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祖先在成为智人之前和之后的漫长演化史中,都深受着自身文化的影响,因为其文化本身,同样塑造着人类祖先所生存的环境,而文化所塑造的环境本身,又反过来成为了影响人类生物演化的重要因素。 本文中,所谓文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各种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火的使用和保存,烹饪技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饮食偏好,农业技术,关于各种动植物的知识等等。它是人类祖先/人类在后天学习和发现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它通过代际的传承和积累逐渐的形成。 人类能从非洲出走,而后遍布全世界,主要是通过文化进行适应的,而较少通过生物演化。我们只要稍微观察便会发现,那些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种动物,是通过生物演化来适应各地不同环境的,例如动物在寒冷地区就常常伴随着一身厚厚的皮毛进行保暖。而人不同,人是通过文化进行适应的,我们在寒冷的地方,不是通过进化出一身厚厚的皮毛来进行适应的,而是通过制造暖和的衣服来适应的。当然也有通过生物演化进行适应的,例如为了适应高纬度地区的日照,人类皮肤变得更白了。因此也有了白,黄,黑三种某种意义上有点差别的人。但这种适应性变异较少,还没导致生殖隔离,依然属于同一物种。 单单说文化因为塑造环境而深刻影响了人类生物演化,显得实在太抽象了,让我们从一个例子开始讲起吧。看过汤姆.汉克斯《荒岛余生》的人,应该都会对那一段”钻木取火“有深刻印象。我们很早就在课本里学过”钻木取火“,但如果在没有打火机,火柴,火种等工具的帮助下,你大概率是没办法独立完成”钻木取火“的工作的,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取火本身并不是人类的生物本能,取火和使用火只能说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后天学会的。事实上,一直到近现代,依然有不少部落人类不具备生火能力,比如安达曼岛人,北阿契人。他们只能保留并保护火种,甚至保留火种本身在某些极端环境下也是很困难的,比如在暴风雨来临时。 然而,人类的消化系统已经变得非常依赖用火烹饪的食物了。我们的嘴部相对于跟我们体型相似的动物而言,显得非常小且咬合无力;同样我们的胃也只有体型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三分之一大,结肠也不过是它们的60%,而且我们身体消解有毒野生食物的能力也很差。所以人类消化系统已经不再像其他所有动物那样适合生食,进行生食的人类往往会变得很瘦,经常感觉到饥饿,而且容易食物中毒和感染寄生虫,所以让他们靠生存几个月都很困难。 为什么人类的消化系统会变得如此脆弱?这就要回到一开始说的文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用火烹饪食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软化食物里的纤维,化解食物里的毒素,杀死食物中的细菌和寄生虫,加热还能分解肉中的蛋白质,减少胃酸的工作量,使得食物更容易被吸收。而另一方面,要塑造和维持一个像普通动物那样的适合生食的消化系统,需要比人类消化系统更多的营养和能量,虽然它们也可以进行熟食。 因此,在有火对食物进行烹饪的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环境改变了,这时候类似于人类的那一套消化系统,由于消耗的能量和营养更少,所以在同样是熟食的条件下,如果人类维持生命的食物可能是1,那么其他消化系统则可能是1.2甚至1.5.长此以往,特别是在极端环境下(例如食物稀少时),那么更有适应性的肯定就是用于人类那一套消化系统的动物了。 所以,”对火的应用“,”烹饪“等文化的出现和传承,使得人类祖先在这种被改变的”环境“下,产生共生演化,形成了一套不再适合生食的消化系统。类似的例子还有人类的肌肉和力量,人类的肌肉相对于跟我们同样体型的灵长类动物,显得十分无力和虚弱。由于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进行狩猎,使得人类不再有必要拥有那种非常强壮的肌肉就可以获得食物。而维持那些强壮的肌肉,同样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在被工具改变的环境中,过于强壮的肌肉开始变得不合时宜,适应性也随之降低。 事实上,在人类的演化过程,”文化学习和传播“本身就制造了选择的压力。那些更能习得更多文化,以及习得更好的文化的祖先们,在同其他同类的生存竞争中,可以拥有更多的适应性优势,它们可以因此获得更多的食物,避免吃到有毒的食物,各种优势的积累,导致它们能有更多的子孙,并且子孙们逐渐占据整个部落。 学习文化,有两点很关键,首先是个体的学习能力,其次是跟对的人学习。个体的学习能力,往往要求更好的模仿能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和手脚协调能力。而模仿能力,记忆力等,往往跟更高的智力呈正相关性,而更高的智力,则常常意味着更大的脑容量,以及更大的头。 对智力的选择,使得人类的祖先变得越来越聪明,当然,代价是越来越大的头。而越来越大的头,导致所有的人类都不得不在非常不成熟的状态下,被从母体里生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所有的人类都是早产儿。早产儿们,有很漫长的童年期,需要细心的照顾,而如果单靠雌性来抚养的化,那么生存的概率很低,更何况雌性在生产前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很虚弱的,这就导致雌性对于雄性的选择非常重要,她可能需要一个有责任性,愿意抚养自己小孩的雄性。当然,关于择偶的策略其实蛮复杂的,它也衍生出一系列两性心理的演化。 而对于跟对人学习文化本身,需要人类更高的社交智力。研究发现,人们在进行文化学习时,往往会选择那些更有声望,更成功,年纪更大,但跟自己在性别和种族上更相似的人。而要辨识这些因素本身对社交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文化学习在社交能力上也产生了一定的选择压力。当然,文化学习并非智力和社交能力唯一的选择压力,但确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压力源。 文化对人类生物演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我之前的文章《人类的差异---我们不一样》中所言,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不同地区人类在基因上的差异。例如由于部分地区的人类学会了驯化和饲养骆驼,牛,羊等动物,而这些动物都可以提供稳定的奶源,这就使得那些在6岁之后依然可以食用奶的人,拥有很大的生存优势,他们生产依然拥有乳糖酶,可以分解消化乳糖。而对于那些长大后无法再分解乳糖的人而言,喝奶本身意味着腹泻和拉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目前,在欧洲有很大比例的人在成年后依然分泌乳糖酶,而在亚洲这种比例则小很多,可能更亚洲的畜牧文化比较不发达有关。 文化除了包括各种技能和生活方式之外,还包括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社会规范(道德规范)。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为了能在群体中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以及为了应付群体间的竞争,人类演化出一系列亲社会性偏好。例如公平感,可以让你在分享食物时,能得到你应得的一份,缺乏公平感的人,容易被欺负而不知,如果每次分享食物时都比别人少且不因此而愤怒,那么你的适应性肯定会因此而降低;而同样,如果你缺乏公平感,老是在同别人分享时对别人不公平,也会招致他人的反噬,最后被驱逐出群体。 人类祖先在群体生活中演化出一系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以应付群体内生活和群体间的竞争。而这些社会规范是建立在人类祖先的本能基础上的:人们会把这些规范内化,当它们自己违反规范时,会羞愧后悔难过;而当它们看到别人违反规范时,会愤怒鄙视和排斥(内化规范的人和群体本身更具有适应性,因为他们不容易因为违反规范而被驱逐,同时也不容易被违反规范者剥削。)。而强烈的群体内生存压力和群体间竞争(战争等),也使得大部分规范是亲社会性的,包括对群体内成员的慷慨,诚实,互助,以及减少彼此间的暴力。只有内部团结和更无私了,才更能应付来自其他群体直接的竞争。 这些亲社会规范,结合人类的社会性偏好,以及对规范遵守的本能,使得人类祖先在漫长的文化演化过程中,对自己找个物种进行了驯化。那些更容易违反规范,有反社会人格倾向的祖先的基因,被大比例的从基因库里剔除出去了,造就了人类在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最后,文化对人类生物演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本文所谈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当然,我这里也不准备包罗万象,而只是想把读者引向这一维度的思考和探索,如果该篇文章能引起您的兴趣,那便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