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乱不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领土不断扩大。当时,食采邑的大贵族主要分为两类(食采邑说白了就是吃俸禄的意思):一类是储君,也就是国主之子,按照周礼上的规定,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而其余众子食采邑做大夫,比如当时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崔和庆等等;另一类则是为国做出贡献的异性外人,比如战功赫赫或者政绩突出的那些人,这样的代表有晋国的六卿中的范氏、赵氏,齐国的陈氏等等。 大夫的采邑和名位都是世袭制的,比如大夫已经离世了,那么国君会在大夫的子孙中选择一个人,继承大夫的采邑和名位的同时,辅佐自己管理国家。后来晋国、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和卫国等诸侯国的大贵族也成了世袭制的,这就导致。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这些世袭制的大贵族几乎把持了整个国家的政权,某些大贵族成了强势的一方,而诸侯国君一方则成了弱势的一方。 公元前562年,鲁国被季孙、孟孙和叔孙三家瓜分,到公元前537年,三家又将王室瓜分,共分为四,季孙一方得二,孟孙和叔孙都各得一。而这时候的季孙一方实力强横,只私属卫队人数就超过七千。 周超初期的所有诸侯封地中,晋国是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但是到了后来,晋国的掌控渐渐落到了范、中行、赵、魏、韩和智这六大家族中,六家相互争权夺利发生大小摩擦不断。有争权夺利就会有失败胜利,到后来,六家只剩下四家,分别是韩、赵、魏和智,范和中行两家已经被吞并了。剩余四家中又属智家的智伯瑶实力最强野心最大。为了将其余三家吞并掉,智伯瑶把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请到自己家中款待。吃饭的时候,智伯瑶说:“晋文公时期,晋国可以说是中原的霸主,但是后来吴国和越国却抢走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所以今天,为了夺回晋国的霸主地位,我希望我们每家都献出100里的土地给国君。” 韩康子不敢得罪智伯瑶,同意捐出100里土地以及1万家户口给国家;魏桓子虽然不情愿,但是又打不过智家,也只能闷头吃亏,把100里土地和9000家户口交给国家;而赵襄子则一声不吭,智伯瑶便以言语相威胁。赵襄子愤而起身,说道:“土地是我家老祖宗留给我的遗产,是老祖宗的,将土地拿出来送人就是在打老祖宗的主意,我做不到。”智伯瑶一看这是不给面子啊,也就当即翻脸了,和赵襄子吵个不休,而最终赵襄子也是拂袖而去。 果然没过几天,智伯瑶就亲自带兵攻打赵襄子,智伯瑶带中军,韩家为右军,魏家为左军,三家直奔赵家城池所在。赵襄子将寡兵少,只能一路败退到晋阳,固守城池,只守不出。而智家带领的三家智家军却是说什么也无法攻破晋阳城,这一仗一打就是两年。智伯瑶也是十分火大,三家拿不下一家,连城都破不了。智伯瑶再一次去晋阳周边查看地形时,发现晋阳城的东北方有条大河,当即就有了办法,那就是水淹晋阳城。 大水冲击晋阳城,赵襄子和手下谋士张孟谈讨论应对办法说道:“现在来说,城中百姓情绪还在可控范围内,但是水势再涨的话,全城就被淹了,这可怎么办?”张孟谈说道:“攻城不如攻心,韩和魏两家都是被迫出让土地给智家,或许我们可以派人去争取下两家,和我们一起对付智家。” 张孟谈当晚就连夜出城说服韩、魏两家。自从联合智家攻打赵襄子,韩、魏两家就一直在担忧自己的前途,唯恐赵家之后就是自己遭殃,所以张孟谈根本没费力就说服了两家联合赵家对付智家。 第二天深夜的时候,智伯瑶睡的正香,忽然被一片打杀声吵醒,他赶忙起来一看,发现水都漫延到自己床下了,智伯瑶当即高兴坏了,以为晋阳城东北的大河已经彻底淹了晋阳城,水是漫过来自己军营这边的。结果出帐一看就傻眼了,大水淹了的是自己的军营。士兵们也是被忽然的大水吓坏了,整个军营乱成了一锅粥一样。还不等智伯瑶开始组织士兵做出反应,赵、韩和魏家三家大军就冲杀而来,智家士兵被杀的丢盔弃甲,死伤无数,而智伯瑶也在乱军之中被杀死了。 智家大败,赵、韩和魏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领地,然后三家派使者去见周天子,要周天子封三家为诸侯。周天子见三家大势已成,也只好同意封三家为诸侯。此后,三家逐渐势起,成为中原的大国,并与秦、楚、燕和齐合称为“战国七雄”。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