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黄巢之乱的唐帝国早已事实分裂,强悍藩镇割据称雄已经不可逆转,唐僖宗只能面对一个被藩帅骄将控制的国家:
光启元年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盐利之争其实也说明了中央权威已经不复存在,而这场危机却引发了王重荣、李克用、朱玫、李昌符在关中的大战。在朱玫拥立襄王篡位的变乱中,宋文通再次建立功勋,被晋封检校尚书左仆射、洋州(今陕西西乡)刺史、武定军节度使,进爵陇西郡公。 唐末藩镇 《旧五代史》本传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载较为详细,“朱玫之乱,唐僖宗再幸兴元,文通扈跸山南,论功第一,迁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洋蓬壁等州节度使,赐姓,名茂贞,僖宗亲为制字曰正臣。” 在这次变乱中,禁军将领出身的李茂贞因功不仅泰列藩侯,节度武定军,更为重要的是,李茂贞获赐国姓,出身行伍的武夫宋文通不见了,在历史上代之出现的则是位列于皇室宗谱的藩帅李茂贞。 李茂贞,字正臣,无论是本名,还是表字,都体现了唐僖宗对这位亲军猛将的期待。唐廷衰微太久了,中央军在对藩镇的战争中很久没有胜利了,李茂贞麾下的神策军在朱玫之乱中表现出色,僖宗幻想着依靠这支军队实现帝室的中兴。但是,李茂贞并不这么想。 李茂贞 朱玫之乱平定后,田令孜自知如果继续留在宫廷,恐怕会凶多吉少,于是自贬为西川监军,并荐飞龙使杨复恭代掌枢政。而流亡在外己有半载的唐僖宗决定由兴元起驾返回长安。时为武定节度使的李茂贞持节宿卫,护驾返京。 在乱世舞台上已初露锋芒的李茂贞此时虽然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他受封的武定军是一小镇,对他而言仍缺少一个合适的据点,这不仅难以在乱世中安身立命,更谈不上成就大业了。雄心勃勃的李茂贞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 机会很快就来了。光启三年三月,天子返京一行到达凤翔,可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以宫室未完”为由,“请驻跸,以俟毕工”。李昌符为何想留下僖宗,《资治通鉴》上说的是“恐车驾还京虽不治前过,恩赏必疏”。李昌符也参与了朱玫拥立襄王的事情,说他担心恩赏不丰厚确实有几分道理。但是,更为重要的恐怕是他也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毕竟唐朝皇帝的招牌还是很值钱的。 唐僖宗 武夫李昌符并没有处理好与羁留于凤翔的唐廷之间的关系,最后酿成唐廷与凤翔镇之间的战争。唐僖宗手头此时有一支颇为能打的神策军,面对凤翔的发难,不至于毫无应对。李昌符的军队被神策军击败,逃到了凤翔镇的支郡——陇州(今陕西陇县)。 僖宗自然不会放过李昌符,不仅是因为他兴兵犯阙,而且他也参与了朱玫拥立襄王的事变之中。凤翔地近长安,号称“国之西门”,僖宗自然也是想收回来的。 是年六月,唐僖宗任命已是帐下爱将的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出兵征讨李昌符。李茂贞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这次仍旧不负所望,率领神策军穷追猛打,很快将陇州团团包围。 八月,在李茂贞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山穷水尽的李昌符很快也步了朱玫的后尘,其部下陇州刺史薛知筹倒戈献城,降于李茂贞。李茂贞入城不仅处死了李昌符,“传首献于行在”,还把他一家满门抄斩。 唐军 李茂贞杀死李昌符,不仅是在执行皇命,也与私人关系有关。遥想中和元年(881年),李茂贞还是博野军低级军官的时候,正是在当时的凤翔节度使郑畋擢拔之下,才有机会在龙尾坡一战击败黄巢大将尚让,一战成名。 但是,凤翔镇的部将李昌言却乘机兵变,驱逐了郑畋。郑畋的人生从此走了下坡路,两年之后即病逝于西川彭州。李昌言就是李昌符的哥哥,中和四年,李昌言病死,李昌符才继任为凤翔节度使。这样,自中和元年李昌一言逐郑败而占据凤翔,李昌言、李昌符兄弟盘踞凤翔七年,自此而灭,凤翔镇表面上又重新纳入了朝廷的直辖范围。 李茂贞仅用一个多月便使得凤翔叛军不战而内溃,彻底平定了李昌符之乱,大显天子龙威。光启三年七月丙子,朝廷“制以武定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兼洋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陇西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李茂贞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等使。” 唐军 除却荣宠的爵位不提,李茂贞从武定军节度使到凤翔节度使,便有了割据的资本。凤翔地处关中,也算是天下雄镇,对于唐廷而言,又是“国之藩篱”,地位和实力非同小可。李茂贞统领凤翔镇的同时,理所当然地拥有了凤翔镇的边防军,实力大增。 凤翔镇幅员虽不广大,但是西依六盘山,南靠终南山,兼有秦岭之险、渭水之利,进可攻,退可守。凤翔又兼有井盐制造之特许,连河西,通西域,招商引贾,所获颇丰。在当时李克用居于河东一隅,朱温专心经营汴州等地的情况下,凤翔镇四周并无强邻,正是李茂贞掩有关中的大好时机。 本被天子寄予厚望的李茂贞,已然崛起为新一代强悍的割据势力,这恐怕要称之为吊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