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言夜读 · 经典 | 康辉为你诵读《资治通鉴》

 旗鱼火长 2017-09-25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自成书以来,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它的魅力从何而来,今晚我们就从《资治通鉴》的开篇故事,一窥全豹。



【诵读】

康辉 中央电视台 播音指导



【书写】

王学岭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讲解】

张国刚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资治通鉴》是一本史学名著,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我们判断一本史书的价值有两条,一个是史料的价值,一个是史著,著作的价值。作为历史材料,《资治通鉴》的隋唐五代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它是一手的。但是《资治通鉴》更为大家重视的,其实是它作为著作,史学的著作,它的阅读、欣赏、借鉴的价值。

 

《资治通鉴》的第一个特点是大,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书。之所以说它大,篇幅大,字数多,年代长,包括朝代多,294卷,1362年的历史,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用这个详细的编年的方式记载。司马光和他的团队包括当时著名史学刘攽、刘恕、范祖禹等等,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

 

司马光有经世情怀,就铸造了《资治通鉴》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实,就是内容详实,而且经世致用。《四库提要》馆臣评价《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其实司马光的这部书,在很多政治家眼里,他除了看出他的学问,更重要的是看出他的智慧。


三家分晋是《资治通鉴》开篇记载的第一件事,这场战国时期政治的悲喜剧,为何成为司马光叙述历史故事的起点?


《资治通鉴》第一个故事,三家分晋,智伯的覆亡。

 

周朝政治秩序的崩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司马光把它作为故事的起点。为了交代事情的原委,司马光把镜头拉到了春秋末战国初,当时晋国的六卿是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大家族,之后范式和中行氏两大家族被消灭,掌控晋国大权的剩下韩、赵、魏、智四家,其中智氏家族最为煊赫,然而智氏家族却被三家联合消灭,这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巧取豪夺的智伯


《资治通鉴》习惯性地用了倒叙的方式,交代一下这个三家是怎么最后变成老大的,首先把智家灭掉。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氏家族的老大,智宣子决定选一个嫡子智瑶做接班人,做嗣卿。族人智果反对,说智瑶虽然五个长处,长得很帅,武艺高强,多才多艺,能说会写,性格强硬果敢。可是他最大的弱点是不仁,缺乏仁德之心,为人刻薄寡恩,损人利己,不懂得笼络人。


智果认为如果不能实行仁政,不能施政以仁,自以为自己比别人都强,这样的治国,不可能获得心悦诚服的拥戴,但智宣子不听。


智宣子去世以后,智瑶就继位了,世称智伯,为智襄子。智伯主持着晋国的国政,处事强霸。后来智伯以筹措军费的名义,要各个家族出钱,韩魏两家都乖乖各给了智氏一个万户的城邑。



 困守晋阳的赵襄子


于是四家拿了两家,还有一家赵家。当志得意满的智伯进而又求蔡、皋狼之地,指定的那个地方,赵襄子坚决抵制,我祖上留下的怎么能交?不可以。智伯碰到赵襄子了,他就带上韩、魏的军队,以中央的名义,以三家联兵的名义攻打赵氏。

 

赵襄子当时有三个地方可以躲避,一个是长子,一个是邯郸,一个是晋阳。长子这个地方城高池深,邯郸这个地方粮草丰足,但赵襄子都不去,他去晋阳。因为城高池深,谁挖的城,谁修的城池?都是老百姓,这说明老百姓徭役繁重。粮草丰足,说明老百姓赋税沉重,这有什么可依恃的?


先父在世的时候,命尹铎治理晋阳,晋阳就是今天的太原,叫他们轻傜薄赋,争取人心,人心最可依赖。所以赵襄子去了晋阳,选择作为抵抗联军的根据地。这个故事我们今天讲起来就是说,物质条件重要,财产丰足重要,但是人心才最是依靠。

 

果然,当赵襄子到晋阳以后,三家联军把晋阳围得水泄不通,决汾水以灌晋阳城。围城两年,晋国军民同仇敌忾,毫不动摇。《资治通鉴》用了八个字“沉灶产蛙,民无叛意”。灶都是水了,青蛙钻来钻去的,但是老百姓不背叛。



 晋阳城下的“内心戏”


在这个时候,智伯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刚愎自用,霸气逼人,一意孤行,轻视对手。《资治通鉴》很形象地记载了智伯的表现,一个是行,一个是言。他坐着车来巡视这个被水满金山的城。三个国君,他让魏桓子给他驾车当司机,让韩康子做骖乘,给他当保卫,他坐在那里当老大。


智伯说话还很不遮拦,说了句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国的。这个话就引起两个盟友的忧虑了。因为汾水也可以灌安邑,魏国的都城。绛水也可以灌平阳,韩国的都城。这种担心很快被智伯身边的聪明的谋师絺疵察觉到了。他告诉主公,韩魏必反。


第二天智伯就问这两位,你们为什么谋反?你看,智伯轻佻吧?韩魏国君都说绝对没这个事,怎么可能?这是有人为赵氏做说客,让你们放松对赵氏的进攻,让你怀疑我们,我们早就想灭掉赵国,分赵氏的田了,你放心好了。智伯就相信了他的话。



 三家分智


围困在晋阳城的赵襄子秘密派人出城,游说韩魏两家,说唇亡齿寒,赵亡后必是你们两位。于是三家约定日期,联合行动,反攻智氏。


公元前453年的一天夜里,赵襄子突然对智伯军队发动袭击,掘开水坝,倒灌智氏驻军营地,智伯的军队因救水而大乱,韩魏两国趁机从侧翼进攻,赵国从正面猛攻,大败智氏军队,智伯被杀,智氏家族灭亡,三家尽分其田。五十年后,就有了《资治通鉴》开头的那个,周天子正式任命魏赵韩三家为诸侯。



 德比才重要


智伯的覆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司马光结合智伯之死,对领导人才德发生一通理论,司马光认为,一个领导人的德比才重要,说我们宁可用无德无才的愚人,也不能有才有德的小人,这里不无激愤之词。


从今天来讲,与领导的个人道德修炼相比,制度对权利的约束才是根本。但是在制度约束权利下,选择什么人当接班人,其人品高下还是很重要的。司马光对领导的这个修炼有很系统的看法。

 

宋神宗执政四年,公元1067年,司马光在给宋人的上疏提到,人君的修心治国之要,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仁。仁就是要讲政治,而且甚至把政治理想濡化为社会的共识。古人叫修教化,兴教化。当然还得发展生产、重视民生,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戴。


智伯利令智昏,贪得无厌,不仁之民,但是我们进一步追问,难道魏赵韩三家就不贪婪吗?比智氏更仁慈吗?不尽然。可是赵襄子懂得与城池物质等条件相比,人心拥戴才是最好的保证,说明赵襄子比智伯更懂政治。此外智瑶外交也犯了错误,言语不谨慎,形势太张扬,以及盟友,韩魏两家的疑忌。临时的统一战线,霎时瓦解。己方三对一的优势变成了敌方一比三的劣势,焉能不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