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水稻的故乡

 gudian386 2019-03-26

炭化稻谷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约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

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一日三餐几乎离不开米、面、杂粮和蔬果,但你知道吗?现在食谱里的许多品种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们大多出现在距今一万多年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人工培育出来的农业品种。

今天作为我们主食的农产品主要是水稻和小麦,还有被当为杂粮的玉米、小米(黍、粟)等。其中,小麦来自西亚,玉米来自中美洲,小米(黍、粟)原产中国北方,这些农作物的原产地一经提出,就没有过什么争议。但水稻源自何方?却曾是学术界议论不休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一些农学家认为野生水稻基因种类多样化的地方,就应该是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所以提出印度是栽培水稻的发源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西南边境省份及东南亚许多国家普遍发现了史前时代的栽培稻遗存,又有学者提出山地起源说,认为东南亚北部的山地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稻作农业发源于中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1973-1976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稻作遗存,至今都是史前遗址中最为丰富的。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子是一种所谓干栏式的建筑—地上埋桩,上面铺木板,再在木板上面盖房子。人们在编织器具、加工谷物、食用果实的时候,就顺手将一些皮壳及碎屑丢弃在地板下面,这些堆积中有稻谷、稻壳、稻秆、果核和芦苇等,面积达上百平方米,一般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其中的水稻遗存如果被换算成新鲜稻米,可达数万斤。由于这些堆积浸没在水中,与空气隔绝,许多稻壳和稻杆、稻叶在出土时保存完好,有的连稻壳上的隆脉、稃毛、芒尖都清晰可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用于水田农作的骨耜,在河姆渡旁的田螺山遗址更发现了一块古稻田遗迹。这些证据表明,在公元前5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稻米已经是河姆渡人的主食了,中国的稻作农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成熟发展的阶段。1992年,在湖南澧县公元前7000-6000年的八十垱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水稻,已出土的水稻标本达1万多粒,表明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已基本确立。最早的有人工栽培痕迹的证据发现于江西万年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人们在那里发现了栽培稻的植硅石。植硅石是稻叶中一种特殊形态的硅酸体,稻子腐烂以后,这种硅酸体仍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被辨识出来。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年代距今1万多年,这时的稻作农业刚刚发生,还处于萌芽期,渔猎和采集依然是人们获取食物最主要的方式。

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址具有地点多、遗存丰富、发展脉络清晰等特征,考古学证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水稻的故乡。

(撰稿:张运)

责任编辑:蒋起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