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空才能更好养生

 紫气东来1331 2019-03-26

编者:欧阳斌先生是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武术荣誉八段;魏树人(1924—2013),杨式太极拳著名拳师,杨健侯太极拳内功传承人,1982年魏先生拜在杨式太极拳大师汪永泉先生门下。

欧阳斌先生

魏树人先生

欧阳斌:您书上写的四句话“神视凌空点运行,心纳意吞背气呈。足移手出己不知,奥妙尽在时机中”,请用最通俗的方式解释一下。

魏树人:“神视凌空点运行”这句话要分开理解,“神视凌空”是要看到集中,好比你射箭的时候要看到靶子,要命中靶子。靶子在这里是一种空洞的概念,你真正看到那个点,就集中不会分散,分散就不集中,这个点是集中与分散的说法。

“点运行”则表示这个集中点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在运行,所有的物体都在运行。比如太阳、星星和地球,并不是看到的那样一动不动,而是在变化,只是人感觉不到而已,否则就没有白天黑夜,没有太阳黑子。这个集中点一直在变化,因为它受宇宙中的大气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太极的形体运动中,所有点都在变化,都在运动。手扶有时是引领,有时是回来。

具体如何理解“点运行”呢?就好比你开始做的“搂膝拗步”,腿的顺序,是扭着的,同时手是出去的,是去扶什么,是去扶凌空的一个靶子。看上去没有,而我扶的时候又有。这个点由于它是分散到集中,吸引着你的手由分散到集中。那么,这手怎么起来的?是意气领起来的。因而“点运行”这个点可以集中,可以消失。消失就是分散,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从无到有。

综合来说,“神视凌空点运行”的意思是说点从分散的、从渺渺茫茫中来的,慢慢地来,来了又慢慢分散。好比说星星在天空中来回穿梭,尤其是夏季看得很清楚。它是被某一物体吸引,慢慢靠拢,但到了某一点又开始相互排斥,两者不会碰到一块。这个(道理)在太极拳到了一定深度就知道了,要避实就虚,以虚带实。

欧阳斌:那么“心纳意吞背气呈”如何理解?

魏树人:“心纳意吞背气呈”的心不是心脏的心,而是中心之心;纳是出纳的纳。心、意两者是一码事,心纳的思维偏于形体,意吞就是强调太极拳的那个意。也就是说,它来了,你是要还是不要呢?它的分散与集中,你要了才能背气呈。也就是说事物的合二为一,事物的运动是合了再分,合了以后一定要分开;分开之中又孕育着合,这就叫作开合相寓。

欧阳斌:那您所说的“足移手出己不知”,就是自己不知道。

魏树人:这个就是无意出真意。事物必然都在前进、变化,你手出去了,什么时候要回来?出去长短多少?手出去也好,手上去也好,要提前考虑运行的终点。终点再走就是僵直,不要僵直。比方说吧,现在我手出去了,一直出,这后背就不是松散了,这练拳就一身不舒适了,背臂就会是僵的了。因为你是直中直,不是直中寓曲。什么是直中寓曲呢?就是你手伸到合适的时候就弯曲过来,永远要掌握合适。

这里要集中说明的一个是腕的微鼓,你塌腕是不对的。塌腕,坠肘又沉肩就偏于下,没有上,上下应该是相随的。人的骨骼也是这样,你的腕是微鼓的,就会肘坠腰圈。那么这三个就必定是上么,也不是,肩要松开。所以只是要用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就主宰腰上了。人的关键是在腰上,腰为统帅气为旗。这就说明,手出去在舒服的情况下就是直中寓曲,舒服过去一点就是僵硬,这个差距用眼睛看不出。有了这个才能达到我们开始说的“足移手出己不知”。

所谓脱规矩,守规矩,并不是说手要伸得特别直,然后再转过来,那是僵硬。同时,坠肘、松肩、鼓腕,这是干什么呢?是做松散通空的“通”,但最终的目的不是“松散通”,而是“空”,是入化境,是身无形,手无相,全体透空,再加上老子的无我无为。那手要翻过来,不是你要翻的,而是你手出去的时候,意领气催。手因为有气托着,所以才轻灵,所以才手出足移,自己不知道。

背气呈不是行使一次就永远背气呈,每次练一个动作可以有一次或两次“心吞意纳背气呈”,如此循环往复不停,才能在你身上达到全体透空,入化境。空不了自己,就无法更好地养生。

空到什么时候呢?要逐步出现几种现象,人的五脏六腑不知道,呼吸处于一种汪老师所说的“不呼不吸”,实际上是深、细匀、长,要在呼吸很微弱中产生动、静。练太极拳有的人强调必须是走出去,在空气比较好的地方,这是条件论。而在太极拳中某一个地方别人不适合,你适合了,这就是养生的阴阳变换。

书上说,“心吞意纳背气呈”就是要透空自己,透空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不考虑五脏六腑,因为你在外面就是“足移手出己不知”。这时你能吞进来,背气能出去。

背气呈到底是什么?就是书中提到的“偎锅底”。这个杨家特地没有对外传,也就是汪老师体会的“偎球皮”,两者其实一样的。“偎锅底”不要趋于用锅底把你囊括起来,不要与锅子去挤、靠。“偎锅底”“偎球皮”与背气呈其实就是背后的气,也就是佛家、道家所说的背光、头光,玄顶就是头光,像庙中或画上的神像上头部的光,就是一种气势。背光是身后的气势,也就是太极拳内与外相合的目的地,所以在外不在内才是全体透空,如果说外也有内也有那就不是全体透空了。

现在说全体透空就好像周身处于一种松散状态,他自然就会通,而心吞意纳就是把他集中后分散,集中就是通,分散就是空。目的就是练到人的五脏六腑处于一种“无”的状态。不会说什么我胃不合适,呼吸不行的状态,这就是你开始所说的养生。这必须处于松散通空。

“足移手出己不知”就是一种空,我的手出去,脚出去,我自己不知道,是意先出去,意领着的。这就说明第一句话“神视凌空点运行”,是意在领着的,往远处走了,分散了,就空了。实际上它还存在着,还在领着,只是你看不见了。

那出去了怎么回来呢?事情的万物都是集中到分散,某一种气势由起到落,这就是动与静的关系。这是自然的动与静,不是人为的。

手出去后回来的时候有一个转换,就好像摸着球皮去转换,就是合回来,仍然是领着去,领着回来,合上,又领出去了,分开了,循环不已。这时你脚起来,不是你自己要脚起来,而是“心吞意纳背气呈”,他让你起来的,你的脚自然就起来了。就好像你踩着气垫上,要放松,你手出足移不费劲,自己不知道。

第四句话“奥妙尽在时机中”,这个我们开始讲过了,就是你掌握了时机,奥妙就自然会出现。这四句话能概括说明这拳术里面既有拳又有术,拳就是招,术就是内功,要通过招。招和术是合一的。聚贤太极魂行功研习会推送

从今天开始

声明:本微信部分内容为“武谈”微信订阅号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未知,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