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奉五 现代医家(1911-1977年)。北京人,早年从名医韩一斋学医,究心钻研妇人病,并长年悬壶实践,颇多创见。主张妇人病应责诸肝、肾、脾三经及冲任二脉,治病颇有效验。尝任北京市中医医院妇科副主任,著有《刘奉五妇科经验》。 术后感染医案(一) 陈XX,女,26岁,外院会诊病历。住院号126302。 会诊日期:1970年8月22日。 患者因孕过期3周余,自然破水。于1970年8月12日行剖腹产。术后即觉胃胀痛,腹胀(合并肠麻痹)。阴道出血不多,尿少。体温37℃~38℃之间。血查,白细胞24900/立方毫米,曾用红霉素静脉点滴及服中药,大便次数反而增多。胃痛及两侧腹部疼痛仍在。8月19日开始体温逐渐升高,伴有发冷,躁热,口干、无汗。血查白细胞44300/立方毫米,曾使用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体温仍在38℃~40℃之间。目前持续高热已10天之久。4月22日最高体温40℃,口干,口渴,烦躁,食欲不佳,胃痛,食纳日减,腹胀痛、拒按,大便日解4次、黄色粘稠便,小便正常。无恶露,右下腹可触及有包块,有明显压痛。 检查: 8月22日体温38.3℃~40℃之间,腹部明显膨隆,两肋下部及腰两旁肌肉紧张,右下腹可触及7×4.5厘米的包块,压痛明显,有反跳痛。 内诊检查: 子宫界限不清,无恶露排出,左侧宫旁组织有浸润块,有压痛。白细胞22200/立方毫米,中性白细胞90%。舌质红,苔白稍腻。脉滑数有力。 西医诊断: ①术后盆腔腹膜炎。②盆腔脓肿。 中医辨证: 毒热壅盛,血瘀成脓。 治法: 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方药: 连翘五钱 银花五钱. 蒲公英七钱 败酱草五钱 赤芍二钱 丹皮二钱 黄芩三钱 马尾连二钱 玄参三钱 生地三钱 青蒿三钱 地骨皮四钱 地丁四钱 薏苡仁四钱 犀黄丸三钱(分服) 治疗经过: 8月23日: 体温逐渐下降(37℃~39.3℃)合并使用青霉素、庆大霉素。 8月24日: 晨起体温已正常,复查白细胞14350/立方毫米。食欲好转,腹痛减轻,腹软,左侧宫旁组织压痛仍较明显,有时阴道有血性分泌物,出汗较多,全身皮肤湿粘。脉沉缓,苔薄白稍腻。拟以清热解毒佐以养阴为法,方药如下: 连翘五钱 银花四钱 蒲公英四钱 败酱草三钱 生地四钱 白芍三钱 麦冬三钱 玄参三钱 甘草三钱 丹皮一钱 黄芩二钱 犀黄丸一钱(分服) 8月27日: 近两天来体温正常,午后见有头晕,恶心。出汗仍较多,夜间出汗更多,食纳尚好,右下腹包块较以前缩小,压痛减轻,子宫轮廓清楚,血性恶露极少。拟以育阴敛汗为主,佐以清解余热,方药如下: 生地四钱 玄参三钱 麦冬三钱 甘草二钱 地骨皮三钱 焦栀手三钱 黄芩三钱 马尾连二钱 赤芍二钱 丹皮一钱半 生龙骨八钱 阿胶四钱 浮小麦八钱 8月31日: 药后一般情况尚好,有时低烧,体温最高37.5℃,心烦急躁,睡眠不佳、汗出仍多。脉滑稍数,苔白,拟以清心化热和胃为法,方药如下: 生地四钱 赤芍三钱 黄芩三钱 马尾连三钱 焦栀子三钱 地骨皮三钱 银花七钱 木通一钱 天花粉三钱 生石膏五钱 蒲公英五钱 延胡索二钱 枳壳一钱 9月4日: 药后出汗巳大减,胃及下腹部有时疼痛,口干,低烧未退,白细胞16500/立方毫米,中性自细胞88%,脉滑数,舌赤苔少,方药如下: 生鳖甲七钱 地骨皮三钱 青蒿二钱 蒲公英六钱 败酱草六钱 丹皮二钱 银花-两 大青叶三钱 连翘三钱 黄芩二钱 9月9日: 左侧下腹仍痛,二便自调,低烧仍在,右侧髓窝内侧的包块如鸭蛋大,有轻压痛,活动不明显。化验白细胞:13200/立方毫米,中性白细胞83%,淋巴17%。方药如下: 银花五钱 蒲公英五钱 败酱草五钱 地丁五钱 连翘四钱 丹皮二钱 生地二钱 犀黄丸一钱半(分服) 9月11日: 症状同前,上方去生地,加赤芍一钱半,冬瓜子一两,黄芩三钱。 9月14日: 体温在37℃左右,伤口缝线感染有脓汁排出,恶露多,色鲜红,有臭味。拟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药如下: 连翘五钱 银花五钱 蒲公英五钱 败酱草五钱 天花粉三钱 赤小豆三钱 地丁三钱赤芍二钱 益母草三钱 五灵脂二钱 犀黄丸二钱(分服) 9月16日: 一般情况尚好,腹痛已减轻,仍有低烧、腹胀,创口感染换药。上方去益母草、赤芍、丹皮加黄芩二钱,马尾连二钱。以后曾加减使用过土茯苓、生地、地骨皮等。一般情况平稳,低烧逐渐清退。 10月14日: 体温在37℃以下,右侧下腹未触及界线明显的硬块,皮肤伤口缩小。10月14日,化验白细胞50OO/立方毫米。 1O月22日: 体温正常,右下腹包块巳消失,伤口尚清洁,一般情况良好,出院换药。 〔按语〕 本例系剖腹产术盾腹腔感染,形成盆腔脓肿,继发肠麻痹,病情比较复杂。 当时症见高烧,口干,腹胀痛而拒按,右下腹部可触及包块且有压痛。白细胞明显增高。脉见滑数有力,舌质红,苔白稍腻。已无表证可言,腹部胀痛,大便次数多,色黄粘稠,也非腑实证,而是毒热壅聚,气血瘀滞,内痈为患。 毒热内攻胃肠,腑气不畅则胃痛腹胀便稀便泄。 气滞血瘀则痛有定处,块拟聚,恶露不行,停聚于胞宫。 毒热雍聚,内炽日久,更加耗伤阴津、气血以致正虚邪实。 治疗时以清热解毒化瘀消痈为主。 重用连翘、银花、蒲公英、败酱草,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赤芍、丹皮凉血活血,但用量不宜过大以防毒热走散; 生地、青蒿、地骨皮、玄参养阴清热为佐; 薏苡仁配合败酱草解毒排脓消痈; 芩、连清理胃肠之毒热; 犀黄丸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配合原来使用的抗菌素次日体温开始下降。 方中虽然未用行气消胀之品,但是毒热清解之后,腹胀腹痛也明显好转。继用上方之后,热势渐衰,气血已见活运,故腹部包块压痛已减,恶露已行。 由于汗出较多,所以二诊时加麦冬、玄参养阴生津。 赤芍改为白芍,因为赤芍破血疗腹痛可解烦热,而白芍补虚生新血,尤能退热。 但是,由于瘀血恶血,毒热蒸腾故汗出量多。三诊时,使用黄芩、马尾连、栀子欲清三焦之热邪以治其本,又加生龙骨、浮小麦养阴敛汗以治其标。 药后汗出仍多,低烧未除。四诊时,加生石膏、银花、蒲公英清毒热则汗出减少。 本例因病情复杂合并症也多,疗程也长。 长期高烧虽然已退,但是持续低烧仍未除,而且又合并伤口感染,恶露量多、色鲜红有臭味。所以曾加减使用过益母草、五灵脂以活血调经;冬瓜子活血行气,化瘀清热而排脓;赤小豆入血分凉血清热活血排脓。 在中西医配合治疗两个月后,右下腹包块消失,白细胞正常,局部伤口清洁,一般情况尚好出院。 下期介绍:“术后感染医案(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