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家分晋”为何被列为了《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木立 2014-09-04
  文/君众咨询邓学君



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事件中,“三家分晋”无疑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个,司马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也将其列为了全书的开篇之作,史鉴价值可想而知。今电视机旁,边看世界杯边翻书,偶又翻到“三家分晋”,便又细读了一边,并顺手写出以下文字,与各位共享。

晋,原本强悍的春秋五霸之一,但至春秋末年,因王室与卿大夫们连年的争权内斗,中国早期版的《纸牌屋》连番上演,王室权威耗损严重,终至孱弱不堪,呈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卿专政之态。而六卿间亦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并历多年兼并战争,智、范、中行三卿被灭,晋侯也只得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下属韩、赵、魏三卿强势崛起。而作为全国最大老板的周天子,不但没帮晋侯平乱,还于公元前403年正式宣布韩、赵、魏升格为诸侯国,这样晋侯实质上已灭,从而拉开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争霸的战国大幕。

由此,从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上来看,“三家分晋”事件实成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分水岭,并因六卿在争夺民心过程中,纷纷废除了象征着劳役、剥削奴隶的井田制,尝试以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来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喻示了奴隶制国家的灭亡,从而,从另一个社会意义上来说,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就这个,大家不要与当下乱联想,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形成的权贵利益集团,好像并未给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什么助益,哪天能打掉它反倒能成件好事。

当然,司马光写“三家分晋”时,并未过多着眼于以上大的社会层面意义的考量,而是更多聚焦于如何能给后世治政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思考。那么,这个事件既然列为了《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其史鉴意义到底几何?以下,结合“三家分晋”所涉及的人和事,就我个人的理解来做个探究。

史鉴1、国势式微,肇始内争;亡国亡权,失之礼崩。

如上所述,晋国在春秋后期,晋王、公卿间的礼教(法纪)已名存实亡,纵横交叉争权讧斗,各有各的动态利益集团,你整我我整你。如此,脱离了礼教(法纪)的运作轨道,五虎之一的晋国渐成了小猫咪,国将不国实乃必然。

从更高一层看,作为全国最大老板的周威烈王,看到属下晋国被其三卿瓜分,非但不出面主持正义,还待三卿做大后宣布成为三个正儿八经的新诸侯国,这给其他欲以不轨图谋上位的公卿们以巨大的暗示力量,国之礼教彻底崩溃。由此,也就产生了司马光作为伟大史学家的首个史评: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史鉴2、继任遴选,事关存亡;才能德贤,谨慎其用。

遴选接班人,才、能、贤、仁如何统筹考量,也被列为了《资治通鉴》开篇之作的重磅论言,并拿智宣之与赵简子选接班人的案例做对比,予以生动阐述。

智宣子有两儿子,一个叫做瑶,有五贤:长得俊朗,擅长射箭、驾车,才艺超群,能说能写,勇猛果断,但却薄情寡义。另一个儿子叫宵,本事没瑶大,但仁心宅厚。智宣子想立才能过人的瑶为接班人,征求族人智果的意见。智果说,如果选瑶做继承人,本事确实是大,但如果他要干坏事,破坏性也大,我觉得用瑶不妥!但智宣子坚持选瑶,结果瑶的暴行终招致了智的灭亡。

而赵简子在选接班人上就智慧得多,他先写了个训诫,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去学习。三年后叫两个儿子回答对训诫内容的理解,大儿子伯鲁竟把训诫这事早给忘九霄云外去了,而老二无恤却能随手从袖中抽出训诫,且应答如流。赵简子就果断选恤做了继承人,为赵国的日益强大埋下了伏笔。

就此,司马光发表了他给历代主政者们最具影响力的关于“才、贤、德”任用的建议,并被当代中国各类组织的管理者及管理专家们奉为圭臬: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史鉴3、昏庸难改,明哲保身;善识实务,趋利避害。

中国历朝历代的治政史,从某种角度来讲,实也隐伴着一系列忠臣良将的苦厄悲惨故事。而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里,也巧妙地给为人臣者暗示了一个在特殊情况下懂得自救、别做无谓牺牲的选项,当然,这个选项是界定于确无力改变的昏暗朝政境况下的,并不是对叛逃、叛变的鼓动。因此,劝大家也就别把王立军的事也跟这个瞎联系,他算不上贤能,本不是个好鸟。

上面所述的智果,反对选智瑶为接班人,但智宣子却一意孤行。若智果仍留下来,智瑶即位后肯定会被诛杀,所以智果干脆一走了之,并托关系恳求管户口的太史把智姓改成了“辅”,家族遂躲过了劫难。不知道现在那些拿几个身份证的官员们是作的啥打算,除了买房产方便外,是否多少也有待不时之时的金蝉脱壳盘算。

史鉴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永不为过。

赵简子是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发挥到极致的典型代表,在大好局面的情形下,首先想到的是万一遭遇纷乱时应如何提前应对。为此,他派尹铎去经营偏远的晋阳地区。尹铎不明就里,问您是派我去收刮民脂民膏还是想让我把晋阳建成个万无一失的大后方?赵简子说是建个保障地。尹铎领回意图,采取宽松爱民的管理方式,获得晋阳民众极高的拥戴。赵简子然后偷偷对上面所说的即将接班的儿子无恤说,等万一有战乱的时候,你别嫌弃尹铎官小,他可是咱真正的心腹,另外也别嫌晋阳远,到时晋阳可作为完全放心的依靠。

如果对各地都采取薄征少敛、不征兵的政策,必然府库空虚、兵力难御攻击,所以赵简子对较近的区域以征兵力修城墙而少征税赋,对稍远的邯郸却采取重税赋而少征兵的策略。

果不其然,若干年后发生了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国的事,赵国抵挡不住,赵襄子急的团团转不知往哪里躲。随从建议朝最近的长子城跑,襄子说不行,平时我们抓劳力逼他们修城墙,老百姓都快累死了,现在又让他们帮我拼命防守,估计没有人会真心跟我干。随从说那就朝邯郸逃吧,那里府库钱粮充足,襄子说也不行!平时我们横征暴敛,把老百姓都快逼急了,过去也不靠谱。襄子最后突然想起先祖的嘱托,尹铎苦心经营的晋阳才是真正的依靠,不愁能取得老百姓同舟共济的支持的,于是就毅然奔晋阳而去,这为赵后面的反败为胜和重新崛起获得了战略缓冲。

当下不少裸官,老婆孩子移民到了遥远的欧美澳,想必也有类似的考虑。不过倒希望将来万一中美闹翻的时候,这些裸官们的家属都能做地下党,帮助从后方瓦解老美,那局面就有意识了。

史鉴5、狂妄自大,到处树敌;看似臣服,实埋祸端。

上面具备五贤而缺仁厚的智瑶即位后,号智伯。智的势力明显占优,智伯故而十分狂妄,目中无人。时不时就拿韩、魏等国的大老板们开涮,甚至明显的侮辱,大家势力暂小,只得忍气吞声。智伯一忠诚的家臣告诫说,您这样下去终究会有祸患。智伯说,怕什么!福祸都有我说了算,哪有轮到他们做主的份?!家臣说,您一下得罪了人家那么多国君和国相,就连蚂蚁蝎子蚊子黄蜂都能伤人,何况是这些整天还虎视眈眈的大活人国君国相呢?智伯咋也听不进去,最终还真是被那几个成天被欺负的联手给灭了,并且连头颅都被最先逃跑到晋阳的赵襄子给涂了漆当酒壶用了。

史鉴6、以舍为得,静观其变;成其欲壑,欲擒故纵。

还是接着说这个智伯。他到处显摆老大,先是向韩的老板韩康子要地,韩康子窝气不想给,他的大臣段规说,不割给他,他会打咱,不如就给他,这样他得逞后肯定还会向其他国君要,他国不给就得挨揍,就等于咱先免了灾,然后再静观其变呗。

果然智伯得逞后就又向魏桓子要地,魏桓子也是不开心不想给。他的大臣任章就劝说,智伯无缘无故地到处要人家的地,肯定每个国君都既害怕又愤恨,咱就干脆点,给他!咱先活下来再说。这样智伯就会越来越骄狂轻敌,而我们几家受窝囊气的肯定能同仇敌忾,然后大家再找机会干掉他。

然后越来越霸道的智伯就又向赵襄子要地,并且一张口还是要两个地方,赵襄子愣头青,就是不给,结果智伯一气之下胁迫韩魏一起攻打赵,也就发生了上面那个赵襄子想来思去最终跑到晋阳避祸的事。

结局大家都已知道了,智伯最终就是被这几家受气的联手给灭的。所以司马光借任章的口引述了《周书》上的一句话,来作为给此种态势下弱国的应对策略建议: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史鉴7、兔死狗烹,唇亡齿寒;弱者生机,存于连横。

接上再表,智伯率领韩、魏追击赵襄子,三军合围了晋阳,并决晋水灌城,虽城内沉灶产蛙,但民无叛意。一天智伯带着韩庚子、魏桓子巡视攻势,得意地说,你们看,没想到用水也能灭亡一个国家,真有意思。二人听了都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因为韩、魏两家的国城边都有大河,将来要是智伯也如此淹我咋办?于是两人暗地里掐了掐手指、碰了碰脚跟,“合纵连横”这个在战国时代最火爆最受用的战略热词的一半“连横”就如此这般地诞生了,既成了当时弱国生机的选项之一,也影响了后世直至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实践。

被围困的赵襄子,当然不知敌军中韩、魏两国君掐手碰脚的事,经搜肠刮肚竟也同时想到了拿“唇亡齿寒”吓唬和结交韩魏的计谋,三方一拍即合,连横策略完整呈现,约好由赵军决水反淹智军,而韩、魏翼而击之,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所有姓智的,无论老幼。但是,请注意,唯有那个原来叫智果、但现在叫辅果的家族安然无恙,因为人家改姓了。

史鉴8、身处绝境,不言放弃;谋略开道,创制转机。

水淹晋阳,赵军存亡悬于一旦。然而虽身处绝境,但抗争意志与谋略机器不曾沉沦自弃,以主动的应对,终换得转机,且回赠还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如此的励志案例,不知后世历代君王将相读到此处,都曾作了如何的感想。

史鉴9、一意孤行,不听诤言;盲目自信,反受其难。

其实智伯围攻晋阳的过程中,是有避免反败的机会的,但死就死在了他的盲目自信与置诤言于不理上。

韩庚子、魏桓子掐手碰脚后,心怀鬼胎,阴郁不开心的脸色实际上已不由自主地露出了些马脚。这些都被智伯的谋士郗疵察觉到了,并赶快告诉了智伯,说您看我们快攻下晋阳了,但韩魏两个头头非但不高兴,还脸带忧色,估计是怕咱干掉赵后再干他们,您要当心,要多加防范!智伯的头脑正被马上要到手的胜利撑得飘乎乎呢,哪能听进这话。所以他好像命中劫数已到,就该死在这儿,不但不听劝,还把原话学给了韩庚子和魏桓子,说是郗疵告诉我的,两人也吓得登时出了满身冷汗。

过了一会郗疵跑进来责问智伯,您怎么把我给您高密的大事讲给他俩听了?智伯问你怎么知道的?郗疵说刚才他俩碰到我都瞪我啦!你心里瞎想,没啥屁事,忙你的去吧。这郗疵一听,心里明白,这下完了,无可救药,我也别白搭条命给他,还是想法开溜吧。于是郗疵就借故申请到齐国出差谈事,成功自保了性命。

史鉴10、身为人臣,忠一不二;杀身成仁,美名垂扬。

除上面提及到的在必要情况下要敢于脱离昏君的规劝外,在“三家分晋”故事中,司马光也补缀了个叫做豫让的人物,借以宣扬身为人臣要忠义不二的正统观念。

豫让是智伯的一个大臣,智伯被赵襄子诛杀并拿其头骨做酒壶后,豫让决意要替主家报仇。于是就扮成一苦力,混进赵襄子宫中的厕所里打扫卫生,怀揣匕首,伺机干掉赵襄子。不过,奇怪的是,命大的赵襄子好像有神奇的第六感,在一次要上厕所的时候,忽然感觉心里格格噔噔地,似有不祥之兆。于是下令搜查厕所,果不其然捉到了身藏凶器的豫让。经审明缘由后,赵襄子觉得这人挺忠诚仁义的,就免杀放了他。

这个豫让还是不死心,一心为主家报血仇,就用炭火毁了容、烫哑了喉,连他老婆都认不出来了。司马光的故事讲到这里,露出了个破绽,既然连老婆都认不来出来的人,却在半路上被一个朋友给认出来了。朋友哭着问,您何必如此自找苦吃呢,凭您的本事在赵国谋个好差事并非啥难事,还是罢了吧。这时豫让坚定地回答(实际上是司马光想表达的):我要是做了赵的臣,我还要杀他,就是令人不齿的二心了;所以,我之所以要牺牲自我这样做,就是要让今后怀有二心的臣子们感到羞愧!

于是他就埋伏在赵襄子经常骑马路过的桥下,等待时机。别忘了,上边我说了,赵襄子这哥们有第六感,但这次出鬼了,不光他,竟然连他骑的马也被传导了第六感,刚到桥边,这马竞啥都没看见就受惊了,于是卫队赶快搜索,果然又抓到了豫让,不过,这次就连忙地成全了他。

史鉴11、兵不血刃,仁者无敌;以德服人,怀近服远。

韩赵魏联手灭智,可以说是以鲜血凝成的友谊,按说应是血浓于水。但世易时移,三国的后代们主政者们也渐生嫌隙、明暗地角力起来,谋略高下的大戏开演。

起初,韩想向魏借兵伐赵,魏文侯说:“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后来,赵也向魏借师以伐韩,魏文侯也是如此回答。慢慢地,两家明白了,原来魏的本意是想让两家和解,别兵马相向,被别国钻了空子。于是,两家都心悦诚服地、自觉自愿地向魏国朝贡起来,魏国自此成了三国的老大哥,即司马光所说的,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从以上11鉴来看,三家分晋这一事件,是囊括了前后相关的多个治政、统御、选任、为臣等在内的组合案例,有足够的分量可让后世主政者们来掩卷思索、借鉴的,毕竟《资治通鉴》是基于宋神宗皇帝的旨意来写给后世主政者看的,并且这皇帝老儿还亲自为《资治通鉴》写了序言,相信作为开篇之作的“三家分晋”,他应是没少看了几遍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