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如何成为了压死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昵称55301288 2019-03-26

李嗣业曾说了句名言:至此,则国家危矣,请自嗣业始。意思大概就是置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如果那些节度使人人像他那样,国家就不会四分五裂,就不会被汉奸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交趾也不会独立于南汉,更不会有后来的崖山之耻,致使神州覆灭。

唐末时的安史之乱,李泌就反对进攻长安,他认为这样会打成长期拉锯战。所以李泌制定的战略是先占领叛军老巢,再打下河北。这样的话好把叛军压缩在长安洛阳,最后给叛军以根除性打击。可惜皇帝不听其言,一心急于收复长安,所以就造成安史之乱打成了长期拉锯战,也就造成了唐朝后期河北长期的动乱。

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候消息闭塞传播慢。如果长安一直控制在敌人手中,就会有更多的墙头草加入敌方的阵营。从而对自方军队士气造成影响,所以从大局上看这个决策是对的。

而且从当时的情景上来看,首先收复长安是最明智的选择。一旦收复长安,各种力量都会认为唐军最终会胜利,从而投靠加入唐军阵营。而各个心怀鬼胎的节度使也会安心跟随唐军作战了,百姓们也会积极响应唐军。所以为了更好的消灭叛乱,收复长安是安军心民心之战。并且这次的唐军大反攻,完全是摧枯拉朽的局面。

9月25日诸军俱发;27日到长安城下;28日收复长安;10月18日,又收复了洛阳;21日,南线叛军也全面瓦解,尹子奇被杀。田承嗣最初选择投降,随后又逃回河北。而安庆绪一败再败,史思明投降,叛军被挤压到了河北一隅之地。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次的平叛可以说完全胜利了。

但是很不幸,如何控制军人的势力,似乎成为了一道无解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源头主要是叛军让长安皇权根基被动摇,如果当初叛军没有打下长安的话,就不会有这种局面了。所以严格上来讲,叛军并不具备攻下潼关和长安的实力。万恶之源就是军人势力失控。

当初唐玄宗指望6万人的封常清人来作战,结果帝国东都四天就失守了。然后又拉着5万人的高仙芝人不战并一路向西,让叛军轻松占据了天险陕地,直抵潼关。

当时的封长清部队一部分是临时招募的,唐军久疏战阵,和准备充分的叛军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前方敌情也没搞清楚,所以溃败是肯定的。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仗打完之后,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近千年。

皇帝一心想要献礼工程,一定要首先收复长安,而没有听从绝大多数将领的正确建议,从而失去了收复河北,清剿叛军老巢的最佳时机。于是安史之乱被拖成了持久战、拉锯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被迫养肥了更多的节度使,使得晚唐局面越发不可收拾。

而且政治上的妥协还让河北的胡兵胡将得以残存,并在几十年后持续做大,最终由契丹出手,先于中原完成了新一轮的政权创建,让之后的赵宋头上顶着一把无法自拔的利剑。

自此之后,燕云数百年游离于中原之外。总的来说,现在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一场恶战的影响,而安史之乱也就真正成为了压死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