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生产力飞速发展,过劳现象却越来越严重?

 繁星1 2019-03-25

过劳死,离我们远吗?

2018年底,一位25岁程序员凌晨猝死,仅仅入职半年。

2018年10月,某大厂驻外工程师工作归途中离世,离世前还有30+天年假没有休。

2015年3月,36岁的IT从业者张某被发现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死前对妈妈说“太累了”。

……

过劳死的个案频发,也印证了过劳现象的严重存在。

据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2年度,69.4%的受访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超时工作问题,其中42.4%的受访者每周工作40~50个小时,18.5%的受访者每周工作51~60个小时,5.5%的受访者每周工作61~70个小时,1.8%的受访者每周工作71~80个小时,1.3%的受访者每周工作80个小时以上。

在2010年对北京市中关村和CBD企业知识员工的过劳调研中,结果表明,处于红灯危险区(符合过劳死10大信号中6项以上即为红灯危险区)的人员为26.7%。情况十分严峻。

不仅中国,过劳问题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化过劳竞争的势头也在不断发展。

凯恩斯:一旦贫困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会为闲得无聊而烦恼。

有趣的是,由于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劳动者的生产率提高了两倍以上——换言之,80年代劳动者只需要一般时间就能生产出40年代末人们拥有的全部财富和服务,曾有美国参议院议员勾勒出这样一幅蓝图:

到20世纪90年代,实现每周4天工作制(每周休息3天),每周工作22小时,每年劳动6个月,或者将标准退休年龄提前至38岁,等等。

不仅如此,还有大量论文和专著讨论过多的自由时间和闲暇时光的威胁。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就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性》,文中指出:到下个世纪,一旦贫困问题得到了解决,享受闲暇的时代就会到来,人们会为闲得无聊而烦恼。

然而……

工作时间减少的趋势并未持续太久。不仅如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势急转直下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已开始热议过劳问题(over work)。

那么,为什么生产力飞速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

在《过劳时代》一书中,作者森冈孝二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与研究案例,结合时代背景,给出了以下答案:

全球化

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世界各国工人在工资和工作时间上产生竞争。

信息技术的发展

自从有了通信工具,家里家外都成了职场。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社交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将其放入工作场景,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通讯工具创造了“24*7”的商业工作制。

IT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工作范围越广,工作量越大。我们已经进入了没有互联网、手机、电子邮件就无法工作的时代,人们无论待在家里还是出门在外,都无法逃离职场。

消费社会的到来

消费社会的到来,使得速度成为抓住消费者的关键。人们为了挽留顾客、提高速度、降低成本,不仅追求更长时间和更大强度的工作,还倾向于雇佣兼职员工、派遣员工等工作性质更加不稳定的员工。快递业、24小时便利店都是为提供便利的消费体验,而付出过量体力劳动的代表行业。

同时,从消费者角度讲,金钱对人来说越来越重要,人们赚钱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几乎成了一种强迫症,这一切都助长了长时间工作制度的形成。想要多花钱,必须多赚钱;想要多赚钱,必须多工作。

管制放松

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英、美、日三国的领导人都提倡“小政府”,压缩社会保障费用,为扩大民营企业的盈利机会而推进放松管制、民营化和市场化。这种政治思想的基础是“市场个人主义”。

一旦将市场个人主义应用到劳务市场,就意味着把劳动力视为一般商品,那些为了保护劳动者、改善劳动条件而在各个领域针对雇主设立的限制令将会被要求放松甚至撤销。

尤其在结果导向的工作文化中,如果不加班,工作就会越积越多,就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即便公司不鼓励加班,只要默许员工这样做,就会成为诱发过劳的重要原因。

除了导致过劳死,过劳还有哪些危害呢?

过劳状态不但导致了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社交减少,还会诱发交通事故、增加抑郁症患者和自杀率……这已经成为一种亟待引起重视的社会现象。发达国家已经采取各种方式为过劳踩刹车,“慢工作”、“慢生活”、“慢食主义”的潮流也在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人群中蔓延。

对于缩短工作时间、杜绝过劳工作,书中也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

但不可否认,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个人、公司还是政府,想凭一己之力扭转局面都很困难。

有关《过劳时代》这本书:

《过劳时代》是日本久负盛名的“岩波新书”中的一部,2005年问世,迄今已再版20余次。虽然内容主要揭示十几年前日本社会的过劳问题,但对于今日的中国社会而言,不啻为一面镜子,具有借鉴意义。

《过劳时代》

作者  [日] 森冈孝二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岩波新书精选01 

译者: 米彦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