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春华谈中医基础理论

 经方人生 2019-03-25

我们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先得弄清什么是中医基础,什么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的基础可分两个部分,一是中医的基本哲学,二是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哲学与经验结合,并由此逐步形成和上升为一套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现就这些有关问题略述管见。

一、中医基础

有人说:“气”、“气化”、“河图洛书”或“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础,也有人强调“脏腑学说”才是中医的基础。我认为这样说都不够概括。中医的基础是哲学与经验的结合,以及这两者结合的理论。西医有基础学科,如解剖、生理、病理,而生化、物理等也是基础;在这些基础之上建立临床课。中医的基础也应该是临床的基础,它不是指哪一个学科,从它的内容实质来说是哲学、经验、理论的结合物。但过去中医没有基础学科,也没有临床课之名,就是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几部书学好了就算打好基础。其中《内经》、《难经》主要是哲学基础,也包含经验和理论《伤寒论》、《金匮要略》则以经验为主,也有哲学思想,六经八纲是经验与哲学结合的概括性理论;《神农本草经》则是纯经验的记录。在四五十年前各地始创的中医院校,也仿效西医的基础课设:有《内经》、《伤寒》《诊断》、《药物》还有另设中医生理、病理课的(摘取《内经》中藏象、病机等有关原文为内容)。解放后与过去相仿,把《内经》《伤寒》作了节要,近年来又设了《中医学基础》(不再是直接摘录原文,而是教师按自己的理解编写的),内容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及其辨证、病因及其辨证、诊断、药物、方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临床课则包括内、妇、儿、伤、外、针灸、推拿等科。如今全国对中医基础学科应有哪些内容,哪些为主要,哪些属次要,还未取得一致意见。

个人看法:基础医学应该作为临床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把临床课学得好,用得好。基础与临床不管怎样分,《内经》的阴阳、五行、藏象、治则、病机等,既是哲学又兼经验,以及两者上升的中医理论体系。《伤寒》、《金匮》既是古代治疗经验的总结,它又是与哲学部分结合的理论。《难经》的哲学虽继承了《内经》,但又增加了汉代的“五行律说”及别一家言,作为与诊断、藏象、病机结合的理论。这些都是中医的基础。而药物、方剂、治则,亦应归入这个基础。至于内、外、妇、儿等科,当然应划入临床医学的范畴。探讨中医基础学科,我看这也是一条思路。

二、哲学

中国哲学长期以来与临证实践经验结合而形成医学理论,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为什么祖国医学能够和哲学始终结为不解之缘呢?一是《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朴素的唯物的辩证法,主要具有整体观、动态观,不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在医疗上起着指导作用。二是过去我们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没有新兴的科学为基础。同时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经过长期积累,久经考验,行之有效的经验是颠扑不破的。由于一方面缺少与现代科学结合的新条件,一方面旧条件有其优越性,所以未能象西方医学那样,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提高。因历代中医继承了哲学,也继承了经验和理论,在实践中丰富了经验,经验与哲学结合又发展了中医理论。

现将哲学与经验相结合,促进中医理论发展的概况,扼要归纳如下:

1. 周秦时代流行的阴阳、五行、气、精、神等哲学思想,当时曾渗入医学领域。由于医学为实用学科,从实践中发展了这些哲学思想,使它超越了同时代各家的哲学范畴。此后汉代的“五行纬说”,历代亦有所阐发。但秦始皇好“神仙”,汉武帝求“长生”,以及方士杂技等,虽然与医有关系,但影响不大。

2. 自汉代至晋唐,道家修炼“神仙”与“炼丹”混入医界。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均是道家,其方术与“经验派”略有异。以后唐代崇道,王冰亦道家,以道家思想阐发《内经》,注解中加入了不少道家内容。宋、元均崇尚道家,如刘河间、张洁古等,受道家影响较大。其后明代张景岳,也深受道家影响,最明显的是取道经的丹田相当于命门。

3. 魏晋六朝为佛教盛行时期,然其教义与医家不相近,虽不少医著引用一二释家语言,而无实际影响。如陶弘景之“百一方”、孙思邈之“四百四病”,均从佛教的地水风火“四大”而来,陈无择偶用唯识之语,赵献可略提佛教之义(引空中无色,及万法归一说);但佛学对其并无重大影响,亦可说未起作用。

4.宋代理学(亦称道学),对于中医影响颇大。如朱丹溪“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力主以道心克制人欲,保养阴精。此后用宋儒太极无极之说,以释宇宙一切事物,在医学上形成另一理论,影响不小。

总之,历代哲学与祖国医学均有所结合。而道家、理学的哲学,以及其中的玄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这一方面很少有人注意。虽然如此,但历代哲学对原有的阴阳五行学说并未因此而降低其应有的作用,相反更加丰富扩大了它的内容,正说明了它在医学各个领域方面的辩证法观点是符合实践需要的。

三、经验

经验原始是偶然实践得来,不是先有认识而后有经验,是先有实践然后有认识。此后又在临床中反复使用,经验不断地扩大增多;经验与哲学结合,又进一步上升成为理论。正因为中医经验不是纯经验,杂有哲学中的玄学,因之中医经验中的不纯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我们的经验不但与哲学结合,而更能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提髙,则我们中医早已面貌改观。西方医学由文艺复兴以后建筑在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之上,而成为现代医学。但是它正因为是微观的、直线的发展,又受机械唯物论的影响,所以其哲学思想远不如中医合乎辩证法。而中医虽有全面的、宏观的辩证法思想,如果脱离了现代科学的新成就,要它提高到现代化水平,这也是不可能的。

总的说来,由于我们中医一直停留在哲学上和经验上,而理论又是从这个基础上发生的,所以历代中医虽有发展而没有重大的突破,其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我们用现代科学对其经验和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分离其中玄学部分,使之转移到现代化的轨道,这才是发扬祖国医学,光大祖国医学的大道。

祖国医学的经验十分丰富,可概括如下:

1.药物:我们的祖先发现药物颇早。甲骨文、《诗经》和《山海经》中,均有多种药物名称,人们在生活中无意发现某种物品对人体能起何种治疗作用,由偶然成为必然。所谓“藕节止血出于庖丁,牵牛利水传自野老”,这些治疗经验原在民间交流,后来从事于医疗者广为搜罗。如《神农本草经》即秦汉间所集民间经验(汉书有本草之名,而无《神农本草经》,至梁《七录》始有记载),由于交通发展,日益交流,于是品种增加,经验增多,收载也不过三百多种。近年经各省调查,南方有的一省即有中草药二三千种之多,其中有许多有特别疗效,而无西药之副作用,有着广阔的前途。中药是袓国医学的基本武器,也确实是个宝库。如果用现代药理学将其一一研究清楚,则过去的用药经验即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更好地为中医现代化服务。

2. 方剂:方剂是由药物组成,原始也是偶然的配伍,后来有用纯经验的组合,纯哲学的组合,也有用哲学、经验、理论组合的第三者,以第三者为多。大体说来,由经验组合,无理可说的,功效可靠;由哲学组合,有理由可说的,有的疗效不一定可靠;由经验、哲学、理论组合起来的,疗效也可靠。仲景与《外台》方,都是经验方;金元诸家,如刘河间、李东垣、张洁古,多自立方,兼采古验方,虽然他们都采用了哲学作指导思想,但实际上方与证还是相适应的,不过混杂了一部分玄学(河间较少)。我们如果把玄学外衣除掉,其中有很多实际东西可取。方剂的配伍作用有很大道理,药化、药理、生化,都有很多工作可做。

3. 治则:治疗法则是临床总结所得出的方法和原则。有的一个方法用于多种病症而有效,在病理、药理上起何作用,尚不理解。如培土健脾、活血化瘀治则,为什么不同的病症,用同一方法而获得疗效?其中也有同名异实者,如大黄、桃仁都名活血化瘀药,而实际作用不同,要加以分别。这些都有研究前途。

4. 藏象:藏象与脏腑有区别,藏象原意是藏之于内,显象于外,不是指一个脏器,而是指一群宵联系有系统的生理现象的综合单位。每个单位又有它的特定内容。现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研究(如脾、肾、肺等)正在进行,某些特定作用有所阐明;但兼有多方面的作用尚待探索。如果对一个单位真正弄清楚,则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容易说明;再进一步作综合分析,与现代生理病理结合贯通,其中有些可以补充现代的生理病理,提髙现代医学水平。

5. 病因病理:《巢氏病源》以症候为主,包括病因病理。中医的病理可能代表了某些致病因素,或是主因或是副因;它也代表一些症候群,这些症候群有另外未知的真实因素。中医的有些病因和病理看似仿佛想象,但它所说的往往与治疗有关。比如,湿病有湿病的药,火邪有降火的药。要研究它们的真实情况,也可反转过来做:从治疗湿症等的效果上看中药的药理作用,探讨湿症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再把两者之间对上口,联系起来研究。不能认为有些病因病理是臆测之谈,而嗤之以鼻。

6. 诊断:它是长期累积起来的临床观察体验得来的经验,有非常可贵的内容;但也含有故弄玄虚,夸大其词和烦琐哲学等,譬如脉诊这类就较多,舌诊比较少,不过还是比较烦琐。这要通过临床反复检验和现代科学的验证,既不能轻易否定,又要在去伪存真上多下功夬。

四、理论

我前面说过,中医理论是哲学和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除医疗上的经验与传统的哲学以外,还把我们日常观察到的事物,生活中的体验,联系到医疗中进行推理(严格的说也是哲学)。由于文化生活的逐渐进步,又把各方面有关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它就成为一个中国整个历史文化的特殊理论系统。举瘀血为例,“淤”是积水,是自然界的现象,用它来形容人体中血淤,于是把淤改成“瘀”。再如,将血置于容器中加热则凝块,人体受寒则生冻疮,所以寒热都会成瘀。血为液体属阴,血之运行赖气,气属阳。水淤使之行,则淤除;污泥凝聚,使之化消,则源通;豆油、猪油受寒则凝,热则溶解。推到人体血瘀,亦使之流、使之溶解,因之瘀的形成和治疗,理论成立。再加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成为血液运行的理论。又如,古人见刑场犯人被斩首,尸体颈血流入于膈,形成膈上为“血府”之说。可见人们要说明事物的道理,必然从生活中多方面吸取可用的资料,由于观察体验不够精密,难免夹有不切实际的内容。但中医理论主要的源泉为经验,经验是实实在在的;即便杂有偶然的经验,但经过长期反复实践的检验,不正确的部分不断被扬弃。这样上升的理论,是可以信得过的。

五、我们的态度

1.我们不能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停滞不前。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提高的,所以我们要用新的科学成就和方法,来研究和认识中医。当然不能把我们过去累积下来的认识方法作废,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西医的基础是建筑在现代科学上,中医也是研究人类疾病的科学,中西医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多可印证。但由于西医的认识还是以前的,今天新的学科还在发展,还要用最新的。有人说要用多种学科进行中医研究,我想以一部分力量搞几个重大理论问题是可以的;但主要力量我想还是摆在我们经验问题的研究上为好。这是最为实际的,不会扑空的。

2.研究中医学要多元的考虑。我们研究事物往往习惯于单一的考虑问题,而中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合成单元,本身是多元的,如果单一的考虑,那就难免管窥一斑,不能见到全貌。

3.我们要尊重前人遗留下来的财富。但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不能迷信古人,不能说“凡是中医的都是宝贝”,应该有点历史唯物论和实践论的观点,有选择的进行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