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河北易县的两位村民正在田间劳作,突然其中一个人的锄头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两人拨开土层后,一件锈迹斑斑的铜器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这是一件铜螭龙,做工极为精美。这种铜螭龙一般是古代王宫建筑装饰品。那么在偏僻的山村怎么会出现属于王宫的装饰构件呢?难道这里曾经有一座王国都城吗?随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一个大型战国都城遗址展现在了世人面前,那么今天我们将为您介绍的便是这座传奇的王都遗址:燕下都遗址。1914年发现铜螭龙的村庄较高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南大约三公里的地方,村庄附近有十几座高大的土丘。仔细查看这些土丘,可以发现这里的泥土土质坚硬,并且有明显的层次,显然是人为夯筑而成的。 1965年,考古专家对这些土丘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在这些文物中,一些建筑用的瓦当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这些瓦当表面的纹饰非常奇特,这些神秘的花纹被称为饕餮纹,只有在高等级的皇家宫殿才能使用,随后考古人员又发掘出土了一个高70多厘米,重20多公斤的铜铺,首衔环不仅造型生动精美,而且在器物表面还铸有龙凤图形。如此高规格的建筑装饰只会出现在皇家宫殿的宫门上,因此专家断定这里过去就是一座皇家宫殿,就在最大的一座土丘附近,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在墓主人的棺椁附近,一把制作精美的青铜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青铜矛底部隐约有一些模糊不清的文字,古文字专家经过解读,揭开了这座皇家宫殿的秘密,这座皇家宫殿应该属于战国时期。 燕王姬喜是战国时期燕国的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22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率军伐燕。燕王喜被俘之后,燕国随即灭亡。当时考古专家们猜测,也许墓葬的主人是燕国的一位武将,这把青铜矛是燕王喜赏赐给他的武器。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整个遗址逐渐浮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查阅史料专家发现,燕国曾经有两座王都,分别是上都继承和烟下肚,儿继承了一支,以确认就在北京附近。据北魏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记载,位于易水河畔的炎夏都叫我杨成,是燕昭王的王场专家,仔细查看这些土丘的地理位置,发现这些高大的土丘都位于两条平行的一水之间,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完全一致。因此专家确定,这里就是燕国的另外一座王都燕下都,而那些高大的土丘就是燕下都的遗址。 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整座古城也渐渐浮现在人们面前,城区呈不规则长方形,总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是已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的一座王都。整座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燕国人活动的中心,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葬区,出土了大量铜铁器和建筑构件等文物,而西城市驻军区是东城防御和安全的保障。在地平面上用夯土建立起高度不同体积不同的高台,在高台上建造宫殿,高低错落,巍峨壮观。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到汉代仍很流行,烟夏都的夯土台高大,而且数量多,城内外已探明的高台就有50多个,不难想象当年烟夏都的繁华。其中最高大的夯土台是坐落在宫殿区中心的五羊台,在武阳台附近的一个墓坑当中出土了九件兵器,其中六件为纯铁或钢制品,三件为生铁制品。这说明在战国晚期,我国就能够制造出高碳钢,并且懂得了淬火技术。这比汉书当中所记载的清火淬奇峰的时间提早了两个世纪。燕下都并不是燕国最初的王都。由于燕国最初定都季,称为上部,所以这里被称为下都。 据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将烟地分给赵公,由赵公的长子到烟地就封,并将燕国都城定在了季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季城不仅成为周王朝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也是燕国最繁华和发达的城市。但是作为当时最北部的一个诸侯国,燕国的安全受到北方山戎的极大危险。山戎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非常彪悍。他们经常入侵中原地区烧杀抢掠,这让位于燕国北部的都城继承处境十分危险,甚至极度面临灭国的灾难。于是公元前四世纪,燕王被迫迁都,燕下都西依太行山位于北易水河中一水之间有两条河,作为天然屏障,再加上人工修筑的内核,与两河相互沟通,形成了这里险要的地势。于是燕王最终将都城迁到了这里。由于远离战争和威胁,燕国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而最初的都城继承则成为保护烟下肚的陪读。 公元前22年,燕国最后一个君王喜被秦国俘获,随即燕下都被破坏废弃,此后秦在消灭了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强大帝国!200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王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烽烟之中,而一座座巍峨耸立的夯土台和那体现着王权神圣的青铜扑手,却穿越这历史的长河,让我们得以窥见燕王朝曾经的繁荣和辉煌!各位网友你们又长知识了吧?要是有别的观点和看法请留言告诉小编一起讨论!您的留言和评论都是对小编莫大的鼓励。非常谢谢您!此号所有文章全属原创,未经允许,严禁搬运!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