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抱一公祖招集湖亭 王铎(1592—1652) 王铎《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自署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绫本。草书。自作诗七律五首·凡七十五行,共3636字。长469cm,高26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
王铎《草书杜律卷(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草书素绫本(五十五岁作)。纵25.1cm,横220.2cm。
《行楷王维诗》卷,纸本,纵21cm,横165.5cm,27行,行字不等。 此卷楷书录唐代诗人王维《济州过赵叟家宴》、《春过贺员外药园》二诗,后有行书自题一段, 释文:
《行草自书诗》卷,纸本,纵26.9cm,横166cm 此卷书自作诗六首,首署“君宣年家兄翁判南康贈以六首”,末款“己卯正月弟王鐸具草”。左钤“王鐸之印”、“煙潭漁叟”印。“己卯”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王铎时年47岁。本幅无藏印,亦未见著录。
《原色印刷中国法书精萃——王铎王屋图诗》 释文:
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 1646年 手卷 行书 纸本 27X253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王铎 三潭诗卷1644年 隶书 纸本 27X15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铎 赠张抱一行书诗卷 手卷 行书 纸本
32X658cm 释文: 壬午春莫书于怀州公署 抱一张公祖招饮舟中,偕又白给谏、念冲太守、云岫给谏此夕联轻舫,相从秩秩音。不期湖海意,转入素虚心。近岫清光正,孤城返照深。悠然仍未尽,掩褐(禾木旁)复何寻。其二浦云能自暇,逾与道情亲。况坐声光里,高闲似古人。一壶催叠鼓,诸屿绕闲身。谁谓烟尘外,芳洲水不春。 其三邃深更得静,萧瑟答幽声。众派朱灯泛,一痕白鸟鸣。烟花身未老,丘壑道弥荣。百感中原事,魂魂向夜声。 其四冲虚风在御,人影近渔扉。顿悟烟奚泊,斯知梦所依。湖江春自阔,戎马事多违,欲去频延佇,钟声出隐微。上沐涧寺后峪柬臾声诸君子忘此群生动,禽言亦觉纷。屡窥深谷色,高卧太濛云。百药吹香路,一身生月纹。其中殊领略,鱼罟也氤氲。抱一张老公祖教之孟津王铎
王铎 与大觉禅师等书札 1628年 手卷 行书 纸本 26X247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人至辱书,伏承法,候安。倾向、倾向。昨奉闻,欲舍禅月罗汉,非有他也。先君爱此画,私心以为舍施,莫如舍所甚爱。而先君所与厚善者莫如公。又,此画颇似灵异,累有所觉于梦寐,不欲尽谈,嫌涉怪尔。以此,益不欲于俗家收藏。意只如此。而来书乃见疑,欲换金水罗汉,开书不觉失笑。近世士风薄恶,动有可疑,不谓世外之人犹复尔也。请勿复谈此。某比乏人,可令赉去,兵卒之类,又不足分付,告吾师差一谨干小师,赉笼仗来迎取,并古佛一轴,亦同舍也。钱塘景物,乐之忘归,舍弟公自陈州得替,当受东南幕官。冬初恐到此,亦未甚的。诗笔计益老健,或借得数首一观,良幸!到此亦有拙恶百十首,闲暇当录寄也。以上与大觉禅师琏公书去岁王秀才西归,奉状必达。即日远想,起居佳胜,承朝庭俯徇民,欲有旨借留,虽滞留高步,士论未厌,而乡闾之庆,特以自私而已。然山水之秀。园亭之胜,士人之众,多食物之便美。计公亦自乐之忘归也。某久去坟墓,贪禄忘家,念之辄面热,但差使南北,不敢自择尔。何时复得一笑为乐,尚冀为时自重。以上与眉守黎希声书。昨日已别,情惊惘然。辱教。喜起居佳胜,风雨如此。淮浪如山,舟中摇撼,不可存济。亦无由上岸,但阖户拥衾耳。想来日亦不能行,若再访,幸甚!以上与徐得之书。
王铎 枯兰复花赋 1647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铎 枯兰复花图卷1649年全卷32.6X1035.5cm 苏州博物馆藏 枯兰复花图卷释文: 王铎《草书五言律诗四首》卷 绫本纵31cm 横238cm 无锡市博物馆藏(周培源捐赠) 释文: 《五律四首诗卷》是王铎书风转型期的一幅重要作品。《中国书法全集》未收录。本诗卷为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旧藏,一九八八年十一月捐赠给无锡市博物馆。
王铎《草书临阁帖卷》 纸本 纵23.8cm 横172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释文: 王铎此卷,书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时五十一岁,值明亡前一年,属较晚时期作品,个人风格基本形成,正处在人生遭际突变、心态大乱的前夕。王铎在书写此帖时,似并未十分顾及原帖的字形,也不在意文章句读,只是不停地凭感觉一任笔墨驰骋地书写下去,用自己的笔法改变二王的笔势,将其本不连接的草书结体缠绕相续,形成一组一组的疏密空间,并以具有屈铁般刚健之气的线条取代圆转挥运连绵不断的笔势,演绎翻腾跳跃的势态,随机应变,神出鬼没,构成其人独特的艺术境地,与原帖异其情趣。通卷书法点画雄实,大小不一,字距参差,古朴劲美。飞腾跳掷,纵横捭阖,大气磅礴,功夫淳深。其以雄强霸悍的笔力、奇诡怪伟的体势、酣畅淋漓的墨彩,表达了大起大落、汹涌激荡的情绪和心境。
王铎《草书诗卷》 广东私人藏 谢稚柳跋 启功跋 王铎《草书诗卷》 广东五桂山房欧初藏
王铎草书《为葆光张老亲翁书》诗卷 1065年作 纵30厘米横36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自署书于庚寅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草书。纸本。唐诗五律八首。凡六十三行,共三百五十八字。
王铎《草书赠郑公度草书诗卷》 册
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十樵、痴僊道人,河南孟津人。天启二年登进士,入清官礼部尚书,官仕二朝,在政治上有负面评价。 他坚持一日临帖,一日自由书写,终身不易,其草书运笔有颤动的韵律,墨色变化多,从浓墨到墨将用尽的枯涩,他草书笔法依靠臂部起伏摆动,受黄庭坚、祝允明的影响,自作诗五律五首,谓“诗狂作数首”而书更狂,其作品表现出大写意书风。 此件作品原为长卷,现已改装成册,凡七十一行,共二百七十四字。第一至第十三開均縱二八.三厘米,横三六厘米,第十四開縱二八.一厘米,横一七厘米。第三首诗“围城”以下十字三行,在装裱时顺序颠倒,自署书於癸未年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寓孟庄山志园(在河南卫辉府苏门山南),年五十二岁,第五首诗為是年於苏州附近与好友相聚的纪游之作。本幅选自《元明书翰》第六十册。 释文: 《王铎草书卷经典——赠郑公度草书诗卷》 王鐸{1592-1652),字覺斯,又字覺之,號嵩樵、石樵、癡樵、雪山。明萬歷二十年生于河南孟津雙槐里。十四歲開始讀書,十六歲入庠,三十歲中舉,天啟二年三十一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崇禎十一年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經筵講官、教習館員等職。弘光朝廷建立,入閣為次輔,次年降清。清順治三年,以原官禮部尚書管弘文院學士,充《明史》副總裁。順治六年,授禮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同年晋少保。順治九年病逝故里,谥文安。 王鐸詩書畫皆有成就,尤以書法見長。其書法諸體皆能,而草書成就最高。本叢帖收入王鐸草書之精華,展現他不同時期的草書面貌。王鐸的草書風格集二王、掺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時還吸收黄庭堅、米芾之優點,自樹一幟,將草書推向一新的高度,影響中國書壇四百余年。王鐸草書大氣磅礴,他那神采飛動、多姿多彩的韵律感,有着極强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他的筆法極其豐富,以中鋒為主,八面出鋒。在圆轉中回鋒轉折,注意含蓄,同時又參入折鋒,增强勁健之势。王式的筆法成為其書風的重要特征之一,完美地體現了高古與雄强的審美特征;其结體緊密,連綿飛動,姿態欹側,奇險生姿;王鐸善用墨。首創『漲墨』之法。其用墨濃、淡、干、濕變化無窮,結合用筆的疾、緩形成了極强的律動感。王鐸的漲墨法延展了書法的用墨表現空間,提升了墨的情趣化張力,對清以后尚趣派書法創作產生深遠影響;王鐸章法之奇,奇在對作品空間形式的分割上。正如古人所云『疏者自疏,密者自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王鐸為營建其绝妙的章法空間,對行筆的輕重,書寫的疾徐,綫條的曲直,點畫的斷連,排列的參差,字組的錯落,行間的疏密無一不細心着意。 我們精選了王鐸十個卷「册」的傳世的草書藝術珍品,為讀者提供一個優秀的範本。
王铎行草《临阁帖》卷是王铎49岁是所临的古帖,时在京师礼部右侍郎任上,同年九月即迁南京礼部尚书。计临王献之三帖(廿九日帖、鹅群帖、江东帖),虞世南(饭千僧手疏)、颜真卿(鹿脯帖)各一帖。虽系临古,而纯以自家笔法出之,笔力雄肆厚重,势峻意密。 释文:
王铎草书《杜甫秋兴》卷 (五十五岁作)自署书于丙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纸本。凡六14行,共324字。纵28厘米,横420厘米。广州美术馆藏。 释文: 杜陵秋興 王鐸書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雕欄繡(檻)柱圍黄鵠謇|牙檣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千家山郭靜朝暉盡日江頭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落此二句補之)聞道長安似奕碁百年世事不堪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樓老鳳凰枝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千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虚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杜詩(年)千古绝調每見有哂之者姑不辭遇求書則書之而已萬世自有定評當不知道也丙戌三月夜孟津王鐸書巖筆先生偶得此不嫌其拙同孝升書字時至五月十三日夜
王铎《蘜潭纂峨眉山纪游诗》 (1650)绫本 24.5X23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铎《蘜潭纂峨眉山纪游诗》 王铎《蘜潭纂峨眉山纪诗》 花绫 25x238cm 天津博物馆藏 卷中五律十首,有四首见於《拟山园选集》(臺湾学生书局》五律卷七,题作《纂峨嵋山纪有题》,分别為卷中之第一首、第二首、第四首、第九首。第一首尾联之“山潮”,集中作“山樵”,第二首漏书頷联十
字,据集中所载,应為“古厓多铁瓦,漫士自 樟庐”。 释文:
王铎《草书诗卷》(1649)纸本 手卷 引首:25×71cm
画心:26.6×785cm 跋文:32×95cm 王铎《草书诗卷》 《历代法书萃英·王铎草书诗卷》 一声惊叹 毫无疑问,这件被收入《王铎书法全集》第四卷出版,并为多种王铎书法集和研究著作著录出版的著名作品是目前艺术市场上所见到的最为难得的王铎杰作。《草书诗卷》纸本,总长939.5厘米,其中王铎书法部分纵26.6厘米,横773.5厘米,前有商衍鎏引首,后有商衍鎏、容庚两家跋。手卷作于已丑(1649)王铎58岁那一年的七月十三日,书王铎旧诗15首,卷后有王铎130余字款识,叙说书卷缘由,其中叙及他对自己诗的珍爱。这位乱世中的天才艺术家一生作诗逾一万五千首,但因为贰臣背景,入清后他曾将自己的诗稿自焚于“天津舟次”,乾隆皇帝敕编《四库全书》时又极尽删除查毁,所以,留至今日仅《拟山园选集》中所存4900余首诗了。王铎喜欢做诗,常常将胸中愤懑及情绪在诗中渲泄,诗里边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王铎,所以他希望自己的诗留传后人,以期后人从他的诗中读懂他内心的世界。他曾经说过:“其留以告天下后世,后世读者而怜其志者,只数卷诗文耳。”于是我们知道了王铎之所以会在一次朋友间的饮酒中一口气连书15首诗,其原因就是因为他遇到了能够读懂他的诗的知心朋友。“吾诗有一人知,可以不憾”,“因书怜诗,因诗怜吾”,王铎心情格外激动,以至卷末落款时,仿佛无需思索,信手挥写都得神助,于是通卷写得激越跳宕,恣情汪洋,浓与淡、枯于涩、倚与侧、疏与密,乃至笔线的曲直都仿佛不是使腕而出,而是天意使然关于此卷书法,若从艺术的角度加以欣赏,可以说无数的话,而从诗歌的角度求证史实,窥探王铎内心世界则是一部专著方可做成的事,限于篇幅精力时间,目下只能作罢。来日方长,再作研究。 释文: 签条:王铎草书诗卷。一九五九年九月。
王铎《题野鹤陆舫斋》537×30.5 cm 纸本 1650 湖北省博物馆藏 附录:《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 自署书於清顺治七年(1650)。纸本。草书。自作诗五律十首。凡九十一行,共四百八十七字。537×30.5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 释文:
王铎《草书唐人诗九首》654×34.5 cm 绫本首都博物馆藏 附录:首都博物馆相关资料 释文:
王铎《临淳化阁帖草书卷》 绫本 27×191.5cm 题识:甲申(1644)夏日,在吴城书为亲契,王铎。 释文:桓公十月末书为慰,云:所在荒,甚可忧。(点去一字)殷生数问,此事势复云何?想安西以至,能数面不。或云,顿历阳尔耶?无(点去一字)缘为叹,迟知问。顷为此,足劳人意。八日,羲之多日不知君问。得昨书,知君安善,为慰。仆比小差,而疲剧,昨若耶观望。乃苦舆上隐痛,前后未有此也。然一日一昔劳复不极,以此为慰耳。乡里人乐着县户。今送其名,可为领受。君顷就转佳不?仆自秋便不佳,今故不善差。顷还少噉脯,又时噉面。亦不以为佳。亦自劳弊。散系转久,此亦难以求泰。不去人间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皆如君言。便大热,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热。力不具。王羲之。此书因周常侍。想必至。吾辨辨,便知无复日也。诸怀不可言,知彼人已还,吾此犹往来。不欲来。 山阴遗格——记王铎《临淳化阁帖草书卷》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一号嵩樵,又号痴仙道人,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福王南京称制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 王铎《临淳化阁帖草书卷》是王铎甲申年(1644)所作,临的是淳化阁帖中的伏想清和帖、劳人帖、八日帖、县户帖、转佳帖、大热帖、周常侍帖、吾唯帖等八帖,其用笔虽出规入矩,张弛有度,但亦能流转自如,变幻狂放,其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真正将王羲之流宕优美的韵致表现了出来。甲申年王铎在南京任东阁大学士,也正是他从临帖走向创作,开创自家风格的鼎盛时期。黄道周曾赞其“五十自化”便是指这一时期,此手卷应是王觉斯代表作之一。 谢稚柳题引首曰:“山阴遗格”。诚然,数百年来临《阁帖》者多囿于帖之行,而未能出之于神,殆也,若非王孟津取精用宏,得其精神而自出胸臆,于深厚的临帖功力上开拓面貌,张扬个性,《阁帖》未必如现在之声名远播,所以担得起“山阴遗格”四字的,恐怕也只有王觉斯了。徐邦达题云“王孟津真迹,徐邦达拜观”,对王铎书法成就的恭敬跃然于纸上。启功在他的书论著作中曾用倪云林赠王蒙的诗句来赞美王铎的作品:“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而他在《临淳化阁帖草书卷》的题跋也以此句来表达其激动的心情,并说道:“此余论书旧作,每以题孟津真迹。后二句为倪云林赠王黄鹤句,非孟津谁克当之?” 王铎的书法作品和创新精神影响了明代以后数百年,直至当代仍受海内外名家推崇,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誉其“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林散之先生也谓其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国内大师沈尹默、日本的村上三岛都受其影响,在日本还有名为“明清调”的书法团体,以王铎为宗,甚至认为“后王(铎)胜前王(羲之)”。 有趣的是,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淳化阁帖》曾是王铎挚友孙承泽的旧藏,封面上有王铎的题签。孙氏每得《阁帖》都邀王觉斯共同欣赏,王铎也常在好友处借珍本临摹,也是书史上的一段佳话,莫非此卷正是王铎临自此珍本耶?!其与《淳化阁帖》相互印证,而又相得益彰。 王铎的作品以立轴为主,像如此的绫本长卷实在珍贵,品相又佳,如此珍品能从海外回归大陆实在是一大幸事。
释文:临王凝之书八月廿九日告庾氏女明便授衣感逝悲叹念增远思得郗中书书说汝勉难安隐深慰惭心微冷产后何似宜佳消息吾并更不佳忧之遣不次凝之等书崇祯十七年三月舟次清江浦仿晋法世不学古而蹈今吾是以崇嵩淙道人王铎
![]()
上面这段话出自当代国画大师黄宾虹,我们以此观照王铎这通行书卷,真是最好的注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王铎这卷行书卷,用墨是丰满的,但墨韵并不是一模一样,而是湿枯互见,变化丰富的。这个卷子落款为丁亥,是清顺治四年(1647)时书,王铎时年56岁。 听颖师琴歌
王铎 报寇葵衷书
王铎《草书册》 释文: 本册草书从其落款上看是“甲子暮春”是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所书,当时王铎三十三岁。是年正月,王铎授翰林院检讨,春天,其返故里,舅父陈具茨四月卒,时守在榻旁。直至冬天,自孟津出游陆浑山,继沿伊水北上,过龙门,登香山。可见,此册是其在家乡时所作。我们很难想象三十三岁时的王铎能写出如此老辣苍茫的作品,与其晚年作品几无二致,我以为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其落款,“铎”字与晚年不同。另外,晚年作品书写时用大王内擫法,更为注重左右的穿插变化,呈S形轨迹,而此册则基本是以直线而下的。王铎此册草书是承袭小王外拓连绵草的传统,气势绵延跌宕,笔致苍茫浑厚,在书写过程中,实连多于意连,故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趣味,每一页中有较为浓重的字与渴燥枯笔的字互为映照,从视觉效果上显得极为灿烂夺目。从涨墨、浓墨、枯墨等一系列墨色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王铎的突破点所在。其次是王铎对字的造型把握极有天分,他善于以险造势,在不稳中求得其平衡,犹如体操运动员走平衡木一般。正是这种左右摇曳生姿的险绝正如文如看山不喜平,让人在不断享受新奇新鲜所带来的快感和美感:让我们的心理节律与书写的节奏融为一体,感受着笔墨的欢快跳动。再次是王铎采用间距密集、行距宽疏的方法,由此形成对比,一密一疏的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它的形式效果。当然在观赏中最为让人心旌摇荡的还是王铎书法线条的遒劲有力的质感,给人以入木三分的效果。梁章钜在本册跋中说:“孟津书法雄伟,足以推倒流辈,而间有习气未除。此卷则神动天随,几于化矣。吾乡张二水有其雄伟而飞舞逊此一筹,要皆为艺林绝技也。”他将此册的特点归结于雄伟飞舞,亦可谓一家之言。
王铎《草书五言诗轴》 1642年作 268×52cm 钤印:王铎之章、大宗伯印 释文:苍莽江乡路,沿洄经几旬; 俱为衰世象,熟是素心人。 家远山如画,林寒鸟不春;西湖期不霁,似欲报青蓁。 南行回望津浦于姜老公祖正之。王铎书求正,壬午 (1642年) 冬夜。
王铎 临禇摹兰亭 行书 |
|
来自: 昵称3356905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