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集字书写训练——以《圣教序》为例(一) 习书者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王羲之尺牍的艺术特色相信会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精临、意临的观念会有一定的感悟。但一定要明白,科学的方法很重要,它可以使习书者少走弯路。还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即便方法再科学严谨,也取代不了日常刻苦的训练,日课之功不可忽视。应该学思结合,以达到全面提升。 一、集字的意义 从意临的实际作品感受来讲,好的意临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件作品了。但大家都很清楚,真正的书法创作并不能直接从意临走向创作,因为意临毕竟还是临的一种方式,还是有原帖作为走路的“拐杖”,是有所依靠与凭借的。最终能不依托古人而走向自由创作,还要有一个必经的过程。 为能达到自由创作的目的,我们在意临与创作这两个学习阶段中间,特意安排了一个集字训练的环节,目的就是希望习书者在生与熟、古与我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进一步玩味法帖的原始魅力,并将其所有可以迸发的艺术因素整合到一件作品之中。 集字之题,由来已久,宋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说及集古字。原著有如下一段话:“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以及他的手札,皆八面出锋、风樯阵马,是典型的米字之风,正是融合而成的自家气象,似乎已经看不出出处。米芾的集古之功,可以从他的书迹留存碑刻《方圆庵记》中明显感受得到,其早年对于王羲之书法的研习功力非常深厚。为此,有人建议,学习米芾最好从《方圆庵记》入手,这叫寻源溯流。米芾提出的“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可谓千古名言。总而言之,集字就是集古人;集古,“古”可视为集字训练的核心。 习书者还可以观照当今全国书法展,在入展作品中还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就是介于集字与创作之间。这些也说明,集字成为当前书法界学习书法的重要过程与手段,至于是否界定为创作,那则是另一个话题。当然,就学书的大方向而言,将简单的集字作品进行投稿,显然是不合适的,甚至是投机取巧,为此有不少批评者认为这是间接地抄袭,这是大家必须明确的。 中国书协在征稿启事中曾明确指出:“书写古代碑帖集字、集联以及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古今作品,视为临摹,不予入选。”所以,集字是个人学书走向创作的中间过程,不是成功的最终目的。 综上而言,集古人字的集字训练是取法经典、由临到创的中间过程,以古为核心,以集为手段,动用今人的智慧,调配古人的资源。古代经典是一座大山,深厚无比。我们的视野与审美体验永远不可能停止,最美的书写感觉也永远会随着入古越深而越深刻。因此,单从集字这一个抽离出来的过程而言,完全会随着个人的进步而不断呈现出新的样式。集字过程,殊可玩味,确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学书过程。 而以《圣教序》作为集字范本,对于这样的训练的前提条件,就是习书者应该对“二王”经典有所实践,对其呈现出来的韵味与境界有所会心,尤其对《圣教序》的临习,透过刀锋看笔锋,笔法融通于尺牍,并对其中折射出的结构之美又有所体悟。能精临、能意临,这样的基础对于集字就会大大降低难度,在此基础上,对集字的素材进行整体组合与安排,组合能力也是集字水平高低的体现。 许传良节临《圣教序》 许传良意临《圣教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