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一直认为,张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外交官”,可能有人会说,战国时期,张仪、苏秦,巧舌如簧,合纵连横,他们搞外交的时候,张骞还没出生呢,张骞怎么可能是第一位外交官呢?其实从历史角度来看,张仪苏秦等人,虽然才华出众,但却只能算是“内交官”,因为本质上,战国时期的各国,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大月氏,是在中亚地区,这才是真正的外交。 张骞作为我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第一次开创了丝绸之路,使当时对西域的道路和人文环境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其中不光有气候和饮食的不适,途中还被困在匈奴手中长达十年之久,所受屈辱折磨。虽然都坚持了过来,可是到达目的地后,还是没有完成一项的任务。 张骞的任务,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说服大月氏(da rou zhi)和汉朝一起夹击匈奴,汉朝西北部常常受到匈奴骚扰,匈奴之乱已经威胁到西北领土,不得不治,汉武帝听说大月氏与匈奴有世仇后,便派遣张骞前往西域,与大月氏共议夹击之事。 趁着匈奴内乱之时,张骞与其伯父成功的逃离了出来,到了大月氏的领地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张骞以为此事必能顺利议成,却不料惨被拒绝。后来为了说服大月氏足足用了一年之久,最终在此事上无功而返。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使大月氏拒绝了这个报仇的机会呢? 其一,大月氏并不信任汉国 在汉朝,相互离得很远部落的都并不太知晓对方的实力,张骞出使也是带着搜集情报的目的而来。也许听到过许多流言,也许张骞这个使臣将自己的国家夸得很好,但大月氏没有必要为了一些的没有凭据而冒着风险攻打匈奴。万一大月氏在攻打中发生意外,后果将难以预料。汉朝也不会为了保护大月氏而做出太大牺牲。 不了解也说明了双方缺少交流的方法,两个没有交流的国家,又何谈信任,又如何商讨合盟之策? 其二,大月氏没有利益可图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匈奴生性残忍,在战场上自己的士兵会受到极大损伤。而就算战胜,匈奴领地极为贫穷,还需骚扰大汉才得以生存,就算战胜大月氏也得不到任何东西。牺牲远远大过所得。而如果失败,损失将会大到想象不到,怎么打都是亏。 大月氏现在富足,可以不惧匈奴的骚扰。如果是最好的结果战胜,大月氏也靠匈奴的东西弥补了缺失,大仇得报。可他们将迎来汉国作为邻居,有一个不了解的的邻居,后果是无法控制和想象的。 大月氏难道真的不想保仇吗?不想是不可能的,当张骞带来这个建议时,他们的主君可能也会心动,也会期待打败匈奴的时刻,可是族群的根本才是最重要的。汉朝的提议看似是良策,可对大月氏来说风险过于大,是一个几乎没有好处的事情。 大月氏的拒绝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败就一无所有,胜也会有亏损,鬼才会和你合作啊?客客气气的招待张骞,客客气气的回复大汉,匈奴和大汉两方都不得罪,无疑是最明智的决定。并不是忘记仇恨,而是力不从心,只不过做了一个对他们而言最佳的选择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