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魏大战七次,争夺百余年,河西之地为何如此重要?

 浮生偷闲 2022-12-26 发布于安徽
图片

NO.1885 - 河西之地

作者:孤寂寒光 / 编辑:冷小军

河西,顾名思义是黄河以西。黄河自禹门口出山陕大峡谷之后有一段干流,这一小段附近地区就是战国的河西之地。《史记·吴起列传》曾经有这么一段:“武侯浮西河而下。”这里的西河就是当时的河西之地,这块地也是吴起特地为魏国打下来的。

有了河西之地,魏国大大压缩了秦国的生存空间。如果不是魏武侯与魏惠王都把精力放在中原争霸上,秦国很有可能面临灭国风险,也就谈不上后来的商鞅变法了。魏国嘴里的河西之地,指的就是黄河以西的八个城市,即少量、雕阴、彭衙等地。秦国与魏国争夺河西近百年,如果算上晋国时期,那就更有年头了。那么,河西之地为什么如此重要?

图片

战国前期形势图

秦晋时期两国进行了多次攻伐,比如著名的崤之战就发生在河西。在春秋时期由于晋国实力远胜秦国,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晋楚争霸中原,没有秦国什么事。到了战国,秦魏主要在河西进行了七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419年,此时的魏国经过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后国力强盛,吴起又为魏国训练了超出当时时代的魏武卒。

相比之下秦国处于内乱之中,且在国力上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关东六国。这场战争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答案,最终吴起拿下河西之地,秦国被压缩到关中平原的狭长地带。第二次河西之战是公元前390年秦惠公带着50万大军进攻魏国阴晋,此战吴起带着五万魏军以少胜多,打得秦军丢盔卸甲。商鞅变法之前秦军与魏军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存在代差。

图片
吴起

第三次河西之战发生在秦献公继位之后。秦献公算得上商鞅变法前秦国一位比较有进取心的君主,秦献公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后率军再次对河西发动进攻。一开始秦军趁着魏国在中原争霸还比较顺利,但随着庞涓领军支援河西,秦献公再次失败了。在遇到孙膑之前,庞涓也算是关东六国少有的名将。此战不仅大败秦献公,还逼迫秦国将都城迁到了泾阳躲避魏军。

第四次河西之战发生在商鞅变法之后。但秦魏的实力差距不会因为一次变法迅速改变。商鞅带领秦军在公元前351年进攻河西,由于魏国刚经历了桂陵之战的失败,被商鞅趁虚而入。不过魏国很快调集重兵西进,夺回了安邑等西部重镇。

图片

商鞅

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魏国由于马陵之战惨败实力大为受损。此时商鞅用计诱俘了公子卬并占据了函谷关。并再此之后的十年里对河西发动了多次进攻,尤其是雕阴之战消灭魏国在河西最后的主力。此后魏国再也没有夺回河西。

不用看秦晋时期,仅仅是秦魏之间就进行了百年的战争。最终以秦国全面占领河西结束。河西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大多是丘陵地带,在今天属于陕北高原。虽然战国时期气候温暖湿润,但河西也绝对算不上膏腴之地。而且河西远离中原文化圈,在当时绝对是化外之地。当时的河西人烟稀少,根本谈不上有多大的经济价值。

但这块地对于秦国相当重要,不夺取河西之地,就根本谈不上后来的横扫六国。但好在此时的魏国也犯了大错。魏武侯与魏惠王两代君主的长期战略失误,为秦国崛起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图片

看看河西之地的地形。河西之地大概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可以分为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关中沃野千里,有泾渭两条河流形成的冲击平原。这里的地形好在农业生产便利,但坏在地势低洼。如果魏军占据了河西之地,将对秦国产生严重的压迫感。秦国将时刻面临魏军大举南下的窘迫环境。再有秦军如果想要在河西之地作战,必须越过洛水峡谷。古代运输技术落后,对于秦军来说如此恶劣的地形大大增加了运输难度。

仅从地形上考虑,秦国必须拿下河西之地,否则就有灭国危险。纵观历次河西之战,即便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军也没有拿下。直到魏军马陵惨败,秦军才有机会夺取河西。

这场百年大战中,魏国一直对秦国有着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在魏武侯时期,魏国控制着河西和函谷关,秦军想要突破这两大防御线几乎不可能。所以魏武侯才有“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这样的感叹。而守护住河西,才能保全魏国整个西部领土。

图片

同样,如果秦国占据了河西和函谷关,也相当于进入一个保险箱。后来的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可以说谁控制了河西和函谷关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但这样一幅好牌还是被魏国打烂了,这与魏国的战略失误有直接关系。

魏惠王时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迁都。魏国放弃了自己在河东的安邑,迁到了中原腹地的大梁。这一事件对魏国和秦国国运影响甚大。很多人会把魏国迁都与畏秦联系到一起。实际上魏国迁都之时,秦国还不足以击败魏国。甚至可以说,如果魏国不迁都大梁,秦魏在河西一地的较量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魏惠王继位之路并不顺利,魏武侯死后魏国出现争位局面。魏惠王是通过击败韩赵联军才登上大位的。魏惠王的主要势力在邺城,也就是魏国东部地区。魏国的国土在战国初期非常奇怪,一块是以安邑为中心的河东和河西,另一块是以大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这两块领土间只有太行山的井径可通行。

图片魏国两都之间的交通

这对于战国时代的运输力是一种考验。所以,魏国经常把太子封到另一块飞地上。比如魏武侯就管理过中山国地区,魏惠王也当过邺城封君。魏惠王初期由于政治上的不稳定,魏惠王才决定营建大梁城稳定自己的基本盘。

都城所在位置往往是国君安全感最弱的地区,所以魏惠王自从进入大梁之后就集中精力参与中原争霸。但中原乃四战之地,魏军经常顾此失彼,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桂陵和马陵之败。大将庞涓被杀,魏军精锐尽失。而此时正赶上秦国商鞅变法,秦军战斗力陡然提升。于是才有魏军雕阴之败,河西、函谷要地拱手让人。

图片秦兵

魏国与秦国国运之争,看似一切很合理,但一切又不那么合理。问题就出在魏国的先天不足上。韩赵魏三家分晋,但三家领地犬牙交错。魏文侯时期为了稳定后方又不敢与韩赵撕破脸皮,结果导致魏国国土分成三截。就算魏惠王不迁都大梁,东部领土也会因与其他国家的征战逐渐被蚕食。

相比之下,秦国就没有这么多顾虑。秦国属未开化之地,秦人受中原礼教影响较小,领土内贵族势力也没那么复杂。商鞅变法遇到的阻力也远小于关东六国。且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击败西戎后,边境相当安全。秦国要想向东扩张,要么拿下河西,要么被魏国困死。变法图强,令秦国实力大增,最终占据河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