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孙子兵法》:地形

 z开卷有益 2023-01-14 发布于河南

地形篇

在战争中,地形是战争所发生的载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战争双方的主动被动,兵力使用效率,所以《孙子兵法》非常重视地形,在前面的《行军》篇中讲到了如何在行军宿营的过程中利用地形,本篇《地形》篇换了一个角度,主要从作战的角度来讲怎么利用地形。

本篇以六种地形来举例,来强调一个观点,地形是军队的辅助,得到了地形的辅助,就是增加了战斗力。

下面我们先来看孙子举出的这六种地形:

原文: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文章图片1

地形有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

下面我们结合孙子的原文来分别解释这六种地形,当然了,这里只是举出六种代表性的地形。

原文: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文章图片2

我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这样的地形叫通形。通形,需要先占据高地和阳面,确保粮道畅通,这样就有利于作战。

这种地形,敌我双方都可以轻易到达,所以要占据制高点,保障粮道的畅通,来争取在这个地形下的主动权和可以长期坚守的物质条件。在古代战争中,占据了制高点,保障了粮道的畅通,就可以在一个地方长期拖住敌人,然后接下来的一招就是想办法去截断对方的粮道,或者可以想办法从计谋上去瓦解对方的军心士气,手段很多,一招不奏效就再换一招,灵活自如。

原文: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文章图片3

可以去,难以返回,这样的地形叫挂形。挂形,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可以主动攻击战胜他;如果敌人有防备,攻击不成,难以返回,就不利了。

这种挂形,往往是险阻之地,好去不好回,容易被敌人截断退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强调情报的重要性,要确定好了敌人没有防备才可以出战,而且要速战速决,在这种地形如果把速决战打成持久战,那就很危险了。这种情况就像现实中加盟咖啡店,火锅店,奶茶店一样,进去容易,承担各种费用之后还要盈利就比较困难,一不小心就陷入放弃又不甘心,继续坚持又还需要加大投资的两难境地。这种情况就像是陷入挂形之中,要想不陷入挂形之中,要么要确实打探到准确的情况,还可以一搏;如果对情况不是很清楚,或者拿不准,宁可错过这个不知道是不是机会的机会,宁可放弃进攻。

原文: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文章图片4

我主动出击不利,敌人主动出击也不利,这样的地形叫做支形。支形,敌人就算引诱我出战,我也不能出战;我就带兵离开引诱敌人出战,让敌人出来一般然后对敌人发起进攻,这样有有利。

所谓支形,就是两军之间有河流,峡谷,沼泽之类,不利于行军的地形,这种情况,就是自己适当退一退,引诱对方进入,等对方渡过一半的时候,再发起进攻,把对方的大部队都逼迫到这种不利地形当中,其实也就是通过这种地形去消耗对方的战斗力。

原文: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文章图片5

隘(ai四声)形,如果我先到达,必须前出隘口等待敌人进攻;如果敌人先到达,敌人如果有前出的部队我就不能进攻,如果敌人没有前出部队,我就可以进攻。

所谓隘形,就是各种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比如山海关,潼关这样的地形,如果是我先占据,就彻底阻断了敌人的行军路线,如果是敌人先占据了,就不要去进攻,因为这种战略要塞,是很难被轻易攻下的。除非有一种情况可以进攻,那就是敌人把部队部署在这些战略要塞之外,这样的部队实际上没有利用上地形带来的便利,所以这种情况下可以进攻。

原文: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文章图片6

险形,我先到达,必须占据高处和阳面等待敌人经;如果敌人先到达,我就带兵离开,不要去进攻。

所谓险形,就是可以给自己带来绝对优势的险要地形,往往都是地理位置很高,地形险峻的地方,解放前很多土匪选择的落脚地,往往就是这种地形,这种地方易守难攻,所以要先占据高处,就能对对方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对方占领的这种地方,那么,就只能带兵离开,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只能走。

原文: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文章图片7

远形,双方态势均衡,难以挑战对方,如果进攻会不利。

所谓远形,就是双方实力差不读,距离又很远,所以不要长途跋涉去挑战,这样很容易形成对方以逸待劳的优势。

原文: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文章图片8

以上这六种情况,是利用地形的原则,是将帅的重要责任,不能不仔细审查。

上面这六种形,决定了将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孙子兵法》第一句就讲到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对于地形的判断,一念之间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要慎之又慎。

下面接着讲军队六种失败的情景,简称六败。

原文: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

文章图片9

军队有走,驰,陷,崩,乱,北这六种败。这六种败,不是天灾,是将领的过错。

原文: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形势相当,却被敌人以一击十的,叫做走;士兵蛮横军官软弱的,叫做驰;军官蛮横士兵软弱的,叫做陷;偏将愤怒而不服从,遇到敌人愤恨擅自出战,将帅不了解他们的能力,叫做崩;将帅软弱没有威严,法令不明,官兵不讲规矩,列阵的时候错乱混杂,叫做乱;将帅不能判断敌情,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指挥军队不会选择精锐,叫做北。这六种情况,是必然失败的,这是将领的重大责任,不能不仔细审查。

实力相当的情况下,选择小股部队以一击十,自不量力,以卵击石,这叫做走。

士兵蛮横,军官软弱,就会造成以下犯上,不听号令,这叫做驰。

军官蛮横,士兵软弱,不能共同进退,这叫做陷。

偏将不听主帅调度,擅自出战,扰乱整体部署,主帅也不清楚偏将的能力,这叫做崩。

将帅懦弱,号令不严,军纪涣散,必然混乱不堪,这叫做乱。

将帅不了解敌情,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没有把精锐部队投入到关键为止,这叫做北。

这六种情况叫做六败,都是属于在自己还没有协调好,训练好的情况下就匆忙出战,自然是会导致失败。这六败产生的原因,跟地形的关系不大,主要是将帅造成的。所以放在这里,实际上让上下文的逻辑不太连贯,如果往后移,放在本篇的“知吾卒之可以击,”这一段话的后面,才是最合理的。这两段话主要是为了“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这句话做铺垫。

原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文章图片13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判断敌情寻找战机,计算地形险易和道路远近,是将帅的职责。明白这个道理而去指挥作战就能取得作战的胜利,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去指挥作战必然会失败。

所以,利用好了地形,就相当于是给自己增加兵力,增加主动权;利用不好地形,就相当于是给自己减少兵力,减少主动权。

原文: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如果按照战争的规律推测可以取胜,就算国君不让出战,也一定要出战;如果按照战争的规律推测不能取胜,就算国君一定要让出战,也一定不能出战。所以进不贪功名,退不避罪责,只希望保护百姓,而有利于国君,这就是国家最宝贵的将帅。

原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文章图片16

将帅对待士兵如同对待婴儿,可以指挥士兵去冒险;将帅对待士兵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可以指挥士兵去殊死一战。如果厚待士兵而不能驱使,抚爱士兵而不能命令,部队混乱而不能治理,就像是娇生惯养的孩子一样,是不能作战的。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将领都是爱兵如子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一支部队才能拥戴这位将领。

比如跟孙子齐名的吴起,吴起在魏国做主帅的时候跟士兵一样,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行军还不骑马,真正做到了跟士兵同甘共苦。有一次有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就亲自用嘴给这位士兵吸脓,我们可以想象,吴起把自己的姿态摆得有多低,完全没有一个主帅的架子。这位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件事情之后,顿时放声大哭,旁边就有人问了为什么哭啊,说明你儿子在军中受到照顾了,这是好事啊。士兵的母亲说,以前儿子的父亲在战场上,吴将军也为他吸过浓,他父亲在战场上就勇往直前,最后死在敌人手里。今天吴将军为儿子吸浓,我的这个儿子恐怕也活不长了。这个故事就说明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要想士兵服从指挥,就要真正做到爱兵如子,让士兵从思想上真正认同这位主帅,才能不顾一切勇往直前。

原文: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知道自己的部队能够打,而不知道敌人不能被打败,只有一半的取胜希望。知道敌人是可以被打败,而不知道自己的部队不能打,也只有一半的取胜希望。知道敌人可以被打败,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打,却不知道地形不适合作战,也只有一半的取胜希望。所以懂得指挥的将领,行动不会迷惑,措施千变万化。所以说:了解敌人的情况也了解自己的情况,取胜就没有危险;了解天时,了解地利,就可以每次都取得胜利。

在《谋攻》篇,已经讲到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思就是既了解敌人,有了解自己,所以就算打一百场仗也不会有危险。这里换了一个词叫做“胜乃不殆”,就是不用冒太大的风险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和百战不殆的意思没有本质区别。

在这里又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又更进一个层次: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实际上就是在三维视角来看待战争双方,用三维视角来面对二维视角,就可以形成降维打击,对方很难有反抗的机会。这种降维打击,关键就在于一个“知”上面,怎么知彼知己,怎么知天知地,都在于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运用。

就比如海湾战争中,美军是用信息化部队来面对伊拉克的机械化部队,从作战体系上来讲,美军在信息化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伊拉克的大量坦克还没有发现美军的时候就已经被摧毁,根本就没有反击的机会。被摧毁的坦克中,还包括大量从中国进口的69式坦克,不是69式坦克性能的问题,而是在这种信息化体系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再好的坦克也发挥不出作用。通过这场战争,让很多中国军工专家强烈意识到,打造信息化作战体系是迫在眉睫,没有信息化,部队在战场上就是瞎子,聋子,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军队的信息化,终于排在了世界前列。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流传两千五百年,在于孙子抓住了决定胜负的很多关键因素,《孙子兵法》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所提到的战争方式都是比较原始的战争方式,但是孙子的思想已经远远超出那个时代,最后一篇就是《用间》篇,这一篇要强调的内容,总结成现代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信息。信息可以作为决策的依据,也可以作为高水平战争的手段。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孙子把《用间》篇,放在最后一篇,与第一篇《计》篇形成了首尾的遥相呼应。

当然了,也不是说占据了信息化优势之后就万事大吉,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都有局限性。中国古人早就总结出了万物相生相克和阴阳转化的道理,任何一个事物,有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必然有不利的一面;有能可以运用的方面,就必然有无能为力的方面。

谈到用兵策略,就必然存在一个虚实的问题,迂直的问题,成本和收益的问题,战争的结果是由战争双方在动态博弈中形成的,就算占据信息化优势,一旦碰到的对手采用迂回的方式,化整为零,不直接对抗,采用小成本的游击战,这种信息优势又有可能被化解。

比如同样是信息化作战,美军在阿富汗就不能算是取得成功,最后只能撤军,因为对手不采用大部队直接对抗,让美军不好打,打不着,或者是不值得花太高的成本去打。所以说强者有强者的兵法,弱者有弱者的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够根据对手的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不一定就能取胜,但是至少也能做到自保。

所以,技术有高低之分,武器有档次之分,用兵策略的选择没有高低档次之分,衡量用兵策略的唯一标准就是在实战中能不能取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