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地形篇(上)

 cntagu 2019-03-25

此篇虽名为“地形篇”,但这里的地形与现代军事地形学中的地形意义不同,整体来说,倒是与地理的概念更接近。本篇主要阐述作战与军事地理之间的关系,作者在将地理分为六类的同时,也将又论述了因将领的无能与失误所造成的六种“败道”之兵,并对将领的带兵素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

【注析】

这里作者先对地形进行划划分,先通论,再分论。


【原文】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译文】

凡是我军可以去往,敌人也可以到达的地域,叫做“通”;在这种地域内,我军应该应抢先占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依此作战就会有利。

【注析】

“通”的本意为:没有堵塞,可以通过。作者以此为对敌我双方行动均无妨碍的地形命名。并提出在这种地形中作战的要点是占据高地,且保持好粮道。“居高阳”的优点作者在前面的《行军篇》中已经给出了理由,即“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此处虽未对“利粮道”的理由进行论述,但其道理是浅显易懂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居高阳”和“利粮道”是并列关系,即二者要同时满足才会“以战则利”。因此,用孙武的观点去看待《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失街亭”中的马谡,它只注重了“居高阳”而忽略了“利粮道”。所以说,我们的“知”与“行”是两回事儿,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比“不知”与“知”之间的差距小,如同能读懂兵书和会运用兵法是两回事儿一样。


【原文】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译文】

凡是可以前出,却难以回返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地上,如果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很可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预有准备,我方贸然出击又未能取胜,则会陷入难以撤出的境地,这就不利了。

【注析】

这里的“挂”字,应为取其“钩住、拴住”的本意。这种地域包括:前方低平后方高陡、前方平坦后方险峻的地形,去时顺流返回逆流的水系等等。从本句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孙武在谋划用兵时既着眼当前行动,又考虑到后续的行动。用下棋的俗语是,不但要考虑到当前一着棋,还要考虑到后几着的连续性。既考虑到取胜后的行动,又考虑到失利后的行动。本质上是处处贯穿作者“制人而不制于人”的保持战场主动性(行动自由)的思想。


【原文】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译文】

凡是既对我军出击不利,也对敌军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的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军也不能茫然出击,而是要假装率军退却,诱使敌人出击,敌人出击到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有图了。

【注析】

在《行军篇》里孙子提到“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这里又提到了“令敌半出而击之利”。二者的关系,前者应为特例,此处更具普遍意义。也可以视为“半渡而击”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因为从逻辑上看,水系(河流)就是一种对双方出击都不利的“支”地之一。


【原文】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译文】

在“狭窄的通道”上,如果我方抢先占领,一定要用重兵把守抵御以等待敌人的进攻;如果敌人创造占领并用重兵把守,我军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并无重兵据守,就可以进攻。

【注析】句中“盈”与“亏”相对,意为满、多、充足,此处为足够的兵力,即重兵。“从”本为“顺随”之意,此处指顺随敌人之意(敌人之意是等你来攻)。

隘地属于易守难攻,并对作战有重要影响(如机动自由)的地形。因此作者才会强调若无重兵则应攻取。但对方如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在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孙武还是强调不去强攻为好。这与前面所说的“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观点相一致,也就是作战一定要避实击虚。所以在这一点上,毛泽东的“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的思想与孙子是如出一辙的。

当然,孙子与毛泽东所提出的这一观点,是将自己置于有充分行动自由的为将为帅者的地位,对于中层、下层将领来说,当受领的任务是攻击敌人时,即便是“堂堂之阵”以及重兵把守的隘路也必须想办法攻击,如果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也要实施强攻。因为他们的行动往往会影响到更大层面的胜败。如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就是如此。

此外,我们在读《孙子兵法》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一点,那就是这部兵书中的很多观点是有条件的。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孙子大致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的时期,其兵法里主要阐述的是作为一方诸侯或其将领率兵进入他国实施进攻作战时的战略战术及注意事项,同时这一时期的战争,往往是通过一次战斗即可分出国家的胜负,所以在这部兵法中处处体现出“速战”、“慎战”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自孙子之后,很多人将其速战速决的思想给无限扩大,认为一切作战都应如此。事实上,当一方追求速战速决时,另一方将战争拖到更为长期的时候,则是对其最好的应对。回想起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思想就是速战速决,即所谓的“三个月灭亡中国”,因为他们所处的境地是与孙子兵法中的条件相似,而当时的国军在抗日初期即大规模与日军正面重兵想抗衡,应该说是正中了日军的下怀。而毛泽东所提出的《论持久战》,无疑才是正确的道路,这也是毛泽东对战争规律确具有独到的准确把握的伟大之所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同样是兵法,能否真正地因地、因时、因敌地使用,才真正地体现出了为将为帅者运用兵法的水平。


【原文】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译文】

在“险阻”的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一定要控制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的进攻;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

【注析】

对于险地,此处与作者在行军篇里提到的“战隆无登”相同,即避免仰攻高地。


【原文】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译文】

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力量均同就不宜前去挑战,勉强求战则很不利。

【注析】

此处的“远”是指我方距我营垒远,距敌营垒近。在冷兵器时期,军队机动很远,前去敌人营垒前挑战,对方有以逸待劳的优势。


【原文】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译文】

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是将帅的极其重要责任所在,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

【注析】

“道”指原则或规律。“至”最、极之意。此外,孙子将认真研究与考察地形对作战的影响作为军事将领必备的素质之一,将其提高到“至”的高度,这一点即便是现代战争,同样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军地地形学则成了几乎所有军校必开设的课程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