功被授予游击将军。高仙芝身经百战,英勇无敌,威震西陲,统军平叛,功勋卓著。受封开府仪同三司,担任武威太守、右羽林军大将军,被封密云郡公。  

高适,渤海蓨人,才兼文武,大器晚成。他是继高仙芝之后,在征战边塞西陲和平定“安史之乱”中渐露头角的高姓名将,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他是唐代边塞诗人代表,当时与李白、杜甫并称,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曾祖父高佑,隋朝时,为左散骑常侍,唐朝又做了宕州(甘肃宕昌县西南)的别驾。祖父高侃,左监门卫大将军,辽东道大总管,陇右道大总管,封平原君开国公,卒后,赠左武卫大将军,谥号“威”。父亲高崇文,韶州长史。叔伯高崇礼,官卫麾将军,行左卫率府中郎将。

高秀岩,稷山(山西)人,在平定“安禄山之乱”中建立功勋,任户部尚书兼河东节度使,封渤海郡王。

高崇文,先世自渤海迁幽州(治今北京),其父与唐相高郢同辈,为高士廉6世孙。高崇文是“安史之乱”后,唐代高姓首推名将。贞元五年(789)夏,吐蕃兵三万进犯宁州(今甘肃宁县),崇文率三千兵援救,于佛堂原一战,以少胜多,大败吐蕃兵,威名远扬,因功受封渤海郡王。贞元元年(805)冬,蜀中刘辟发动叛乱,崇文挂帅讨伐。接连攻占剑门关,打退围困梓潼的叛军,又被任命为川东节度使。随后,崇文军八战八捷,攻占叛军盘踞的鹿头山,及周围的八座营寨,又乘胜进军成都,骄勇部将高霞寓擒获刘辟。又升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改封为南平郡王,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西京诸军都督等职。去世后,追赠司徒,谥号“威武”。 

高崇文生三子中,以长子高承简最有名。击溃宋州将李介叛军有功,先后升任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右金吾卫大将军等职。后来又出京担任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专门防止羌人的侵扰。去世后,追赠司空,谥号“敬”。 二子高承明,生子高骈。三子高承恭,任银青光禄大夫、兼右金吾卫大将军、御史大夫、渤海郡开国公、充邠宁节度使。

高骈,高崇文之孙,神策虞侯高承明之子。三代均出身于禁军将领。唐末高姓名将中,以高骈最为显赫。高骈平南征东,屡建战功。历任淮南节度使、中书令、检校太尉等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衔,封渤海郡王。

高霞寓,高崇文乡人、部下,早年熟读孙子兵法,骄勇善战,征讨叛军,屡立大功,历任右卫大将军、振武节度使、司徒,受封感义郡王,五代同室。

高仁厚,僖宗时,率军驻扎永安,征讨叛军。升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湄洲刺史。后来又平定反叛的涪州刺史韩秀升。被任命为东川节度留后,取得十战十胜的征讨战绩。因功被授予剑南东川节度使。886年在与茂洲羌兵的战斗中战死。被追赠为司徒。

高 侃,曾任骄卫郎将、北庭安抚使。650年生擒突厥车鼻可汗押送京城,因功升任安东(辽宁辽阳)都护。

高 固,873年发生兵变,高固指挥打败攻城的叛军,德宗封其为渤海郡王。后又任检校左仆射、兼右羽林统军。去世后,追赠陕州大都督。

五代初期,高万兴家族是北方边陲崛起的另一支高姓武将世家。高万兴是河西(甘肃武威)人,祖父高君佐是鄜延(今陕西延安)节度判官,父亲高怀迁为唐代都押司。高万兴和弟弟高万金都是骑兵将领,二人都有军事才干,立有战功。后梁任高万兴为鄜延节度史,封北平王;任高万金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渤海郡王。万兴之子高允韬,被后梁任命为检校右仆射、保大军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又被后唐任命为检校太傅、延州节度使、镇国安。万金之子高允权,被后汉封同平章事、检校太师,后州又加兼侍中。

高季兴,自认先祖是东魏高昂。本人是陕州峡石人,自幼好武,十分勇悍。任后梁毅勇指挥使、荆南节度使、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渤海王,后唐又加封兼尚书令、南平王,又被吴国册封为秦王。开创了高氏割据荆南的局面。创立了高氏又一个国家政权——荆南国。荆南高氏和北齐相似,也是以尚武为家风。荆南国共传4代5主,历时57年,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二个王朝。

高审思,早年追随吴太祖杨行密,以骄勇过人,闻名全军。深得掌吴国大权的齐王徐知浩的赏识,被任命为亲兵总指挥。南唐时,被任命为寿州节度使,加中书令。增修城墙,严密防守,抵御了北周的南侵,寿州城内军民感激其业绩。谥号“忠”。

高汉筠,字时英,两朝为将。先为后梁朱温牙将,后为后唐庄宗检校兵部尚书、左骄卫将军同正。明宗时,升成德军节度使,后任曹毫二州刺史,后加封检校司徒、左金吾卫大将军。后晋高祖时,被任命为左骄卫大将军、内客省事。

五代还有率军守土报国的南蜀栋梁高敬柔、高晖、高彦俦。有战功显赫的吴越元勋高彦,有精剑术善骑射、平叛尽忠、筑堤利民的宋国高彦晖、高化。有出身武将世家,击败吴军,官至四朝的高防。 

大宋捍国柱石坚  身威显赫高家将

宋代是高姓的—个新的辉煌时期,此阶段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显赫人物是民间广泛传颂的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继高怀德之后,崛起了同样出自于幽燕地区、同样荣显于整个宋代的另—支高姓武将世家——高琼家族。高琼家族成为渤海高后裔中最为显赫的代表,捍卫大宋江山中最为坚强的柱石。

高怀德(926-982年),字藏用。史称真定(治今河北正定)常山人。武将世家,自古以来称“高家将”。高怀德生性忠厚豁达,武勇过人。其父高行周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当高行周任职延潞二镇、留守洛阳、节制宋亳之时,怀德均在帐下担任牙将。后晋开运初(公元944年),辽兵骚扰边境,后晋任用高行周为北面行军都部署。当时,高怀德刚满18岁,跟父从征。行军到戚城(今河南濮阳县北)被辽军重围,援兵迟迟不到,情形十分危急。高怀德左右开弓,纵横冲杀,无人能够抵挡,终于保护父亲冲出重围,因功被授予罗州刺史。当高行周改镇郓州时,怀德改任集州刺史,又任信州刺史,随其父镇守宋州。后晋末,契丹向南侵扰,高行周担任邢赵路都部署,率军抵御,高怀德留守睢阳。后晋北面行营招讨使杜重威投降契丹后,洛阳以东各州盗匪四起,高怀德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乱军始终不敢攻入。后汉初期,高行周先后镇守魏博、天平,高怀德则担任忠州刺史。。

高行周去世后,后周任命高怀德为东西班都指挥使、吉州刺史,后改任铁骑都指挥使。太原刘崇兴兵侵扰时,后周世宗亲自征讨,高怀德担任先锋都虞侯,获胜后因功升任铁骑右厢都指挥使、果州团练。后随世宗征伐淮南,任庐州行府知事、招安使,庐州城下一战,杀敌七百余,随后升任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史,受赐骏马七匹。

南唐将领刘仁瞻、舒元分别据守寿春、紫金山,结成连营,抗御周军。高怀德受命率数十名亲军乘夜渡过淮河,天明时敌军才发觉。高怀德以少敌众,擒获敌方一名副将返回,将敌方形势侦察得一清二楚。又一天,高怀德单骑冲入敌阵,夺得敌将兵器回来。世宗恰在观阵,当即召怀德进帐慰劳,并允许怀德使用节钺仪仗。世宗北征契丹,命高怀德和韩通率兵先进抵沧州,一举攻占关南和瓦桥关。恭帝即位后,提升高怀德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宁江军节度使,又升任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拥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称宋太祖。太祖即位,任命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拜殿前副都点检、武信军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镇守滑州,娶宋太祖之妹燕国长公主, 加封驸马都尉。又受命与石守信平息上党李筠叛乱,因功升忠武军节度使。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秋,加封同平章事。宋太宗继位,加兼侍中、检校太师。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随帝出征太原,改镇曹州,封冀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 年)改武胜军节度使,是年七月去世。追赠中书令,追封渤海郡王,谥武穆。古代姓氏书和民间高氏族谱多尊高怀德为高姓宋初始祖。

高怀德之父高行周,高行周之父“白马银枪”高思继。高行周之子高怀德、高怀亮,亦是子承父志,作战勇猛,为北宋开国功臣。高怀德之子高处恭(高君保)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高怀德家族是典型的武将世家。高怀德之父高行周,字尚质,妨州(治今河北怀来东南)人氏,世代为怀戎县(妨州州治)守边将领。行周于五代时期唐、晋、汉、周4朝为将,后汉、后周两代封王。行周之堂兄行硅为后唐节度,追封太尉。

高行周之父高思继,后唐妫州(今山东滨州)人,四季拳创始人,五代十国第一名枪,人称“白马银枪”。高家枪威震天下。高思继和高思纶、高思降三兄弟皆以武勇称雄北方边疆。高行周继承了祖上的高家枪,英勇无敌,出道后为替父报仇,大战时称也是第一枪的王彦章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白马银枪高思继教给杨信之子杨衮枪法。有人说,“杨家将”的武艺是“高家将”给传授的。杨衮以后在北汉王刘知远手下为官,与高行周结为叔侄兄弟共同抗辽,在宋朝建立后,投靠了大宋,干了一翻轰轰烈烈的保家卫国,抗击外敌的大事,形成了两宋时期的高家将和杨家将。高思继之父高顺励,世为妫州怀戎太守。高顺励父高文举,高文举父高定,高定父高郢,高郢父高伯祥,高伯祥父高质,高质父高卿。

由《新唐书·宰相世系》可推算出高怀德七世祖高郢为高姓始祖、春秋姜齐上卿高傒47世孙,渤海高始祖、东汉渤海太守高洪23世孙,据此,高怀德应为高傒53世孙、高洪29世孙。 

高琼家族,是在北宋时期最有名的一支在抗辽夏金战争中前赴后继、功勋卓著的“高家将”中,继高怀德之后,同样荣显于整个宋代的又—支高姓武将世家。高琼家族成为渤海高后裔中最为显赫的代表。以高琼家族为代表的“高家将”成为保卫国家最为的坚强柱石。

代表人物是在“澶渊之役”建立殊勋的武烈王高琼。家族五代七人封王,七代三十余人为将,还出了一位史称“女中尧舜”的皇后。

高琼(935~1006),北宋大将。字宝臣,蒙城(今属安徽)人。出自渤海高氏,高琼为姜子牙姜太公的五十四世孙,高傒四十三世孙。高琼历仕太宗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屡立战功,不识字而晓达军政。

高琼武将世家,祖居燕,五世祖高仲武,字达夫,任右班殿直、忠州刺史。据《萧山谱》记载:曾任丹丘尉,后出任彭蜀二州刺史,又转沧浪州。后因五世孙高琼显贵,1063年被宋廷赠刑部侍郎。有一子:高冕。

高琼四世祖高冕,字公辨,唐天佑年间(904—907年)进士,官至都转运使中尉,后追赠中书令。有一子:高霸。

高琼祖父高霸,字国希,任四川都统令,后返回故乡幽州。因其被燕赵百姓爱戴,被追赠尚书令、密国公。有二子:高乾、高坤。

高琼父亲高乾,字元均,乐善好施,胸襟开阔。先被安置在濠州,后携带家眷投向北宋赵匡胤的都城汴京,被授予中门使等官职,并赐予毫州蒙城的田地,因而之孙被称为蒙城人。喜好诗赋,著有乐府三百首。后追赠尚书令、冀国公。有三子:高琼、高瑶、高玖。

高琼勇猛威武,少年时即离家从军。先在后周王审琦部下为将,周显德五年(958年),从征南唐立过战功。宋初,任禁军武卫将官,受到宋太祖的赏识。太宗继位,升任御龙直指挥使。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历任天武都指挥使、西州刺史、马步军都军头、蓟州剌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雍熙三年(986年),宋军五路北伐,他任第五路总指挥,率领楼船水师,自沧州出海,北攻平州(今卢龙县),连克秦皇岛、锦州等地。端拱元年至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任并、代二州都部署元帅,镇守雁门、宁武、偏头三关。

咸平二年冬,辽兵入侵,真宗命马步军都虞候傅潜统兵8万迎敌。傅怯战溃退,辽兵长驱直下。真宗急诏高琼代傅潜为帅,高琼其时已年逾花甲,每战仍身先士卒,依靠杨延昭等名将,在王溢津、淤口、瓦桥三关,连战皆捷。不到一月,全线获胜。战后,加授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调京师任殿前都指挥使。

景德元年(1004年)冬,辽萧太后率精兵20万,再次南侵,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北城,朝野震惊。真宗召集群臣议策,有的主张南迁,有的主张西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请真宗亲征。真宗畏敌,朝议难决。寇准出殿遇高琼,言明此事,高琼说:“国家临危,理当效死!”随同寇准上殿见真宗。高琼慷慨陈词:“宰相主战,实乃良谋。若避敌迁都,就一定会军心动摇。望陛下亲征,重振军威,一定能大败辽师。老臣虽年近古稀,愿效力死战”。促真宗下定亲征的决心。

真宗起驾后,高、寇二人不离左右,适时进谏,坚定真宗抗敌的信心。到了澶州南城,探马飞报辽军势盛。真宗惧敌,不想前进。高琼劝道:“陛下若不渡河,难定军心,请火速进军!”佥书枢密院事冯拯大声斥责:“太尉无理!”高琼亦怒声大喝:“你能赋诗退敌?”冯不敢回答。高琼遂拥辇而行。到达黄河浮桥,真宗又想停留,高琼急令驭辇武士飞马前进,直抵澶州北城,请真宗全副仪仗登上城楼。城外宋军见皇帝亲征,都高呼“万岁”,军威大振。高琼立即率军进击,杀死辽国先锋萧达揽,大破辽军,迫辽罢兵,订立和约。《宋史》称:“真宗澶渊之役,高琼之功亦盛矣!”

高琼不识字,但他经常告诫他的儿子:“你们不要依仗父辈的功绩作荫庇,而要勤奋读书,以求得个人的出路。”景德三年(1006年),高琼病逝,追赠侍中、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卫国武烈王,归葬故里双锁山西南麓。

高琼不识字,然而通晓军政大事,常常自己谋划决策,很少和副将商议。高琼善于教育后代:14个儿子都饱读诗书,多数文武双全。其中最著名的是继勋、继宣。整个宋代,高琼家族繁盛,人才辈出。据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宰相王王珪受命撰写的《二王碑》记载,当时武烈王高琼后裔已有儿子14人(当时均已去世),女儿12人,孙遵度等63人,曾孙士先等145人,玄孙公庠等71人,来孙世祚等13人。而且都以各种各样的官员身份散处于各类官署中。其中高继勋和高继宣最为有名。

高继勋,字绍先,高琼长子。据王《二王碑》载,高继勋生“亳之阳谷(今安徽省蒙城、涡阳两县交界处)”,雍熙三年(986年)恩荫补右班殿直,守卫金殿。太宗见其高大魁伟,相貌不凡,就问他的身世,得知是高琼之子,遂升之为内殿崇班。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据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叛,高继勋以崇仪副使身份任益州兵马都监,负责西川诸州军巡检公事,协同招安使雷有终作战,每战必胜,人称“神将”。叛乱平定后,高继勋因功迁崇仪使、绵汉剑门路都巡检使,成为当时的优秀将领之一。景德元年(1004年)开始守北边御辽,数次以少胜多,立下战功,次年转任荣州刺史、麟府二州钤辖。仁宗(1023—1064年在位)即位,高继勋知雄州,升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连州防御使。天圣十年(1032年)授马军副都指挥使、保顺军节度使。最后终于建雄节度使、滑州知州。景三年(1036年)卒,享年78岁。后又追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康王,谥号“穆武”。继勋生六子:遵度,西京左藏库副使、庆州团练使;遵范,右侍禁阁门祗候、宣徽北院使;遵甫,北作坊副使;遵约;遵宪,供备库副使;遵楫。

高继宣,字舜举,高琼第六子。自少喜好读书习武,初因出身勋贵而补西头供奉官,负责惠民河巡督漕运,政绩显著又升豳州兵马都监。真宗乾兴时(1022年),高继宣以内殿崇班的身份任益州都监,有政绩,历迁保州、渭州、雄州知州。不久,西夏攻宋,朝廷升高继宣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恩州团练使,反击西夏,数立战功,得到朝廷嘉奖。后终于眉州防御使。他有五个儿子:遵孟、遵殷、遵承、遵平、遵寿,均出任不同官职。

高琼其他十二个儿子的情况是:高继忠,四方官使;高继密,内殿承制、赠左殿监门卫士;高继伦四头供奉官;高继和,右武卫士将军;高继宣,天武棒日西厢都指挥使;高继隆,建宁节度使;高继先,加州刺史、宁都君;高继荀,右侍禁商州守無徵关察都使;高继芮,忠州刺史;高继颙(念永),左侍禁;高继豊,昌都刺史;高继敏,内殿承制;高继昌,西头供奉、皇城使。

高琼以下孙子辈:高尊度,西京左藏使;高尊甫宁武节度使、封陈王尊奭,内殿承;高尊颜,右卫将军;高尊逸,供备库付使;高尊礼,内殿承直;高尊教,金吾卫士将军;高尊穆,朝请大夫;高遵一,金吾卫士将军;高尊制,骏骑将军;高尊易,江东转运使;高尊迪,威州团练使。

高琼曾孙辈:高士先,内殿崇班;高士尧,左颁卫将军;高士安,左藏库使;高士林内殿承、赠晋安郡王;高士衡,东头泰官;高士吉,武德大将军;高士民左屯卫将军;高士喜,左藏付使;高士广,中奉大夫;高士说,朝奉大夫,高士辨,左侍禁;高士舜,朝请大夫;高士求,武明大夫;高士兖,礼部郎中;高士端,安宅使;高士晞江东转运使;高士翱,威州练使;高士吉任代州刺史。

家族的继续发展与全面兴盛只经两代人,高琼家族即颇具规模,到第三、四代,高琼家族就进入了全面兴盛的时期,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高遵裕和高太后。

高遵裕,字公绰,其父为高琼次子高继忠。《萧山谱·行传》。初任供备库副使、镇戎军驻泊都监。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1064—1067年在位)去世,高遵裕衔命去西夏报丧,力斥西夏的无礼作为,不辱使命,维护了大国尊严,归国后受到神宗的嘉许,升掌管保安军。熙宁初(1068年)高遵裕以秦凤路沿边安抚副使的身份与西夏作战,开始率领部署独当一面的军旅生涯,因有识有勇,战功卓著,屡得升迁,奉朝廷命专门负责洮、岷、叠、岩诸州尚未归附的羌人事务,后又改任岷州刺史,成为朝廷倚重的将官。元丰四年(1081年),高遵裕以庆州知州指挥本部兵马,会同其他各路军队讨伐西夏,宋军节节胜利,完全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但在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决战时,因配合不当,导致宋军大败,高遵裕被贬为郢州团练副使。哲宗(1086—1101年在位)即位后,高遵裕任右屯卫将军。不久辞世,享年60岁。

高遵裕文武双全,功高官显,推进了高琼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的向前发展。

高琼的女性后裔中,最突出的是英宗宣仁圣烈皇后。高皇后的父亲是高遵甫,即高继勋第三子。由于高太后的英明贤德,廉洁自奉,处事公正,秉公执法,在她垂帘听政三朝的9年中,朝廷政务清明,国家形势稳定,她因此也被称为“女中尧舜”。

“高家将”有许多保家卫国的著名战例,像高琼征伐潭州、高琼长子高继勋率领“高家军”攻坚益州之战、智取寒光岭、平叛灵州城这些著名战例,都有许多感人至深、非常动人的传世故事。可惜,这些战绩故事,都被后人一一湮灭。造成“高家将”有实绩历史,却无历史记载,无人歌功颂德,实在无法向我们的民族英雄进行交代!?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风光一时的“高家将”突然贬声无迹了,实在有失公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琼“征伐潭州”和高继勋率领高家军智取“寒光岭之战”, 都是在战争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丰功伟绩,值得歌功颂德,值得继承发扬。

到北宋末年,家族中历代功勋卓著、冠缨不绝,可谓常盛不衰。例如高琼五世孙世英、世杰、世则等,在徽宗朝就相当活跃,其中世则最为突出。高世则,字仲贻,因通晓经书典籍任内殿承制、康州防御使,掌西上阁门事。宣和末年(1125年),负责接待金国使节,表现出卓越的外交才干,从此成为北宋的重要外交官之一,深得徽宗(1101—1125年在位)倚重。

“靖康之变”后,高琼家族离析开来。高世则任行营副使,参赞军务。始终在高宗身边护卫,其家庭成员共二百余人也随之南渡,另有数百人陷落中原。迁至江南的这部分仍继承了先辈的传统,产生一批文武人才,成为江南望族。

高琼家族门风尚武,自5世祖仲武始,世代任武职。祖父高霸为燕赵豪杰,任四川行营都统。高琼之弟高瑶官居团练使。自高琼起,七代为将:枢密副使1人、节度使5人、指挥使5人、团练使3人、防御使1人、提举1人、兵马钤辖2人,还有任殿直、侍禁、内殿崇班、内殿供奉、内殿承制,閤门使等侍御武官15人;五代七人封王,还有一位被誉为“女中尧舜”的皇后。家族成员屡在抗辽、夏、金战争中建立功勋,其家世之显赫,武功之卓著,实可胜过名传天下的杨家将,称作“高家将”殊不为过。然而一向无人论及。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杨家将其实是作为同类英雄家族的典型代表而受到传颂。其二,杨家将是悲剧英雄,其事迹、精神更具震撼力、感染力;“高家将”世代荣显,其事迹稍逊起伏跌宕的“戏剧性”。追述这一段几经被湮没的辉煌历史,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

高氏家族兵多将广,也可称为“高家军”。在当时“高家军”与以杨继业为首的“杨家将”,是相提并论的两支民族精英。“杨家将”主要是将门英绩,“高家军”主要是一个家族群体功业。当时,“高家军”一部分是北宋高怀德的弟子兵。因为高怀德去世较早,高怀德拜托高琼引领,合称“高家军”。当时,“高家军”兵多将广,一直镇守西北边陲,是捍卫北宋江山中最坚强的柱石。

杭州武林门,临安五王祠。宋室南渡后,宋高宗褒录高氏家族,除高皇后曾祖父高琼、祖父高继勋和父亲高遵甫早在北宋已先后被追封为烈武魏王、康王和楚王外,又追封其弟高士林为普安郡王、堂弟高士逊为武安郡王,其侄高公绘为咸宁郡王、高公纪为新兴郡王。建炎年间(公元ll27—1130年),宋高宗下诏在杭州武林门内建高氏“五王桐祠”,专祀武烈王高琼、康王高继勋、楚王高遵甫、普安郡王高士林、新兴郡王高公纪一门五代。绍兴初(公元1131年),在山阴县西梅花山白达湾建分祠。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二月,提举浙东高敏信顺从民意,祭祀五王。井附祀少保忠节公高世则。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五、大中国君高升泰  高风亮节还帝位 

高升泰(?—1096)云南“大中国”君主,云南大理人。曾任相国(宰相)、鄯阐侯。元丰年(1080)起兵讨伐篡夺大理国君主之位的杨义贞(?—1080),复立段氏为大理国主。绍圣元年(1094)自立为王,国号“大中”,年号上治(1095),又自称“大中国正德皇帝”,简称“正德帝”。同时追谥其父高智升为“文戎天佑安邦贤帝”,庙号太祖,在位二年,临终遗命还政于段正淳。高升泰家族,是南诏大理王朝仅次于段氏皇族最重要的家族,世代为将相,实际掌控着王朝大权,与段氏家族相始终。先祖高方,是南诏大理王朝的开国功臣岳侯,高方之后,世袭岳侯这一爵位。高升泰的父亲高智升是锄奸除道的大功臣清平官(宰相)。高升泰之子高泰明,大中国主。1096年奉父命取消“大中国”,还位于段氏,任相国,政令皆出其门,国人为“高国主”。波斯、昆仑等国来贡,皆先谒相国。1097年封其子高明量为于威楚府(今楚雄),后又封其四子高明清于统矢府(姚安)。1111年,令高明清镇守鄯阐(昆明),1116年被封为平国公,同年卒,弟高泰运继承相国。 

说明:本文虽几经修改,想尽完善,但由于历史资料所限,纰漏难免,欢迎同仁补正。本文依据历代史籍、碑文和各地家谱,同时借鉴吸收甚至直接采编了不少姓氏研究学者和高氏宗亲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