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自建立以来,由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一直都受到北方辽国甚至西夏的军事威胁,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北宋胜少负多。公元1005年,辽国大举入侵,北宋军民奋力抵抗,双方互有胜负,局势焦灼,最终双方议和,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很多人都认为“澶渊之盟”是耻辱的不平等条约,我们来分析一下是否真是如此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澶渊之盟”签订的前因后果。公元1004年,辽国著名的萧太后和当时的辽国皇帝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欲侵吞大宋。当时的宋廷中许多大臣都主张南逃,甚至皇帝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因为宋朝被辽国打怕了。但宰相寇准却主张力战,并最终劝服了宋真宗,皇帝和大臣一同在澶州督战。当时的宋朝主要以防御为主,而辽军都是骑兵,擅长突袭和攻城,战争开始阶段辽军更有优势。宋朝主将为杨延昭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杨四郎,辽军主将是萧挞凛,辽军在进攻澶州的过程中,萧挞凛被弩箭射杀,辽军士气受挫。战争很快进入了相持阶段,这下反而更加有利于宋朝。由于辽军劳师远征,需要的是速战速决,长时间相持,粮草和军心必然出乱,而恰恰此时辽国内部出现了问题。萧太后怕腹背受敌,便首先提出议和,宋真宗很快同意了。就这样,双方在澶州谈判,并最终达成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我们来看看合约的主要内容,合约规定宋辽两国为兄弟之国,两国百年内不得挑起战争,双方以白沟河为界,互不侵犯,开放边境贸易,宋朝向辽国纳贡,每年白银十万两,丝绸二十万匹。这些就是“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看上去宋朝是吃亏的一方,而当时的战争局势是有利于宋朝,宋朝理应一鼓作气趁机歼灭辽军,顺势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宋朝没有这么做,转而议和,赔款纳贡,显得屈辱至极,所以很多人认为“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是不平等的。 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澶渊之盟”是各取所需,对双方都有好处。就当时的局面来说,战争相持,确实更有利宋朝,但是宋朝却没有必胜的把握,宋朝多年和辽军抗争,很少有胜绩,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宋朝许多将领包括皇帝在内都对辽军心生畏惧。所以议和是宋朝想看到的局面,而辽国议和是不得不如此,辽国的野心本就是想侵吞大宋。虽然宋朝每年要向辽国纳贡,但是数额不大,对于宋朝来说轻而易举,每年战争的花费远不止这些。宋朝花费不多的钱换来了百年的和平发展,对于宋朝来说这是划算的买卖,并不亏。后面来看也确实如此,宋朝在这段时间内,大力发展经济,双方也加强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但是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宋朝统治者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这段时间没能趁机发展军备,反而导致军备涣散,文臣权力过大,统治者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局面,把收复幽云十六州抛诸脑后,为后世酿下了恶果。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