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海豆辑是以花生仁、白糖、猪油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点。 ◆ 豆辑软糯而不黏牙,香甜而不肥膩。配上潮汕的工夫茶,更是余味无穷! 豆辑不叫“豆辑” 靖海豆辑是惠来县靖海镇的知名特产,是以花生仁、白糖、猪油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饼食。相信不少人会纳闷,汉字有音、形、义统一的传统,为什么作为一种食物,豆辑用的是“辑”字?其实,市场上售卖的豆辑包装上写的并不是这个“辑”,而是米字旁的,如下图: 靖海豆辑的正确写法应该如包装上的,但是现代输入法已经不能打出该字。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查到该字: 可见,该字有粮米之意,用来称呼该种食物是有理有据的,而因输入问题,现今该字多用“辑”代替,故本文亦采用这种替代方法。 关于豆辑的确切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仅从老一辈的讲述中得知,上世纪初靖海已经有豆辑制作。现有说法豆辑来源于马来西亚,因为有美食家考证,几乎所有用植物叶子包裹的食品都来自马来西亚。 更详尽的理由有二:其一,传统的靖海豆辑制作成条状,经刀切再用竹叶包裹,这种后期的制作方法和包装方法在其他潮汕传统食品中是绝无仅有的,符合马来西亚一带的生活习惯;其二,靖海镇位于南海之滨,建城于明嘉靖二十八年,正是明朝时期海洋航运最发达的时候。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海洋交通条件,使靖海镇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也成为外来人口集中的地方,形成了当地独特的“百姓(氏)同居”的现象。当然也有大量的当地人流向海外,即当地人所说的“过番”(这里的“番”就是指现在的新马泰一带),所以,靖海豆辑应是当地人“过番”时从海外传回来的一种洋糕点,经过改良加工后推出来的一种地方特色食品。 讲求“恰到好处”的制作 靖海豆辑是以花生仁、白糖、猪油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一种甜点,其配料和制作十分讲究,要经过多道工序。 炒花生:把精选的优质花生仁炒热,炒时要特别注意火候,使之小焦不生,香脆适度,最后将炒好的花生去膜碾碎。 炒好碾碎的花生仁 准备糖浆:糖浆由麦芽糖、白糖、猪油、葱等配料熬煮而成,特别讲究配料的比例,熬煮之后还要进行搅拌。 熬煮糖浆 搅拌糖浆 混合捶打:将碎花生与糖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揉压成团,再用大木槌反复捶打。捶打的力度要恰到好处,最后捶成一张薄块,这就成了豆辑皮。 糖浆与花生按比例混合 花生仁混合糖浆后,反复捶打成豆辑皮 包裹明糖:豆辑皮做成之后,中间要包上搓成条状的明糖。明糖是用地瓜、糯米、麦芽糖、白糖等熬制而成。将裹上豆辑皮的明糖再次揉搓成长条,然后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这种就是原味豆辑。 将豆辑皮包裹上明糖,揉搓成条 将条状豆辑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 包装:为了更加卫生以及易于存放和运输,现在的豆辑都会制作成独立包装。手工做好的豆辑排列好放上包装机器,一个个独立包装的豆辑便可出售了。 包装豆辑 豆辑整块呈浅黄色,中间明糖部分是深褐色,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香甜可口,真是色、香、味俱佳。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原味豆辑上裹上椰丝、黑芝麻、白芝麻等,就成了不同口味的新品种。
靖海豆辑吃起来软糯而不黏牙,香甜而不肥膩。配上潮汕的工夫茶,更是余味无穷!不少潮籍同胞,回归桑梓故里,总要买几盒带往海外,让亲人们共尝这家乡风味小食,以慰乡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