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候,晚来的风带着几分清凉,拂面而来,甚是惬意。行到一户人家门前,忽觉得一团雪色映入眼帘,心中疑惑。 驻足细看,原来是门前的一株梨花开了。一树灿然,雪白烂漫。从未见过那样的白,如皑皑白雪,如皎皎月光。即使是在暮色中,也掩不住它的光华。 月亮升起来了,近十五的月亮已接近圆满了,因有风,月亮的周边有一圈淡淡的月晕,显得有几分朦胧。 春天的月大抵是这样。 因阳气初升,花枝初绽,月亮的精华尚未完全发散出来,所以春月大抵是朦胧的,它不及夏月明亮,不及秋月皎洁,又不及冬月清冽。 因其朦胧,便有了一种温柔多情之意,就如同春天,月朦胧,鸟朦胧,花朦胧,这大概就是春月的好处吧。 溶溶的月色就照在这一株梨花树上,夜是静的,你已完全分不清究竟是月光还是梨花的雪白,它们已深深交融在一起。 也许每一种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境遇,有属于自己的时辰,桃花灼灼朝阳,杏花宜雨宜晴,海棠春睡午寐,那么梨花就适合月下,再没有比梨花更适合月下的花了。 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 宋 ]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梨花院落,柳絮池塘,一股清新恬淡之风拂面而来,晏殊被人称为是太平宰相,所以他的诗词中自有一种富贵闲适的气象,可以说是独步词坛。 他笔下的梨花是恬淡的,有一种优雅娴静的气质。读晏殊的词,是一种美的享受,不动声色,已翩然入梦,就如同王维的诗,如明月如清风,你不觉得教化,但已得到了升华。 晏殊的词圆融饱满,即使是寻常不过的景致经由他的略加点染便会生出一种深沉的意蕴来,引人共鸣,这在词中是不多见的。 我将其称其为晏殊体,一般的词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你若是把他简单的归为婉约派,其实是对他的一种低估了。 相比于晏几道,写过许多凄美华丽的词章,但是比起他的父亲来始终是单薄了一些,也狭隘了一些,晏殊是大家,晏几道是名家,功力使然。 晏殊似乎格外偏爱梨花,除了这一首,他还有一首春景也提到了梨花。 破阵子·春景 [ 宋 ]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风无痕地娓娓道来,晏殊就是这样,胸中有万千气象,读来却不动声色,对于惜春,他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清淡与闲适感,并不过分浓烈,这就是他的独到之处。 梨花清新洁净,有清明之气,所以梨花是清明的标志,梨花大多开在清明前后。 东栏梨花 [ 宋 ]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的东栏梨花深情惆怅且富于人生哲理,所谓相由心生,苏轼不像晏殊,是富贵闲适之人,他经历的太多,所以他对于春天,对于人生有一种更为切身的体味与感悟,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除了苏轼的东栏梨花,还有一首吴惟信的也是描写清明的。 苏堤清明即事 [ 宋 ]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梨花风起正清明,这一句清雅的近乎销魂了,梨花一词读出来就觉得唇齿清香,如清风如明月。 既然有梨花风,当然更有梨花雨。比如宋代周晋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还有谢逸《踏莎行》中的柳絮风轻,梨花细雨。不管是梨花细雨还是一砚梨花雨,雨中的梨花自有一种销魂之处。 梨花不但属于月下,它也属于雨中。月下的梨花恬淡,雨中的梨花清绝,这一清一淡便是梨花的精神内核。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自从白居易的这一句诗一出,梨花带雨便成为形容美人清泪的专属。从此以后梨花就被赋予了太多人类的情感,人类的悲喜,她深情款款,相思无俦,她成为了伤春惜春的一种象征,她被拟人化了。 忆王孙 [ 宋 ]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黄昏细雨,小院深静,满地的梨花零落,不忍瞧,紧闭的是心结亦是门扉。有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面对落花,面对别离。 一首《春怨》诗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 春怨 [ 唐 ]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梨花寂寂,春光欲晚,春天多美好!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短暂,因为它易逝。 趁着春光正好,惜春赏花吧,毕竟人生看得几清明! - 版权申明 - 作者:闲月玲珑,宋词特约作者。世界之大,但求一隅,素心为筝,文字为凭,坐看流云飞渡,闲吟晓月清风,个人微信公众号拾墨斋。宋词重酬原创投稿,稿件可发送至邮箱tg@weizy.cn。 |
|
来自: 谷山居士 > 《诗词歌赋对联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