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二字是在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渐盛之时,由一位叫邓实的人再其著作《国粹学》里首次提出的。在古时候汉语里并没有这个词汇。 易有太极 从清朝末年开始,国家逐渐衰败不堪,全国上下反思之声此起彼伏,中国的落后挨打刺激着一些知识分子全盘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传统学术思想面临的质疑越来越强,也就更进一步刺激了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繁荣,这导致了近代“国学热”的第一次兴起。章太炎、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顾颉刚、胡适、吕思勉、梁漱溟等一大批学者在国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大批国学研究经典书籍也应运而生,成为了我们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宝贵财富。 中国当代大儒梁漱溟先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当时讨论更多的是中国的未来,中国该以什么思想立国进而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所以当时“国学”更多的是指以儒学为主、涉及到诸子百家以及再扩展到史学、文学等方面,在这当中,还是以儒学以及诸子学为主,因为产生于春秋战国的儒学以及诸子学总体而言其核心都是为了治国、强国。 新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国学热潮。现在随着国家倡导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开展,追捧“国学”又成了当下社会的一种“潮流”。 现今的“国学热” 由于国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身边诸多国学现象,很有可能已经误导了人们对国学的认识。 在这里简单的对狭义上的“国学”做一个阐述。狭义上的国学即指古时候由“六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衍生出的四大基本科目,即义理、经济、考据与词章四大学科。 六经 义理之学,即关于哲理、宇宙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学说儒家关于哲理方面的学说,本源于《易经》固称义理之学。先秦诸子学,也可以并入义理一科。佛家方面的研究也当属此学。其大致可包含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三大体系。佛学在汉时传入中国,虽然不是源于中华之六经,但其“无为”与“无不为”(佛学的很多语境都是其研究者借用道家用语来表达)与《易经》所表之变易与不易的“体用为二”有殊途同归之意,所以佛学也当属中华文化之“义理”一科。 代表人物:先秦诸子、刘向、慧能、程颐、程颢、朱熹、王阳明等 王守仁,号阳明子 经济之学,包含政治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目。此“经济”指“经邦济世,强国富民”,今天我们说说的“经济”也包含其中。汉以来的儒家学者,多依《尚书》为研究主体,所以中国自古以来都注重“历史”与“地方志”的编撰,且自古以来关于土地问题,有均田、限田等学说,亦来自于《尚书·周书》、《大学》之遗意。《尚书·周书》与《大学》言经济,都是以均平为原则。此外先秦诸子中的道、墨二家,反对剥削与侵略,也深得六经之旨。法家则主张富民以益国,如果政府官员中饱私囊,在法家学说的严格禁止范围之内。 代表人物:李斯、司马迁、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张居正、曾国藩等。 王安石 考据之学,其包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算学、目录学、版本学等学目。指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整编、考核、校对、译注、辑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真实性是考据的灵魂和生命。即是将考据形成完整的体系,当成一类专门的学问。 代表人物:郑玄、郭向、徐霞客、顾炎武、金圣叹、段玉裁、戴震等。 顾炎武 词章之学,包含诗词学、文学、戏曲学等学目其本源出于《诗经》与《离骚》。其本源于《诗经》与《离骚》。大致经历了汉乐府、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逐步发展。词章之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里大众所熟识和接触之最多学科之一,在《诗经》与《楚辞》两部伟大著作的影响下,众多优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曲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轮番登场,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代表人物: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关汉卿、罗贯中、曹雪芹等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哲学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