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匈战争第二十九章之祖龙耀世(八)

 金色年华554 2019-03-25

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之内容,便是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魏武侯与军事家吴起之间的对话,而对话内容,其实也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在论证一个我们现在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即,一个国家的盛世兴衰,往往决定其的不是地理因素,而是在于这个国家上层建筑能否始终做到积极进取,归根结底,正如吴起说的“在德不在险”。的确,古往今来,无论是大统一之帝国,还是各时代之割据国家,无一不是因为国家内部存在的问题而决定其最终成败的。再说地利之影响,诚然,历史中也的确有很多朝代的存活是有地利方面的因素,可是,事实证明,地利上的占优最终都并不能挽救其覆灭的命运,正如,潼关虽然险要,但毕竟项羽曾攻入过,刘裕曾攻入过,安史叛军也曾攻入过;剑阁亦是非常险要,更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非常,然毕竟邢峦曾攻入过,尉迟迥曾攻入过,郭崇韬亦曾攻入过;而再如长江之天险,可毕竟晋师曾渡过,隋师曾渡过,宋师更曾渡过。无疑,当魏武侯在夸耀其魏国的山川险峻之时,吴起则用事实在警告魏武侯,即,天下绝对没有攻不破的要塞,只有一个国家一直保持强盛,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才能真正保护自己,而如果这个国家的君主自己不修德,国家内部腐朽不堪,即使拥有再险固的山河,也终究还是难免覆亡的结局。
    

的确,作为战国初期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改革家之称的吴起,之所以对魏武侯反复强调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是因为其已经发现了魏国霸权有衰微的趋势,但是很可惜的是,表面上魏武侯承认了这个观点,但,在实际中,在那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还是决定于君王是否贤明,魏武侯的确也无愧于一代雄主,但毕竟还是比不了开创魏国霸权的魏文侯。魏武侯固然在魏文侯的基础上又不断提升了魏国的国力,但因为一些原因,魏国也开始无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而吴起的离魏去楚,无疑就是这个趋势的真正开始,而魏国之霸权,虽然在魏武侯时期依然保持,但在之后魏惠王时期,便开始走向了衰落。
    应该说,在战国时期,魏国的衰亡是极其具有影响力的,因为它不仅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始。魏国,曾经作为战国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也是公认的霸主,在军事上,力压诸国,魏武卒之威更是横冠天下,发生于周安王十三年的阴晋之战,吴起就曾以五万魏武卒,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由此创造了五万人,兼车百乘,骑三千匹,而大破秦国五十万大军的旷古战绩,之后的魏武卒更是横行中原,正如史书中所记载的,吴起在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时就曾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辉煌战绩,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曾经的那个大魏国的赫赫军威;而在政治上,魏国更是开创了历史上凡大国崛起的必要途径,其一为变法图强,其二便是急贤亲士,而魏国的迅速崛起,与保持将近百年的霸主地位,无疑,都让这种方法深深的刻在了当时的每一个诸侯国的上位者心中,由此才拉开了那场波澜壮阔的战国变法浪潮。同时,魏国变法之中出现的废除贵族世袭政治的口号,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于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虽然魏国最后并没有完全废除,但也尤为可贵,而且也为之后秦国的商鞅变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盛极必衰,到了魏惠王时期,由于各诸侯国的迅速崛起,以及魏国上层战略思想的盲目冒进,遂在战争上出现了“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的一系列巨大失败,由此,魏国霸业遂开始快速衰落,而之后的魏国便彻底沦为了二等强国,之后的战国局面,便也有由魏国一强独霸局面而转自成为了多强争雄,如史书所见,先有秦齐争霸,又有秦楚争雄,以及秦赵死战,而战国的战争惨烈度便也从此之后不可避免的愈加剧烈。


    

而再说魏国的衰弱,其直接的影响就是秦国的崛起,事实上,秦的强大更多的还是得归功于魏,正是魏国的疯狂进攻,让秦国置之死地而后生,开始了史诗般的逆袭征程,而再有魏国的政治制度,魏国行事手段,可以说秦国都是在其基础上学习,以至于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就更不必说魏国为秦国提供的那些旷世奇才了,总之,应该说魏国对于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无疑就是对于秦国的刺激,从而引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一个国家的出现。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於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後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而魏国,一直到最后,其实也曾有再度强大起来的可能,如上述所言,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五合诸侯,一度大败秦军,然而又是因为秦国暗使间谍挑拨信陵君与魏王之间的矛盾。终于,魏王由于害怕信陵君太过势大,强要其交出兵权,于是自知再无力参与朝政的信陵君遂在不久后便郁郁而终,于是,魏国的最后一个机会,便也被魏国亲手给毁了。而之后不久,便有蒙骜大举攻魏,魏国遂彻底衰微。

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史记·魏世家》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魏王假三年,秦王政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5年,在扫平韩赵燕三国之后,秦国中央遂下达军令,由王贲所部展开对魏战争,同年,王贲军很快便推进到了魏国都城大梁,围城三月,迫于魏都的坚固,王贲便根据魏都大梁地势过低的客观情况,遂采用引水攻城之计,于是,滔滔的黄河之水便向着魏都大梁汹涌而去,而后,走投无路下的魏王,最终还是选择了出降秦国,从而彻底结束了魏国的国祚。由此,再回到吴起的那句“在德不在险”,则可以说魏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纵然有山河之固,都城之坚,但由于其自身内部的问题,让魏国丧失了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于是,其灭亡也是当然的了。
   

终于,在秦国开展全面统一战争后的第五年,三晋最后的魏国也宣告覆灭,而再纵观此时之中国地区,除过残破的燕国与弱小的代国之后,对于秦国能够造出威胁的,便就只剩下了那个南方的楚国与东方的齐国了。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