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开篇为何先说三家分晋一事?其实另有深意

 读书与积累写作 2017-11-30


原创 源稚生 2017-11-30 11:08

毛主席曾说过:我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记载了战国之初到赵宋建立之前1362年的历史,加上倒叙则超过了1400年,涵盖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内容,内容深厚,史实繁复。通篇看《资治通鉴》,开篇司马光为何先写“三家分晋”一事呢?资治通鉴开篇为何先说三家分晋一事?其实另有深意

《资治通鉴》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就是“三家分晋”一事。司马光接着为此配发了一大篇长达千字的大论,评论很犀利,直指周天子屈服了压力,抛弃了规矩,天下倾颓不可救药了。为了交待事情原委,司马光介绍了晋国三家分晋的事情根源和经过。

春秋战国末年,晋国由卿大夫把持政权,晋国六卿由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家组成,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灭了,只剩下了剩下的四家。智家权势最盛,可就是这样,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升为诸侯之前,三家合力消灭了智家,之后晋国政权被三家把持。资治通鉴开篇为何先说三家分晋一事?其实另有深意

《资治通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在这里,以初字开头,交代了历史背景。智家家主智宣子决定选嫡子智瑶为接班人。族人智果却反对。说智瑶虽有五贤,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没有仁义之心。那么即使有贤德,却没有仁心,必然不能获得拥戴,智氏必有倾颓之势;与此同时,赵家家主赵简子也要选择接班人。他重点考察对象就是伯鲁和无恤,经过一番考察后,他发现无恤的谨慎,谦卑,细心更合适做接班人,于是后来无恤成了接班人,也就是赵襄子。

几年后,智家开始欺凌三家,后来智家联合魏家和韩家进攻赵家,赵氏宗族退守晋阳。经过两年的激战,晋阳城也没有陷落。被围困在晋阳城的赵襄子决定反击。他秘密派人出城,游说韩魏两家,说以唇亡齿寒,赵亡,难必及于韩魏的道理。三家一拍即合,约定日期,采取联合行动,反攻智氏。

公元前453年的一天夜里,赵襄子突然对岸上军队发动袭击,并掘开水坝,倒灌智氏驻军营地。智伯的军队因为救水而大乱。韩魏两军趁机从侧翼进攻,赵军从正面猛攻,大败智氏军队。智伯被杀,智氏家族灭亡,三家尽分其田土。五十年后,就有了本文开头周天子正式封魏赵韩三家为诸侯的事。资治通鉴开篇为何先说三家分晋一事?其实另有深意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的一部关于为政得失的书,司马光对于领导者的修炼有过很系统的看法。宋神宗治平四年(1067年),司马光上疏提到“人君修心治国之要”。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仁”。仁就是要讲政治,并且善于把政治理想濡化为社会的共识;同时,还得发展生产,重视民生,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戴。智伯的问题,其实在他被选为接班人之时,就暴露出来了。智伯狂妄霸道,误判形势,轻视对手;决策上不明是非,不听谋士正确的谏言,都是领导者的大忌。与智伯的粗疏相反,赵襄子在被父亲选中为接班人的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精明和细致。此外,智瑶外交上也犯了错误。言语不谨慎,行为太张扬,引起盟友韩魏两家的疑忌,临时的“统一战线”霎时解体,己方三对一的优势,变成了与敌方一比三的劣势,焉能不败!资治通鉴开篇为何先说三家分晋一事?其实另有深意

《资治通鉴》之所以从智伯开始,固然跟三家分晋的时代有关系,同时,也是想借此提醒领导者:智伯是一个反面典型,修炼品德,仁爱得众,比“匹夫之能”的“五贤”重要,领导者不能重蹈智伯的覆辙。《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始,也是有内在的原因的。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订阅“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创,不尽之处请指正,欢迎大家多多点赞和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